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媒介情境理論」解讀網絡社會

2021-01-16 新傳研都


作者 | 張海燕

來源 | 青年記者

      在傳播學研究領域,對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的研究往往佔據著主導地位,而關於媒介技術的研究不是很多。目前雖然在傳播學研究領域已經形成媒介技術研究學派,但研究的學者並不是很多。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三論」,被認為是媒介技術研究學派的集大成者。但麥克盧漢的理論受到的爭議頗多,一度在20世紀80年代低迷下來。繼承麥氏理論的美國學者梅羅維茨大膽吸收了麥克盧漢理論的精華之處,從社會學的角度重新進行定位,獨創了富有特色又具有開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論」,很好地揭示了電子媒介如何引起場景、信息系統和行為的變化。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情境理論」又一次找到了用武之地。


  「媒介情境理論」概述


  「媒介情境理論」集中體現在20世紀80年代梅羅維茨的著作《消失的地域》一書中。梅羅維茨大膽地將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觀點和社會學家戈夫曼的「情境理論」結合起來,他認為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的使用打破了傳統的情境定義,帶來了新的情境變化,而情境就是信息系統,這一系統使得私人情境和公共場所的分界變得模糊,從而使人們的社會行為和角色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20世紀後期,隨著網絡的興起和廣泛使用,梅羅維茨又重新發展了自己的情境理論,他認為電子媒介的使用,帶來了人與人更廣泛的交流,物質距離已經不能再限定社會交往,出現了「球土化」現象,由此帶來了更大範圍的情境適應行為的變化。


  梅羅維茨認為媒介不僅是交流的中介和物質手段,媒介本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傳播媒介使用形式的改變可以帶來相應的社會情境的變化,而每一次變化都會導致新的信息系統形成。梅羅維茨認為傳統的媒介研究學者忽略了一項有意思和有意義的課題,那就是沒有把對傳播形式和媒介自身的研究同現實社會的人際行為和結構變化聯繫起來。因此,梅羅維茨利用社會學家戈夫曼的「情境理論」,在媒介理論和「情境理論」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來解釋在電子媒介被廣泛運用之後,社會情境、社會角色以及社會行為和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形成了自己的「媒介情境理論」。①


  媒介、場景和行為之間的關係


  1、應把情境視為信息系統。梅羅維茨認為,媒介形式的轉變會創造出新的信息系統,相應會形成一個新的情境,因此媒介成為決定情境界限的關鍵因素。梅羅維茨承認研究者重視自然場所作為情境的分界線有符合邏輯的理由,但是他注意到傳統的情境論者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為什麼物質場所會成為情境分界的關鍵點?會不會還存在一種被人們誤認為是自然場所的事物在左右人們的行為,而我們卻不經意間忽略了?梅羅維茨指出,地點場所實際上僅是更為寬廣的概念——感覺區域的一個重要分支概念;決定人們互動的性質的,並非自然環境本身,而是信息流通的模式,後者才是問題的關鍵。②

  

     在網絡社會中,網絡使用的自主性、後臺屏障的設置以及網絡使用平臺的多樣化,都可以起到設置新情境的作用,而每一個情境實際上都是一個新的信息系統。例如對於不會上網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在場的情況下所使用的網絡工具,實際上已經建立了一個新的情境系統。相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信息系統造就了一個後臺區域,而這個區域孩子是無法參與的。隨著網絡使用載體的增多,即使面對有上網能力的孩子,因為使用載體的不同也會在同一個空間建立不同的信息系統。例如一個核心家庭的三個成員可以同時利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者筆記本電腦上網,每一個網絡載體都成就了一個新的信息系統。同時,具有私密性質的個人聊天和通信工具實際上也都是分割情境的關鍵因素。通過這些工具,人們建立起來分屬於個人的情境系統,只不過分界線是虛擬的而已。


  2.新媒介、新情境。梅羅維茨繼承了麥克盧漢和英尼斯關於利用媒介對社會的劃分方法,將社會分為口語社會、印刷社會以及電子社會。他認為不同時代的傳播手段與形式,創造了不同的社會情境,而電視、電話以及計算機等新媒介的使用,則形成了新的信息系統。


  文字的誕生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文字使得人類文明得以保存下來,延伸了信息存在的時間和空間,但它也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上層階級通過對文字的控制鞏固了自身的地位,形成了比較穩固的等級結構。德國古登堡的印刷術迅速在西歐擴展開來,對人類的政治生活和權力結構帶來重大影響。印刷術使得文明大規模傳播開來,作為權利和地位象徵的《聖經》也開始傳到下層階級,一種新型的民主開始形成,但印刷術的進一步擴展也帶了更大規模的信息壟斷,因此其意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電話、電視等電子媒介的興起,新的媒介對社會信息系統的結構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電子媒介使得過去各不相同的社會場景融合在一起,模糊了私下和公開行為的分界線以及打破了物質位置與社會位置的關聯。③


  作為新媒介的網絡,帶來了更多的變革,網絡打假、網絡反腐、人肉搜索、網絡問政,所有這些帶著網絡標籤的詞彙,不僅是一種網絡新行為,更是一種社會新變革。尤其是隨著微博等自媒體的誕生,這種變革還在持續。普通人通過微博成了發布新聞的「自媒體」,通過網絡問政平臺可以參與到政府管理中來。所有這些「公共領域」帶來的是政治生活方式的新變化以及國家治理的新方式。


  3.新情境、新行為。社會學家戈夫曼用戲劇論的觀點來解釋情境、角色以及行為的關係。戈夫曼認為社會化的人類必然會承載一定的社會角色,而每一個角色的賦予都是通過表演展示出來的,並且角色展示的行為是有選擇的展示,否則無法持續進行。梅羅維茨認為社會現實並不是總存在於人們行為的總和之中,而是存在於所有場景行為模式的總體之中。因此當兩個不同場景之間的界限移動或消失之後,社會現實就會發生變化。電子媒介正是通過改變社會場景的界限,使我們在認識了新事件的同時,有了新行為。


  網絡社會的發展,給我們創造了太多的情境,也帶來很多行為的變化。尤其是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這種變化更為明顯。


  例如在傳統社會中,普通公民很難接觸到政府的相關信息,往往處於被動地位。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政府與公民的信息情境出現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政府到公民單項的傳播轉為具有雙向行為的溝通與交流,因此政府部門的官方微博紛紛建立,及時刷新自己的相關信息,做到政務公開。

  對於新聞媒體來說,隨著網絡的普遍使用,尤其是自媒體的遍地開花,新聞專業主義在漸漸被解構。很多新聞的第一發布者已經不是專業媒體人而是微博、微信的使用者。大眾媒體的地位受到極大挑戰,其傳統的採寫以及發布新聞的方式也正在漸漸變化。新聞的來源、發布的平臺更加多樣,與受眾的關係也更加平等。


  對於名人來說,網絡造就的新情境也必然帶來一定的行為變化。相較於電視媒介,網絡給名人們造就了一個新的「中區系統」。電視媒介上名人的行為可以視為前臺表演,他們表演的是後臺演練好的節目,從而造就自身的完美形象。而網絡媒體是一個個性化的、互動性強的平臺,名人在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宣傳,除了要展示自身的完美形象之外,還要表演適合於「中區系統」的行為,既不能是完全屬於後臺的私人行為,也不等同於前臺的公開行為,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中區行為」。例如明星通過個人微博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微博上自黑的行為,都是典型的「中區行為」。


  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自誕生以來,很好地詮釋了電子媒介所帶來的新的行為變化,對於自媒體時代的網絡社會也有著較強的適用性。隨著網絡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創造出新的情境,也會帶來新的適應行為。


  注釋:

  ①田中初:《電子媒介如何影響社會行為——梅羅維茨傳播理論述評》[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②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③【美】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文經學院)



相關焦點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VLOG這種基於電子媒介的發展出現的信息傳播的形式,正在慢慢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場景,改變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這也正正契合了梅羅維茨提出的「媒介情境」理論。媒介情境論是基於梅羅維茨對麥克盧漢和戈夫曼理論的研究,以及「將這兩種理論流派合二為一的興趣」所形成的。媒介情境論融合了媒介理論與情境理論精華,以媒介時空觀為特徵,提出電子媒介作為信息系統,創造了新的環境,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
  • 情境媒介理論:從理論來源、內容闡釋、及其理論價值三個維度來了解
    梅羅維茨在1981出版了《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並提出了他的情境媒介理論。圖源網絡媒介一旦發生變遷,媒介情境也隨之改變。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注重強調媒介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對物質地點和時間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並且電子媒介對舊有的文字情境以及口語情境進行了重組,導致了媒介新情境的產生,而新的電子情境的變化使個人社會角色行為的改變。在這些表述中,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決定論」的支配,是否電子媒介這種單一的媒介技術對社會交往和個人行為產生的決定作用,還有待其他方面的探究。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傳理論:媒介情境論
    代表作為《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1985)。他結合了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和戈夫曼的戲劇理論,並沿襲了麥氏將媒介技術視作社會變化的動因的基本立場,提出了媒介情景論,指出電子媒介正是通過改變人們的交往場合的方式來影響人類傳播的。
  • 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2016年09月25日 10:43 來源:《新聞與傳播》 作者:張昱辰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歐洲媒介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經驗的情境視作可為社會學研究源源不斷地提供素材的源頭活水。然而長期以來,情境一直被作為人們獲取經驗材料的產地和背景因素,作為發現社會本質和規律的橋梁和跳板,但對情境本身的理論意蘊,人們卻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
  • 研究前沿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經驗的情境視作可為社會學研究源源不斷地提供素材的源頭活水。然而長期以來,情境一直被作為人們獲取經驗材料的產地和背景因素,作為發現社會本質和規律的橋梁和跳板,但對情境本身的理論意蘊,人們卻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社會學史上第一次將「情境」從社會學紛繁複雜的概念體系中抽離出來單獨使用,並產生較大影響理論洞見的是託馬斯(William Thomas)。
  • 網絡意見領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換言之,意見領袖是基於其自身的專業能力,並通過對專業領域的信息的傳播和解讀,從而積聚並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在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媒介資源的相對集中,大多數意見領袖都是活躍於特定的社群中,通過群體內人際間的互動來傳播專業性資訊,而普通大眾也傾向於藉助意見領袖的專業資訊及權威觀點來更好地認知環境,以減少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
  • 網絡社會中的「媒介化」問題:理論、實踐與展望
    網絡社會中的「媒介化」問題:理論、實踐與展望 2017年11月02日 10:28 來源:《國際新聞界》 作者:周翔 李鎵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在媒介滲透的社會背景下,媒介化成為最能夠體現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
  • 論網絡媒介下的微電影美學
    脫胎於傳統電影短片藝術形態的微電影,以網絡媒介為依託,迅速發展,繼而發軔為一種「微電影熱」的現象與創作潮流。他認為後現代社會文化思潮中,碎片或碎片化、零散化是一個公認的後現代特徵。碎片化的微電影敘事常是鬆散的、不充分的,常缺乏連貫性,習慣於渲染作品的情境氛圍來引導觀眾的情感共鳴、視覺認同,彌補敘事上的不足,多給人一種拼貼的感覺。這種碎片式的拼貼敘事方式,弱化了故事情節,畫面呈現出的是生活中的細節碎片,傾向於一種「反情節」、「意識銀幕化」的美學主張。
  • 人格理論之內隱人格理論和情境人格系統
    內隱人格理論之前章節中介紹的各種人格理論講述了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人格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即使不具備相關心理學專業的知識,也會無意識的運用自己的一套理論來理解和評價他人。這種簡化的理解他人的系統被稱為內隱人格理論,它是對於人格的個人解釋。
  • 資源、制度與情境:現代社會中時間意涵的理論流變
    內容提要:社會學理論對時間意涵和路徑的分析與解讀一直存在著多維性,尤其是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結構的轉型而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在現代社會,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將時間資源化,時間被客體化為生產和利用的對象。與此同時,標準化了的時間正逐漸脫離其單純的計量意義而成為一種社會制度的安排和社會的建構物。
  • 「情境理論與情境哲學論壇」綜述
    言說的關於性就取決於相關情境的取值範圍,因而邏輯等值的命題並不一定彼此等同。言說的情境因素同時又決定了語言的功效性,即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言說中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受到卡普蘭索引詞理論的啟發,巴威斯和佩裡在情境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意義的關係理論。卡普蘭將語句的「內容」刻畫為從可能世界到相應個體的函數,巴威斯和佩裡則提出了通量理論,將語句的意義視為說話情境、資源情境和描述情境之間的關係。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在信息理論視角下,「無媒介傳播」通過傳播要素的融合、媒介距離的彌合和媒介空間的實在化,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普遍的連接,但媒介被習慣和忽略,其概念和功能也失去了專屬性,傳播因而回歸到無媒介的連接關係之中。關鍵詞:「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傳播關係信息技術的進化推動著媒介形態的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的消解。
  • 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理論的思想邏輯
    在整體媒介史觀的引導下,萊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個核心的媒介進化觀點: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和「補救媒介」理論、媒介演進三階段(玩具—鏡子—藝術),這三個理論也成為其媒介進化理論的奠基石。在其理論中強調人和人的理性對媒介發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較強的現實人文關懷。同時他認為媒介的發展與社會環境需要一致,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補救」。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文章指出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需要宏觀視野、歷史意識,提出核心的問題,並進行理論的抽象。 作者簡介: 陳霖(1963—),男,安徽宣城人,蘇州大學教授,博導,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2005 年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社會互聯的加劇,網絡社會崛起,網絡文化興盛,青少年流行文化在網際網路上的蔓延成為其間尤為突出的現象。
  • 社會行動者理論|思路整理
    🍑 提出:社會行動者理論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科學技術研究,其基本出發點在於任何既定的社會「現實」都是一系列複雜社會關係互動的產物。在這些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既存在著傳統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類行動者,也存在著一切非人類行動者。當一個網絡中的諸行動者結成「聯合」後,一個既定的社會場域才得以構型。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比如威爾伯·施拉姆1957年就寫《大眾傳播的責任》,集中討論職業倫理的問題;西奧多·彼特森在1956年出版的《報刊的四種理論》中專門撰寫了「社會責任論」一章。此外,學院教師們關於新聞倫理、廣告倫理及倫理在教學中的角色等問題的討論,也激勵我專注於媒介倫理研究。後來,我有幸參與施拉姆《大眾傳播的責任》第三版寫作,並和同事們撰寫了《報刊的四種理論》的更新版《媒介的規範性理論》。
  • 青年圈群脈動的媒介感知與文化詮釋——基於「飯圈」現象的敘事分析
    為確保新聞議題解讀的客觀性和精準性,根據演化詞表回溯相應的新聞全文文本並進行綜合分析,並將結果推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聞與傳播學、情報學相關領域專家判別,最終識別出近4年「飯圈」媒介鏡像的演化特徵。(1)「飯圈」媒介鏡像呈現同中存異的歷時性演變特徵。突變熱詞指的是詞頻變化顯著,但又相對穩定地出現在統計時間窗內的突變詞,對新聞報導的新增議題具有一定的揭示作用。
  • 分裂、反噬與迷失:「玩樂勞動」視角下青年社交媒介使用異化
    而傳統的媒介產品二次售賣理論則進一步提出,媒介產品的傳播與消費過程是媒介單位先將媒介產品賣給信息受眾,然後再將消費者的注意力資源賣給廣告主的過程(如圖1) :  盧卡奇提出的「物化」和「物化意識」現象,則在異化理論基礎上強調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商品,已經逐步以一種高居於整個社會之上的統治力量,滲透進社會和個人生活、以及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的方方面面。  雖然時代在更迭,但異化勞動理論在當代的理論價值與生命力依然鮮活。
  • 新媒介環境下地市電視臺新聞話語權的解構與重塑
    新聞媒介是公共輿論場得以形成的主要傳播載體和渠道,新聞話語權則成為媒體輿論控制力和影響力的顯要表徵。電視新聞話語的輿論影響力不容小覷。 一、市級電視新聞話語權特徵 新聞話語權就是利用新聞報導影響輿論導向、社會行為和國家政策的能力和權力。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新聞媒介話語權不一,甚至同類型、同層級的新聞媒介話語影響力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