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2020-11-27 中國軍網

提 要:「無媒介傳播」,是指以信息量為內容,以信息空間為介質,以拓撲節點為主客體,傳播各要素高度融合、無限趨近、深度涉入、即時在場的連接狀態。「無媒介傳播」是媒介形態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消解的產物。在信息理論視角下,「無媒介傳播」通過傳播要素的融合、媒介距離的彌合和媒介空間的實在化,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普遍的連接,但媒介被習慣和忽略,其概念和功能也失去了專屬性,傳播因而回歸到無媒介的連接關係之中。

關鍵詞:「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傳播關係

信息技術的進化推動著媒介形態的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的消解。從口耳相傳到報紙、廣播、電視的出現,再到網絡傳播乃至移動互聯的蓬勃發展,介質的迭代消除了傳播的時空障礙,消解了傳播權力的界限,重構了傳播全要素和全過程,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最廣泛的連接。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信息由傳播學意義中的價值概念回歸到經典資訊理論中的屬性概念,傳播由線性關係回歸到網絡拓撲關係,媒介由信息傳遞介質回歸到樸素的關係的連接。至此,媒介成為信息量的存在形式,傳播活動本身不再是信息由此到彼的傳遞過程,而是信息在媒介空間拓撲結構中相連接的狀態。傳播進入「無媒介傳播」時代。

一、「無媒介傳播」概念的提出

「無媒介傳播」,是指以信息量為內容,以信息空間為介質,以拓撲節點為主客體,傳播各要素高度融合、無限趨近、深度涉入、即時在場的連接狀態。

首先,無媒介傳播是信息量的傳播。一方面,「無媒介傳播」仍然是信息的傳播,信息在主客體間流通並以此形成關聯關係傳遞意義;另一方面,「無媒介傳播」不僅關注信息中的意義成分即價值信息,而且關注意義編解碼乃至整個關係鏈條中一般信息(如噪音、場景等)的作用。

其次,「無媒介傳播」是空間的傳播。「無媒介傳播」以狀態化的媒介空間取代了介質化的媒介工具,不僅將一切媒介形態、傳播要素和傳播形態融合在一起,而且不斷建構新的交互空間,以空間化實現關係的普遍連接。

再次,「無媒介傳播」是節點化的傳播。傳統傳播中的主體和客體成為「無媒介傳播」中的平等個體,不同個體以空間節點的形式存在,通過節點的相互連接實現關係的不斷延伸,建立起完整的傳播鏈條。

英國學者尼克·庫德利指出:「媒介瀰漫在我們的感官中,我們對世界的感覺裡充盈著媒介。」從「媒介系統依賴論」「媒介生態學」「媒介情境論」到「泛傳播」「沉浸傳播」等傳播理論,從以十大媒體技術為代表的「浸媒體時代」到「萬物皆媒、人機共生」的「智媒時代」,人、媒介、信息、社會之間呈現出相互交織、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的發展趨勢。在這一過程中,信息不再只是單純的文本,而是具有更廣泛意義的符號,媒介不再是存在特定邊界的實體介質,而是傳播關係中的任何節點和渠道,傳統傳播活動中人、媒介、信息的內涵與外延得到極大拓展,以至於「『媒體』可能是任何一種想像不到的形態,原有的傳播學理論已經無法說明新的傳播現象」。

以此發展視角審視「無媒介傳播」可以發現,「無媒介傳播」在內涵上可做如下解讀:首先,傳播要素是相對的、無定位的,沒有固定的信息、信源、信道、信宿之分,而是根據傳播實際即時調整,信息量作為傳播內容,既可以是單純的意義文本,也可以帶有傳播過程本身的附加意義,或傳播環節中的信源、信道、信宿本身;其次,媒介在傳播中的中介距離趨零,無處不在而又無跡可尋,「智媒時代」人工智慧與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發展促使中介距離進一步零化,中介尺度成為信息流動以及人與社會互動的重要依據,並以此形成信息空間;再次,信息空間不僅是「沉浸空間」,更是一種敘事空間和在場空間,是非線性的信息流形成的網絡拓撲結構,傳統的傳播層級、介質和整個傳播形態泛化,信息呈現依賴於不同節點間信息流動對形象的編織作用;第四,人的選擇仍然具有終極意義,人既是傳播活動的主體,也是內容和媒介,傳播活動以人為目的突出「接觸」與「在場」的深層動態關係;最後,與「泛傳播」「沉浸傳播」等傳播模式相比,「無媒介傳播」更加關注當前以網際網路尤其是以新媒體為主的多樣多維的媒介形態,更加關注共享化、智能化的融合生態,無媒介並不否認媒介存在的事實,而是將視角聚焦於媒介作為必需品被習慣、被忽略的矛盾,以及媒介與信息等其他傳播要素高度融合產生的概念專屬性和價值的缺失,從而探討新的傳播環境下媒介演化、傳播形態和社會生態的互動關係。

二、「無媒介傳播」是要素融合重構的傳播

經典信息理論將信息描述為一種解除不確定性的量,通過信息量的概念從傳受信息多少的角度來衡量信息的價值。可以發現,信息量的意義存在於傳送與接收這一動態過程之中,以接收反觀傳送,從而消除受者對傳者信息的不確定性。而隨著媒介的演化和信息傳播的滲透,新的傳播形態下的信息量將信息價值、傳受雙方、傳播介質、傳播過程、傳播環境等納入其中,通過傳播全要素的融合重構豐富文本價值,成為新的傳播內容。

信息量的內容屬性來自於媒介與信息的辯證關係。崔保國提出,「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傳播活動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質上由物質、技術、人或組織構成,媒介處於傳播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並與整個傳播過程融合在一起。」 「萬物皆媒」觀點認為,任何智能設備都有可能媒體化,並在與人的協作過程中產生新的工作模式。無論是傳播活動的中介物還是一切智能設備,都沒有擺脫媒介實體化的邊界,而「無媒介傳播」無限連接的狀態必然需要突破介質的束縛,實現傳播活動本身的「萬物皆媒」。

首先,人即媒介。社會傳播中的人是傳播活動的主體和客體,信息通過媒介從傳送者傳遞到接收者,雖然在傳播層級中存在人的媒介作用,但這種媒介作用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傳送帶」的作用,信息是傳送帶上的包裹。「無媒介傳播」則認為非線性的傳播關係和拓撲結構使人節點化,信息價值的產生依賴於節點的存在,而不是脫離於節點之外。斯各特·拉什提出:「中介的工作就是形的編織……人與非人都是進行傳輸或『傳遞』的中介,通常是人與非人二者的結合在進行傳輸。人與非人都在編織形。」 「無媒介傳播」的無限連接將物質世界與人的思維聯繫起來,使人成為即時在線精準定位的節點,節點之間的關聯塑造信息意義形象、連接其他節點並延展成網,即實現形的編織,產生具有節點意義的信息流,沒有傳送與接收的區分,信息由此到彼或由彼到此的方向性也失去了意義。

其次,信息即媒介。哈肯也提出,生物系統的信息自組織導致意義的自創生,生物信息在引導協調系統活動產生新意義的過程中,具有了媒介的作用。以上論點都論述了信息與媒介的密不可分性。「無媒介傳播」營造了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信息環境,這種環境的出現以信息的媒介性為基礎。擺脫介質邊界的媒介給予信息更大的內容承載容量、更小的傳播消耗、更自由的流動性、更豐富的呈現形式、更靈敏的環境感應能力和更積極的自我調適,信息本身內容和形式、內容和載體的界限趨向模糊,信息傳播突破了信息與傳播終極性與工具性的差異,使信息在傳播中產生意義,形成不同於終極性和工具性的第三性質。

最後,信息量成為最終的傳播內容。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論斷既將媒介作為信息價值的指涉物和附屬物,又將媒介作為意義即價值本身。「無媒介傳播」中,人與狹義的信息對象被整合到一個無所不在的客體即媒介中去,而媒介本身又具有傳播活動中信息的價值屬性,因此,傳播成為無所不包的某一特定物即信息量的活動過程。傳統傳播活動是信息通過媒介由信源向信宿的傳遞,是線性的,而「無媒介傳播」則表現為信息量在不同節點範圍內形的編織,是非線性的。

三、「無媒介傳播」是彌合媒介距離的傳播

中介尺度是衡量主客體關係的重要因素。信息理論中的中介尺度,是整合主體和主體,協調兩者相互關係,並保持獨立存在的尺度形態。中介尺度的存在,意味著主體和客體間接形態互動關係的現實發生必然以中介為現實根據,主體關於客體及其本質的認識必然是中介化了的間接認識過程。中介尺度的存在產生了中介距離。在傳播活動中,媒介對主體和客體的建構同樣有媒介距離的存在,媒介距離的大小,影響著主客體對媒介存在的感知。

「無媒介傳播」中要素的融合使人與媒介、信息與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互為彼此,大幅縮小了媒介距離,但這種媒介距離的縮小是內在的,其本質是媒介對主客體的建構和利用,難以被傳播活動的主要行為者即人所感知。反之,「無媒介傳播」對媒介距離的控制和消解則更容易為人所察覺。

控制體現在媒介的機器化。斯各特·拉什提出:「大眾媒介一向是由信息模式與散播模式所構成的:即散播媒介的內容的機器以及內容本身。」機器與內容或形式與內容作為傳統的傳播樣式在漫長的傳播歷史中始終發揮著作用。但在「無媒介傳播」時代,媒介技術的發展使信息或內容與傳播內容的媒介機器密不可分。無媒介產生了強大的信息生產力和信息傳播力,無差別、無縫隙、無缺失、無遲滯的信息內容在產生的同時就已經來到了受眾的面前。與傳播媒介相比,「無媒介傳播」用信息的呈現取代了信息的再現。「再現本身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它需要時間,而在時間與預算的制約之下的呈現,則比再現要更機器性、更像工廠產品。」信息呈現模式下,信息的產生不再是既有意義的創作而是沒有經過闡釋的事實本身,這種形的編織剔除了賦予信息意義的過程,使信息以流水線的形式直接粗暴地呈現出來。在機器化生產的「無媒介傳播」中,觀眾、聽眾、讀者等受眾身份都失去了意義,與受眾對應的是使用者、消費者的身份,即「無媒介傳播」是用戶使用媒介的過程,而不是媒介到達受眾的過程,這種對時間的擠壓縮短了媒介與人的空間距離。

消解體現在傳播的非線性。傳統傳播是線性的,信息遵循著「由A到B」「因為A所以B」的傳播邏輯,A與B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也就是距離,因此媒介在其中起著居中和橋梁的作用。「無媒介傳播」的拓撲連接改變了傳統的線性連接。一方面,「無媒介傳播」分眾化、跨圈層的傳播滿足了用戶即時的信息消費需要,機器化的內容生產和散播模式使「人們頭腦中的社會圖景被肢解,『強力瀏覽』和秒殺式閱讀替代了邏輯化、有條理的信息接受」,信息和受眾不再具有傳播的主體性,而只是「無媒介傳播」拓撲網絡中的節點,速度的時間意義彌補了原來主體間的空間距離。另一方面,媒介在拓撲結構中不再單純發揮居間作用,而是成為拓撲網絡編織形的觸發點,拓撲網絡連接中的節點因為媒介的觸發同時獲取自身所需的信息量,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信息差異被抹平,每一個節點在向其他節點連接的過程中也同時被其他節點所連接,信息量為節點共有,不同主體間、主體與客體間實現了本體論地位上的重合,媒介距離隨之消失。

四、「無媒介傳播」是媒介空間實在化的傳播

媒介具有空間屬性,媒介的進化與空間的發展相互重合。「無媒介傳播」正是將現實空間媒介化以形成虛擬的媒介空間,同時通過媒介的中介和建構將虛擬空間實在化,從而介入社會關係,呈現出新的傳播效果。

「無媒介傳播」建構了無定位的敘事空間。傳統的媒介空間是中介化的間接空間,現實空間通過外化信息場與媒介空間相呼應,每一種現實事物都會通過信息的多級運動敘事化地形成媒介空間中的具體形象。而在「無媒介傳播」中,信息量無所不包的屬性使實在物中介後的信息形象指數增長,最終面臨符號的缺失,形象失去了具體性;非線性的傳播使信息量能夠即時連接一切場景,用戶的信息訴求得到隨時隨地的滿足,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時間性以及此處與彼處的空間性也失去了意義,空間失去了定位性;失去了時空關係和符號形象,實在物在媒介空間中的敘事就失去了實踐意義,而成為直接的信息呈現,信息量與用戶在敘事空間裡「直接遭遇」,直接作用於用戶的感官體驗,模糊了媒介建構的過程。

「無媒介傳播」建構了附加性的延伸空間。「麥克盧漢將線性理解為與『附加性』相對比的概念。」與線性的傳統傳播相比,非線性的「無媒介傳播」是一種附加性的傳播。「無媒介傳播」信息的呈現不再是對現實空間鏡子似的反射和表達,而是對敘事空間的接近,是信息量的附加和關聯場景的拼貼與延伸,這種附加和拼接仍然是非線性的、不連接的、網絡拓撲式的。「無媒介空間」是信息場的空間,信息場作為媒介場景的組成單位,為空間中人的每一種媒介接觸行為提供了充分的延伸度,從而能夠激發更多關聯場景,使人從一個場景直接進入另一個場景,進一步豐富個體化的媒介空間。因此,「無媒介傳播」中的媒介空間不是表達人與人之間連接的集合,而是人與人之間連接的空間,是連接的容器而不是連接本身。這一空間的存在是獨立於人的傳播關係之外的,是現實空間與表達空間的延伸空間。

「無媒介傳播」建構了深度涉入的在場空間。信息的附加和場景的延伸使媒介空間表現為一個場域空間,場域的存在保證了媒介空間的結構完整性和自組織,為人的深度涉入創造了條件。保羅·萊文森認為,技術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像人,技術是在模仿、複製人體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無媒介傳播」將人的行為、需求和環境全方位數據化、信息化,通過媒介的遷徙實現社交和文化的遷徙,將人與人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人與環境的連接納入其中,從而為信息場注入社群模式和規範;媒介的壟斷和信息的強制呈現使用戶被消費,用戶出於維繫社會存在的需要與媒介進行被動連接,接受信息場的規範和習慣設置,從而使社會空間中的人轉變為媒介空間中的個體,進而成為信息節點;在媒介接觸過程中,人與媒介的結合度、與信息的關聯度和媒介行為活躍度大幅提升,媒介的低存在感和場景的高豐富度使人無意識地深度涉入媒介空間,媒介最終不再是人與社會溝通的手段,而成為人的目的。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新聞系博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沉浸傳播下沉浸媒介對人的異化研究
    然而,技術對人的異化是始終不可避免的,沉浸傳播下的沉浸媒介對人產生了新的異化問題,研究這些異化現象和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媒介。 關鍵詞:沉浸傳播;沉浸媒介;媒介異化 2018年的一部熱門電影——《頭號玩家》從電影的角度讓我們很好地體驗了沉浸媒介——VR技術。
  • 資本主導「媒介生態」下的傳媒壟斷競爭與傳播多樣性
    更何況,商業資本集團對於媒介的掌控也為媒體集中化的變革埋下了陰謀論的基調。我國的傳播多樣性,尤其是在自由觀念市場方面,存在著先天的短缺。然而,在當代傳媒全球化語境的影響下,對主流價值觀的倡導逐步向傳播多樣性發生轉型,儘管從目前來看,前者仍在本國的思想文化領域佔有主導性的地位。
  • 復旦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媒介融合正重塑公共文化生活
    4月20日,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新技術環境下IPTV用戶行為與生活方式」學術工作坊,並公布了「新媒體視頻平臺用戶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結果。這是國內第一次專門針對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用戶展開的受眾調查。
  • 電信傳播的未來發展演進趨勢暢想
    為了突出電信傳播在人類傳播進程中的特殊地位與價值,可以在「電子傳播」和「未來傳播」中間嵌入「電信傳播」(見圖1)。原始傳播的「回歸」。「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句哲理深邃的格言,同樣適合新聞傳播理論研究。
  • 媒介化視域下環境維權事件的傳播機理研究——基於2007年-2016年的...
    媒介化形成的邏輯主要有三:一是以媒介融合為特徵趨勢的媒介技術演化的結果提供了媒介化社會形成的技術支撐力,為社會的不斷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眾對信息永無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賴構成了媒介化社會形成的主體牽引力,是媒介化社會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現代社會信息環境的不斷「環境化」展示了巨大的媒體影響力和建構性,是媒介化社會的必然後果(張曉鋒,2010)。
  • 劉海龍:從傳播到媒介:彼得斯與傳播思想史研究的進路[1]
    傳播研究號稱研究傳播問題,但卻對大量人文學科豐富的歷史資源視而不見,只抓住「控制論」和「資訊理論」這樣一些似是而非的傳播概念。因此他自認為《對空言說》正是在這場爭議頗大的批評之後作出的一次建設性的示範。「相形之下,《對空言說》提出,傳播理論可以等同於對人生根本問題的探究,並且通過此書展現傳播這一概念所蘊含的無盡的神秘(weirdness)與吸引力。」
  • 影視人類學視域下非遺的傳播與保護
    這並不是強調過去和歷史比現在的時代美好,而是可以把這些資料作為人類認識和指引自身的重要的信息,這樣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在影視人類學原理指導下,進行充分的田野調查,這樣可以保證客觀真實的記錄,同時能夠深入表現出非遺的內涵和文化意義。其拍攝的影像、圖片等,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將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檔案和民族記憶。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作為媒介信息和影響的中繼和過濾環節,對大眾傳播產生重要影響。傳統社會或農村社會中,以「綜合型」為主;④意見領袖社交範圍廣,擁有較多的信息渠道,對大眾傳播的接觸度頗高、接觸量大。網絡傳播是一種新型的傳播生態,在這種傳播環境下,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人人都可能成為傳播的中心,人人都能成為意見領袖,網絡意見領袖也由此產生。
  • 從「跨」到「轉」:新全球化時代傳播研究的理論再造與路徑重構
    在全球化時代,大眾傳媒機構藉助信息傳播技術,通過對勞動關係和意識形態再生產兩個層面的改造,得以深度幹預人類社會與文化的轉型過程。與此同時,新的文化傳播形式正在不同主體之間展開:它們不再是跨時空的文化交換,而是跨主體的文化轉型。這一變化趨勢在2016年以來世界進入以「後西方、後秩序、後真相」為特徵「新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更為凸顯。
  • 大變局下的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
    為了平衡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關係,勢必需要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兩者的融合,而高校無疑成為最佳孵化中心。隨著中國新聞業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高校融媒體實驗室紛紛引入多種業界領先技術,共同推動媒體融合技術與應用發展。
  • 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理論的思想邏輯
    在整體媒介史觀的引導下,萊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個核心的媒介進化觀點: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和「補救媒介」理論、媒介演進三階段(玩具—鏡子—藝術),這三個理論也成為其媒介進化理論的奠基石。在其理論中強調人和人的理性對媒介發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較強的現實人文關懷。同時他認為媒介的發展與社會環境需要一致,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補救」。
  • 以「媒介情境理論」解讀網絡社會
    目前雖然在傳播學研究領域已經形成媒介技術研究學派,但研究的學者並不是很多。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三論」,被認為是媒介技術研究學派的集大成者。但麥克盧漢的理論受到的爭議頗多,一度在20世紀80年代低迷下來。繼承麥氏理論的美國學者梅羅維茨大膽吸收了麥克盧漢理論的精華之處,從社會學的角度重新進行定位,獨創了富有特色又具有開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論」,很好地揭示了電子媒介如何引起場景、信息系統和行為的變化。
  • 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清華...
    下面,我們將對研究變量進行梳理: 4.1變量控制 根據上一部分對文獻理論視角的梳理,我們將根據使用滿足理論的兩個方面,即使用需求和信息滿足作為此項研究的自變量,將公眾號的傳播影響力即使用者的效用(utility)評判作為因變量。
  • 劉海龍 | 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傳播研究的未來
    傳播學裡另外一個討論傳播與身體問題的是媒介考古學,也涉及身體跟機器的關係,我們在使用機器的時候成為了機器系統的一部分。基特勒的信息唯物主義是一個代表——當然他跟麥克盧漢講的有區別,其實今天來看,麥克盧漢要比基特勒走的更遠。
  • 粉絲文化流變:媒介變遷背景下中國粉絲的成長簡史
    國內粉絲文化的40年流變在宏觀視角下,回溯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社會歷程中粉絲文化的流變,我們基本能夠理出一條完整、連續且清晰可見的粉絲演化路徑,此間粉絲實踐與媒介、商業之間的深入契合尤為值得關注。結合相關學者的研究,大體可將國內粉絲文化的流變概括為三個階段:信息單向傳播中的受眾型粉絲;市場變革影響下的消費型粉絲;媒介激變背景下的互動型粉絲。
  • 社會化媒介時代的環境傳播與倫理責任 ​
    而環境議題的傳播,作為維繫相關利益方的重要紐帶,有效地促進了利益各方信息互通和意義共享,促成議題的解決和多贏局面的形成。學者對環境傳播的研究取向有兩種:實用主義驅動模式的研究關注人和自然的關係,對環境議題中信息的封裝、傳遞、接受與反饋等過程進行探究,具有內視型特徵,偏重傳播業務研究;而建構主義驅動模式的研究,則用開放的視角倡導通過話語、修辭等方式建構環境問題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原因。
  • 全媒派 | 彭蘭:新媒體研究中的傳播、關係與人
    很多同學在學習完新聞傳播的其他課程,特別是一些經典的傳播學理論之後,當我們再去審視新媒體時,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新媒體時代,「傳播」還是我們在傳統的傳播學著作裡認識的那個「傳播」嗎?實際上,傳統的傳播理論是不是還適用於新媒體的傳播現象,也是我作為研究者一直在不斷思考、不斷觀察的問題。
  • 信息傳播
    背景信息在社交網絡中的傳播方式與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方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將經典的傳染病SIR模型進行改進,構建基於改進SIR的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型,並以某社交網絡實際數據為樣本,對模型進行仿真研究,對研究信息在社交網絡中的傳播機制及傳播規律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 2012年考研北京師範大學傳播理論四年真題
    三、論述題(本題30分)試論大眾文化的特點及其與大眾傳播的關係。2000年一,名詞解釋1麥克盧漢2槍彈論3訊息4輿論二,簡答1,什麼是兩級傳播理論2,大眾傳播研究中最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那幾種,請寫出其中某一種方法的具體步驟三,論述1,一般認為大眾傳播有那幾種基本的社會功能?請加以評述。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2018年05月21日 09:54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開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已歷經20年的發展,無論是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呼喚,還是回應該領域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