我國的環境傳播實踐起步較晚。1983 年中國第一份專門報導環境問題的報紙《中國環境報》出現,這也是中國環境傳播專業化的開端。隨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的環境傳播處於主動宣傳、被動報導的階段。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塑、公民素質的提高、輿論空間的自由開放,環境議題才逐漸從媒體精英階層的手中轉到普通公眾手中,從專業議題轉為公共議題,有了除自然科學以外,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更廣闊視角的討論和成果。而環境議題的傳播,作為維繫相關利益方的重要紐帶,有效地促進了利益各方信息互通和意義共享,促成議題的解決和多贏局面的形成。
學者對環境傳播的研究取向有兩種:實用主義驅動模式的研究關注人和自然的關係,對環境議題中信息的封裝、傳遞、接受與反饋等過程進行探究,具有內視型特徵,偏重傳播業務研究;而建構主義驅動模式的研究,則用開放的視角倡導通過話語、修辭等方式建構環境問題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原因。
就某一個特定環境問題發起關注、批判和動員時,今天的環保積極分子很少依賴某一個社會化媒介工具。相反,個人和倡導活動會使用一系列媒體組合。在此,我會描述柴靜《穹頂之下》的視頻發布始末,也說明自發的個人社會化媒介使用與協同倡導活動中使用社會化媒介的區別。
2015 年 2 月 28 日,前央視記者柴靜的新作《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線之後,引爆了公眾關注與討論,尤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得以病毒式傳播,推出當天就在優酷獲得 600 萬次播放量,24 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作為前央視記者兼主持人,柴靜的節目、書籍與言論早已具備廣泛群眾影響力,柴靜已然成為與白巖松、崔永元名氣不相上下的新聞符號。「柴靜」這樣極具標誌性的新聞符號與「霧霾」這一深具大眾現實訴求538的話題交相發酵,成為《穹頂之下》爆紅的重要基礎。而「孩子」、「腫瘤」等個人故事的講述與母親身份也拉近了與普通人的情感距離,更易引起公眾共鳴與同情。
在穹頂之下的事件中,社會化媒介的主要途徑就是播報公眾關切但看上去無能為力或者相關公權力機關未能真實披露與行動的批評。柴靜個人、網絡大 V、重要新聞渠道、主流視頻網站、環保團體、社交平臺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轉發、評論,圍繞霧霾、孩子、腫瘤、汙染、環保、治理等展開話題討論。最直接的朋友圈反應:我們該為霧霾治理做點什麼了,買空氣進化器沒用,我們要拿出行動。這是經常激蕩於虛擬空間的「公民行動精神」。知乎上貼友:「我想柴靜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為一個學了七年環保的人,只知道出門帶口罩的方法,而她則號召你要醒過來。」人民網呼籲:「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暢銷書作家:柴靜的《穹頂之下》動員了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還有媒體人在微博上闡發了比較婉轉的觀點:因為有了當母親和照顧孩子的經歷,所以在面對霧霾時更不能忍,所以發起「一個人的戰鬥」。公共言說目的就是調動公眾,視頻整體還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專家、機構的觀點和數據為說服力。對於一直關注霧霾新聞的人來說,《穹頂之下》沒有太多新料,但對普羅大眾來講,這是一次系統、靠譜的霧霾知識普及。那些常年關注公共環境的網絡達人言:我說它的內容尚未觸及霧霾危機的根本性的制度成因,並不是要對柴女士加以苛責,而是期望她的紀錄片能引發更深入的討論。環境危機是一種公共危機,必須通過合理的公共機制才能防範和解決。
● 人民網作為首發地點,官方微博還在當天連發 8 條微博表示對柴靜老師關於霧霾紀錄片的支持,當天最火的微博人民網、柴靜官微@柴靜看見的 2 條微博,點讚數量超過 70 萬。
● 除了引來眾多網民熱議,韓寒、李小璐、黃曉明、大 S 等明星也紛紛支持柴靜的環保紀錄片之《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從一個社會萬象到得到娛樂圈明星關注和傳播的遷度。
● 微信上訂閱量高的公眾號也成為輿情傳播的爆點。在此次《穹頂之上》的輿情傳播中,「爸媽營」、「廣州日報」和「虎嗅網」等 7 家訂閱號其轉載量均達到了 10 萬以上,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用戶發現自己的朋友圈被「刷屏」。
● 在各視頻平臺中,騰訊、鳳凰、搜狐視頻播放量最高。截至 3 月 1 日 21 時,《穹頂之上》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最高,達到 3103 萬。
儘管社會化媒體使用對我們生存的環境和相關部門的批評鋪天蓋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傳播效力的持續性和戰略性。在此意義上,我們有必要區分社會化媒介中卡普特(Karpf,2011)所謂的政治活動和通過協作活動的政治組織,也就是究其背後人們對生態環539境問題的政治性理解和應對(郇慶治,2014)①。它包括兩個維度,一是歷時生成,從生態環境難題作為客觀現實存在到最終發展成為社會主體的政治意識和行動,是一個逐漸生成的動態發展過程。那麼,我們今天聚焦的霧霾問題,正是從人類開拓自然疆土的農業社會到了現代工業社會條件下產生與不斷蔓延著的生態環境問題,只不過起初並沒有直接表現或轉化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罷了。二是現實維度,即環境政治活動從議題發現、社會動員、政府回應、政策落實等不同階段,也體現為不同主政治主體、政治活動及其結果。比如,城市霧霾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環境問題,但是由那些具有公眾影響力、權威專家對其關注、參與和推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社會動員效果,甚至借用社交媒體手段的動員會大大提升其正確性和合法性,期待能建立政府、公眾、ngo、傳媒等政治主體更廣泛的認知和良性互動。
在穹頂之下事件中運用了很多方法使用社會化媒介和在線資源:
● 強大的公信平臺及規模用戶。人民網發布了《柴靜調查:穹頂之下》的專題和專訪柴靜的文章,鳳凰網轉載,隨後三百多家媒體大規模轉載,話題熱度到達峰值。在網絡新聞平臺上,網站的公信力與用戶規模決定了新聞傳播效果與影響力、對輿情傳播起關鍵推動作用。
● 恰如其分的發布的時機。2 月 28 日是兩會前夕,適時投下霧霾輿論焦點。又恰逢周末,那時剛好是春節各路人群返崗不久,遇到全民關注的環境問題,也直接導致朋友圈被「刷屏」
● 名人及影響力效應。柴靜前身是央視新聞記者,又出過熱賣書籍《看見》,以情感定位到個人社會自任感的共鳴轉化,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隨後,各路大 V、明星、公眾人物的加持,權威度瞬間加分。
● 通俗易懂的視頻內容。此次的環保紀錄片主講霧霾,內容開頭就講到了主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從各種致癌物成分時、國家儲能發展史、12369減少霧霾的低成本舉措,以各種實圖、數字、動畫詳細解說,讓人通俗易懂。
● 建立話題討論平臺,維持公眾熱度。鳳凰網推出民意調查「《穹頂之下》觀後感:你對霧霾治理有多大信心?」上線不到 2 個小時參與人數即突破十萬人。鳳凰網藉助話題熱度第一時間為網友構建表達與互動平臺,收到了良好的互動傳播效果。
● 多次提到環保團體。柴靜在演講後段,在公眾參與行動倡導時提到了 IPE 和自然之友,呼籲更多的人了解、參與環保行動中。
《穹頂之下》視頻自發布後,在各個網絡平臺話題持續發酵,形成傳播雪崩效應。究其一夜爆紅的原因,網絡大 V、重要新聞網站與視頻平臺等最具傳播力的平臺與人物起到了最關鍵的傳播作用。環保部新部長陳吉寧在履新發布會上說:「柴靜的紀錄片從公眾健康的角度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值得敬佩。」2016 年 2 月 28 日一周年之際,自然之友等環保團體還在闡發霧霾治理的相關活動及訊息。直至兩周年的今天,PM2.5 指數成為我們是否出行、戶外運動、甚至是工作生活居所的重要指標。今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李克強關於政府工作的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談及環保部署的文字達到 927 字,為近 7 年最高。其中對於大氣,政府這三年來的目標回顧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