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媒介時代的環境傳播與倫理責任 ​

2021-01-21 哲學與環境

我國的環境傳播實踐起步較晚。1983 年中國第一份專門報導環境問題的報紙《中國環境報》出現,這也是中國環境傳播專業化的開端。隨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的環境傳播處於主動宣傳、被動報導的階段。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塑、公民素質的提高、輿論空間的自由開放,環境議題才逐漸從媒體精英階層的手中轉到普通公眾手中,從專業議題轉為公共議題,有了除自然科學以外,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更廣闊視角的討論和成果。而環境議題的傳播,作為維繫相關利益方的重要紐帶,有效地促進了利益各方信息互通和意義共享,促成議題的解決和多贏局面的形成。


學者對環境傳播的研究取向有兩種:實用主義驅動模式的研究關注人和自然的關係,對環境議題中信息的封裝、傳遞、接受與反饋等過程進行探究,具有內視型特徵,偏重傳播業務研究;而建構主義驅動模式的研究,則用開放的視角倡導通過話語、修辭等方式建構環境問題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原因。


就某一個特定環境問題發起關注、批判和動員時,今天的環保積極分子很少依賴某一個社會化媒介工具。相反,個人和倡導活動會使用一系列媒體組合。在此,我會描述柴靜《穹頂之下》的視頻發布始末,也說明自發的個人社會化媒介使用與協同倡導活動中使用社會化媒介的區別。


2015 年 2 月 28 日,前央視記者柴靜的新作《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線之後,引爆了公眾關注與討論,尤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得以病毒式傳播,推出當天就在優酷獲得 600 萬次播放量,24 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作為前央視記者兼主持人,柴靜的節目、書籍與言論早已具備廣泛群眾影響力,柴靜已然成為與白巖松、崔永元名氣不相上下的新聞符號。「柴靜」這樣極具標誌性的新聞符號與「霧霾」這一深具大眾現實訴求538的話題交相發酵,成為《穹頂之下》爆紅的重要基礎。而「孩子」、「腫瘤」等個人故事的講述與母親身份也拉近了與普通人的情感距離,更易引起公眾共鳴與同情。


在穹頂之下的事件中,社會化媒介的主要途徑就是播報公眾關切但看上去無能為力或者相關公權力機關未能真實披露與行動的批評。柴靜個人、網絡大 V、重要新聞渠道、主流視頻網站、環保團體、社交平臺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轉發、評論,圍繞霧霾、孩子、腫瘤、汙染、環保、治理等展開話題討論。最直接的朋友圈反應:我們該為霧霾治理做點什麼了,買空氣進化器沒用,我們要拿出行動。這是經常激蕩於虛擬空間的「公民行動精神」。知乎上貼友:「我想柴靜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為一個學了七年環保的人,只知道出門帶口罩的方法,而她則號召你要醒過來。」人民網呼籲:「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暢銷書作家:柴靜的《穹頂之下》動員了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還有媒體人在微博上闡發了比較婉轉的觀點:因為有了當母親和照顧孩子的經歷,所以在面對霧霾時更不能忍,所以發起「一個人的戰鬥」。公共言說目的就是調動公眾,視頻整體還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專家、機構的觀點和數據為說服力。對於一直關注霧霾新聞的人來說,《穹頂之下》沒有太多新料,但對普羅大眾來講,這是一次系統、靠譜的霧霾知識普及。那些常年關注公共環境的網絡達人言:我說它的內容尚未觸及霧霾危機的根本性的制度成因,並不是要對柴女士加以苛責,而是期望她的紀錄片能引發更深入的討論。環境危機是一種公共危機,必須通過合理的公共機制才能防範和解決。


● 人民網作為首發地點,官方微博還在當天連發 8 條微博表示對柴靜老師關於霧霾紀錄片的支持,當天最火的微博人民網、柴靜官微@柴靜看見的 2 條微博,點讚數量超過 70 萬。


● 除了引來眾多網民熱議,韓寒、李小璐、黃曉明、大 S 等明星也紛紛支持柴靜的環保紀錄片之《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從一個社會萬象到得到娛樂圈明星關注和傳播的遷度。


● 微信上訂閱量高的公眾號也成為輿情傳播的爆點。在此次《穹頂之上》的輿情傳播中,「爸媽營」、「廣州日報」和「虎嗅網」等 7 家訂閱號其轉載量均達到了 10 萬以上,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用戶發現自己的朋友圈被「刷屏」。


● 在各視頻平臺中,騰訊、鳳凰、搜狐視頻播放量最高。截至 3 月 1 日 21 時,《穹頂之上》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最高,達到 3103 萬。


儘管社會化媒體使用對我們生存的環境和相關部門的批評鋪天蓋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傳播效力的持續性和戰略性。在此意義上,我們有必要區分社會化媒介中卡普特(Karpf,2011)所謂的政治活動和通過協作活動的政治組織,也就是究其背後人們對生態環539境問題的政治性理解和應對(郇慶治,2014)①。它包括兩個維度,一是歷時生成,從生態環境難題作為客觀現實存在到最終發展成為社會主體的政治意識和行動,是一個逐漸生成的動態發展過程。那麼,我們今天聚焦的霧霾問題,正是從人類開拓自然疆土的農業社會到了現代工業社會條件下產生與不斷蔓延著的生態環境問題,只不過起初並沒有直接表現或轉化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罷了。二是現實維度,即環境政治活動從議題發現、社會動員、政府回應、政策落實等不同階段,也體現為不同主政治主體、政治活動及其結果。比如,城市霧霾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環境問題,但是由那些具有公眾影響力、權威專家對其關注、參與和推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社會動員效果,甚至借用社交媒體手段的動員會大大提升其正確性和合法性,期待能建立政府、公眾、ngo、傳媒等政治主體更廣泛的認知和良性互動。


在穹頂之下事件中運用了很多方法使用社會化媒介和在線資源:


● 強大的公信平臺及規模用戶。人民網發布了《柴靜調查:穹頂之下》的專題和專訪柴靜的文章,鳳凰網轉載,隨後三百多家媒體大規模轉載,話題熱度到達峰值。在網絡新聞平臺上,網站的公信力與用戶規模決定了新聞傳播效果與影響力、對輿情傳播起關鍵推動作用。


● 恰如其分的發布的時機。2 月 28 日是兩會前夕,適時投下霧霾輿論焦點。又恰逢周末,那時剛好是春節各路人群返崗不久,遇到全民關注的環境問題,也直接導致朋友圈被「刷屏」


● 名人及影響力效應。柴靜前身是央視新聞記者,又出過熱賣書籍《看見》,以情感定位到個人社會自任感的共鳴轉化,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隨後,各路大 V、明星、公眾人物的加持,權威度瞬間加分。


● 通俗易懂的視頻內容。此次的環保紀錄片主講霧霾,內容開頭就講到了主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從各種致癌物成分時、國家儲能發展史、12369減少霧霾的低成本舉措,以各種實圖、數字、動畫詳細解說,讓人通俗易懂。 


● 建立話題討論平臺,維持公眾熱度。鳳凰網推出民意調查「《穹頂之下》觀後感:你對霧霾治理有多大信心?」上線不到 2 個小時參與人數即突破十萬人。鳳凰網藉助話題熱度第一時間為網友構建表達與互動平臺,收到了良好的互動傳播效果。 


● 多次提到環保團體。柴靜在演講後段,在公眾參與行動倡導時提到了 IPE 和自然之友,呼籲更多的人了解、參與環保行動中。


《穹頂之下》視頻自發布後,在各個網絡平臺話題持續發酵,形成傳播雪崩效應。究其一夜爆紅的原因,網絡大 V、重要新聞網站與視頻平臺等最具傳播力的平臺與人物起到了最關鍵的傳播作用。環保部新部長陳吉寧在履新發布會上說:「柴靜的紀錄片從公眾健康的角度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值得敬佩。」2016 年 2 月 28 日一周年之際,自然之友等環保團體還在闡發霧霾治理的相關活動及訊息。直至兩周年的今天,PM2.5 指數成為我們是否出行、戶外運動、甚至是工作生活居所的重要指標。今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李克強關於政府工作的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談及環保部署的文字達到 927 字,為近 7 年最高。其中對於大氣,政府這三年來的目標回顧如下

相關焦點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他最近出版的著作還有《公共傳播倫理》《媒介規範理論》和《跨文化世界中的傳播理論》等。 一、數位化時代的媒介倫理更為複雜 甘麗華(▲):您的同事託馬斯·庫伯教授曾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內容分析:在您簡歷中列出的十幾種著作以及85篇學術論文中,53%的封面或標題包含「倫理」二字。也就是說,您學術生涯中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媒介倫理研究上。
  • 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本維度
    數位技術、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等的發展與融合給網絡時代的受眾帶來了新的媒介形態和碎片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網絡傳播方式,然而,並不是所有受眾都能很快適應新的虛擬環境。  網絡時代,滲透進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新媒介技術,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不管發現信息、製作信息、傳播信息還是使用信息,人們都在新技術的引導下完成,這無疑給人們帶來了便利。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知識點:意見領袖、媒介倫理傳統社會或農村社會中,以「綜合型」為主;④意見領袖社交範圍廣,擁有較多的信息渠道,對大眾傳播的接觸度頗高、接觸量大。網絡傳播是一種新型的傳播生態,在這種傳播環境下,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人人都可能成為傳播的中心,人人都能成為意見領袖,網絡意見領袖也由此產生。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問題頻現,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 2013至2018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中共59條倫理失範事件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探析新環境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及對策。
  • 數位時代下的公眾人物隱私權分析——對「畢福劍事件」的傳播倫理...
    一批懷有熱情地公民自覺肩負起傳播「值得引起公眾注意訊息」的責任,在突發新聞報導和熱點問題的分析這兩點對專業新聞有著極大補充。公民新聞強調對社區負責,強調協作精神,高舉「探尋真相」「社會動員」的旗幟。公民新聞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
  • 災難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倫理失範探析
    摘 要:受媒介政治環境和媒介自身職業道德缺失等因素的影響,災難新聞報導中存在著倫理失範現象,如淡化災民的生存狀態、缺少人文關懷,這不僅危害媒介自身公信力,也不利於社會安定和諧。
  • 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析——以《媒介倫理與法規》課程為例
    《媒介倫理與法規》是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它將新聞學與法學、倫理學融為一體,其課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容。積極探索本門課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對於更好地挖掘其思政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媒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樹立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法治觀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媒體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脫離開上述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繼續深入討論的話題還包括,科普的時機如何把握,科普內容是不是必須要有精確的科學來源,科研中的不確定如何向公眾傳播,科普因為負責任而有效還是因為有效所以就是負責任。比如澳洲國立大學教授瓊·利奇(Joan Leach)教授與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法比安·梅德韋茨基(FabienMedvecky)聯合編著了一本以科學傳播倫理為主要議題的專著,並發表了一篇論文,她們從科學傳播的角度探討了知識是否越多越好,我們是否需要去刻意地關注無知與忽視的問題,同時也借鑑其他領域的倫理,尤其是新聞倫理和公共關係倫理,來界定科學傳播的倫理。
  • 《中國視頻社會化趨勢報告》發布
    一、變遷:視頻社會化  文字的發明使得人類文明有了可供承載的形式;印刷術的發明推動大眾傳播時代來臨,隨著廣播、電視等模擬電子傳播媒介的出現,人類的信息傳播得以在速度、內容和範圍等方面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至此,媒介成為信息量的存在形式,傳播活動本身不再是信息由此到彼的傳遞過程,而是信息在媒介空間拓撲結構中相連接的狀態。傳播進入「無媒介傳播」時代。一、「無媒介傳播」概念的提出「無媒介傳播」,是指以信息量為內容,以信息空間為介質,以拓撲節點為主客體,傳播各要素高度融合、無限趨近、深度涉入、即時在場的連接狀態。
  • 沉浸傳播下沉浸媒介對人的異化研究
    來源:《視聽》2019年第4期 摘要:沉浸傳播是由我國傳播學者李沁提出的。她指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媒介已由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時代」向「第三媒介時代」邁進,傳播也已慢慢進入沉浸傳播的階段。
  • 基督教環境倫理的歷史演變與當下責任
    ……當你在這個世界上一天,你就必須履行上帝所賦予你的管理世界的責任。縱觀環境的問題歷史,幾乎這和人類的活動有關,人類從一開始自主活動,就面臨著與自然世界之間關係的倫理問題,但是在環境問題出現危機之前,人類尋找的都是向自然索取的藉口。直到環境問題進入人類的視野,才引起人們對過去環境倫理的反思。
  • 未來的傳播形態:思考與前瞻
    報告認為,未來媒介的現實就是數據的收集、整理、分發與變現,而流媒體、手機應用和VR/AR技術也會以更加社交化、個性化和更加注重體驗和沉浸的方式助力媒體未來發展。在宏觀層面,報告指出創客文化在如今UGC大行其道的媒體環境下會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甚至新聞媒介的新聞生產也會與創客文化相結合。同時未來的傳播會面臨跨屏、多屏時代的全平臺挑戰。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農業時代人類生產活動直接作用於自然客體,它的規模小、強度低,其作用較小。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強,在區域尺度上也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如古代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等的衰落。  在工業化時代,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增強。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往往違背客觀規律,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
  • 資本主導「媒介生態」下的傳媒壟斷競爭與傳播多樣性
    迄今為止該方面最為引人注目的文獻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001年文化多樣性宣言》,此宣言將文化多樣性置於國際人權的框架之中,並認為保護文化多樣性是一項倫理義務,它與尊重人權不可分割。另外,儘管百度、騰訊投資並未集中於媒體,但在媒介泛化的環境之下,兩者所投資的各類服務類企業皆也離不開媒介的影子,涉足領域覆蓋傳媒娛樂,網絡應用,電子遊戲,在線教育、網際網路醫療等。 在當代傳媒新技術、新政策的語境之下,歐美的傳媒產業轉型深刻影響著亞洲各個國家的傳媒產業框架和制度的重建。在傳媒產業集中化的動因層面,國內傳媒產業與歐美國家類似,而在其所表現的形式上,又有所不同。
  • 工程師時代與工程倫理的興起
    近年來,工程倫理日益成為科技哲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實踐證明,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純粹是自然科學技術的應用,還關涉道德、人文、生態和社會等諸多維度的問題,這使得工程師面臨特別的義務或責任,工程倫理便是這種責任的批判性反思。在當代社會,人們免不了使用工程產品,免不了生活在工程世界之中,工程倫理因而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19新媒體國際論壇
    10月26日,以「人工智慧時代:新興媒介、產業與社會」為主題的2019新媒體國際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幕。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國際傳播學會主席TERRY FLEW教授、海內外專家學者500餘人,以及近40位新聞與傳播院院長分享了AI時代各種新興媒介、智能傳播產業及其社會影響,以及智能新聞傳播教育等前沿成果。
  • 2019新媒體國際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時代的新興媒介(一)
    10月26日,以「人工智慧時代:新興媒介、產業與社會」為主題的2019新媒體國際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幕。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國際傳播學會主席TERRY FLEW教授、海內外專家學者500餘人,以及近40位新聞與傳播院院長分享了AI時代各種新興媒介、智能傳播產業及其社會影響,以及智能新聞傳播教育等前沿成果。
  • 復旦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媒介融合正重塑公共文化生活
    [摘要]4月20日,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新技術環境下IPTV用戶行為與生活方式」學術工作坊,並公布了「新媒體視頻平臺用戶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結果。4月20日,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新技術環境下IPTV用戶行為與生活方式」學術工作坊,並公布了「新媒體視頻平臺用戶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結果。這是國內第一次專門針對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用戶展開的受眾調查。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貧困與環境、人口與經濟、發展與環境、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雙重壓力,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倫理就要研究如何緩解這個雙重壓力,達到雙重超越:既要加速現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避免現代化的負作用;既要維護發展主權、爭取發展機會,又要對子孫後代、對全球環境的安全承擔責任;既要參與經濟全球化,又要防範西方某些國家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秩序造成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