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2016年09月25日 10:43 來源:《新聞與傳播》 作者:張昱辰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歐洲媒介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開創性地將技術、話語和權力等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理論思考,推動了媒介研究在德國的發展。二)20世紀話語網絡:自動化媒介的興起和媒介物質性的顯現在基特勒看來,如果19世紀話語網絡造成了媒介物質性的遮蔽,那麼20世紀話語網絡則標誌著媒介物質性的重新顯現。在對19世紀話語網絡和20世紀話語網絡進行了深入探索之外,基特勒指出了20世紀末崛起的計算機技術對舊話語網絡的衝擊——「渠道和信息的總體數位化抹除了媒介的差異……在計算機中,所有數據都變成了數字……光纖網絡將先前不同的數據流轉換成一個標準化的數位化號碼系列。

關鍵詞:基特勒;話語網絡;研究;書寫;歐洲;傳播;語言;學者;媒介技術;打字機

作者簡介:

  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帶來了人類交往形態的重大轉變,也讓越來越多的傳播學者重新重視媒介研究的價值和潛力。長期以來,華人學者對媒介研究的歷史書寫都以北美媒介環境學派為主導(林文剛,2006/2007),或多或少忽視了歐洲學者的貢獻。不過近年來,德布雷等歐洲學者的成果正日益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使得此種狀況有所改變。作為歐洲媒介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開創性地將技術、話語和權力等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理論思考,推動了媒介研究在德國的發展。自1990年代起,伴隨著後現代主義的風潮,他的作品被陸續翻譯成英語,從此蜚聲於歐美學術界,被譽為「數字時代的德希達」。彼得斯甚至將其與北美詹姆斯·凱瑞相提並論(Peters,2008)。

  基特勒將媒介視作廣義上的文化技術(Kulturtechnik),探索媒介何以對文化、社會和政治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二戰」中技術破壞力的深切體驗,在弗萊堡大學(海德格爾所在大學)求學的學術背景,以及法國的後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使其在媒介與人的關係上展示出比北美學者更加冷峻的態度。本文以基特勒媒介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概念「話語網絡」為入口,揭示其生成的學理基礎與理論脈絡,描述其基本構想,勾勒其基本特徵,探究其對我國媒介研究的啟示。

  一、「話語網絡」的學理基礎和理論脈絡

  1980年代開始,基特勒的學術興趣轉向技術。「話語網絡」成型於此時期,構成了其媒介理論的關鍵概念,其闡述集中體現於《話語網絡,1800/1900》(Discourse Networks 1800/1900)和《留聲機、電影、打字機》(Gramophone,Film,Typewriter)兩本著作中。「話語網絡」的德語名是Aufschreibesystem,直譯為「銘刻系統」、「標記系統」。這一概念來源於精神病學史上被援引頗多的法官丹尼爾·保爾·史瑞伯(Daniel Paul Schreber)的著名案例,Aufschreibsystem在其中表示一個神秘的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史瑞伯「所說所做的一切都會馬上被記錄下來……有時是從好的角度,有時是從壞的角度來記錄」(Armitage,2006)。這個概念被基特勒所挪用,他力圖通過對人類歷史中的文化記錄系統的研究,探尋技術、話語和社會系統之間的連結。

  福柯構成了「話語網絡」的重要思想資源(Griffin,Herrmann & Kittler,1996)。英語版《話語網絡,1800/1900》中,Aufschreibsystem被明確翻譯成了「話語網絡」(discourse networks),這樣的翻譯透露出基特勒與福柯話語理論的親緣性。他和福柯一樣使用了知識考古學,揭示權力之網對於知識、真理、主體的支配、控制關係。在《詞與物》中,福柯提出了「知識型」(epitome)概念,即決定思想和科學的深層秩序和構成規則,每一種「知識型」都有自己的確定性原則,並賦予某些特殊的科學知識以確實性。他將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文明劃分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知識型、古典時期的知識型、現代的知識型以及後現代的知識型(福柯雖沒有明確指出這一新的知識型,但他的分析已說明了存在一種現代之後的知識型)(米歇爾·福柯,1966/2001)。在《知識考古學》中,福柯用「檔案」(archieve)取代了「知識型」的概念,他提出的知識考古學不是求索始源(arch),而是描述「檔案」,即「一些把陳述當作事件(因為它們具有出現的條件和範圍)和看作事物(因為它們包含使用的可能性和範圍)的系統」(福柯,1969/1998:167)。受到福柯的影響,基特勒批判長期佔德國文學批評主導地位的解釋學(hermeneutics)傳統,認為它過度關注於文本(話語)本身,卻對文本(話語)外部的歷史語境有所忽略。他強調話語的外在性,即由主體外的權力所建構。基特勒這裡的「話語網絡」,類似於福柯的「檔案」。

  與福柯相比,基特勒格外關注媒介技術的作用。他把「話語網絡」定義為「技術與機構的網絡,使得一個特定的文化得以選擇、存儲和處理相關數據」(Kittler,1990:369)。在基特勒看來,福柯未能對「中介」給予足夠重視,這使得他利用的檔案基本局限於書寫文獻。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打字機、留聲機和電影等自動化媒介技術革新發生,已經顛覆了書寫文獻作為主導媒介的地位,這讓福柯的研究暴露出缺陷。如果說在福柯那裡話語決定了人的存在方式,那麼在基特勒這裡「媒介決定了我們的狀況」(Kittler,1999:xxxix)。從「檔案」到「話語網絡」,基特勒通過對媒介物質性的強調,推進了福柯的知識考古學。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賈偉)

相關焦點

  • 「新物質主義」視野下的電影媒介考古學
    在此,電影是由一系列人的(human)與非人(non-human)的「行動者」共同組成的分布式網絡(network),電影的影音於其間被紀錄、編輯、存儲與傳播,卻只作為一種特殊的物件參與到這一網絡中,通過與其他行動者的連接與相互作用而共同完成一部電影——抑或電影的技術、美學與文化事實並不能被縮減為「作者」獨享的產物,電影性物件亦不能被約略為無生機的機械性因素。
  • 以「媒介情境理論」解讀網絡社會
    目前雖然在傳播學研究領域已經形成媒介技術研究學派,但研究的學者並不是很多。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三論」,被認為是媒介技術研究學派的集大成者。但麥克盧漢的理論受到的爭議頗多,一度在20世紀80年代低迷下來。繼承麥氏理論的美國學者梅羅維茨大膽吸收了麥克盧漢理論的精華之處,從社會學的角度重新進行定位,獨創了富有特色又具有開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論」,很好地揭示了電子媒介如何引起場景、信息系統和行為的變化。
  • 劉海龍丨重新理解「媒介決定論」
    劉海龍:2019年投入精力比較大的事是重新修訂了《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並且花了不少時間校譯了英文版。如果順利的話,中英文版年底前都會出版。除了麥克盧漢(Marshal l McLuhan)、波茲曼(Neil Postman)、萊文森(Paul Levinson)、洛根(Robert Logan)等北美媒介環境學學者的成果還在不斷地被譯介到中國外,近年來對法國學者德布雷(Régis Debray)、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德國的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克萊默爾(Sybille Kraemer)的成果及媒介考古學等更精細
  • 《超級馬裡奧:奧德賽》中的媒介哲學
    對於這種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裝配或網絡而言,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傳統人文主義意義上的「人」不再具有任何本體論層面的優先性,「人」與「非人」的媒介-技術完全處在同一系統的同一平面,彼此共同生存、共同認知、共同行動。
  • 鄧建國:從認識論到本體論: 彼得斯《奇雲》中的「媒介道說」
    在西方主流傳播話語中,「自然」不僅被嚴重邊緣化了,而且它根本「不存在」。人類話語已經從「人類與非人類」窄化為「人類與人類」。非人類生命,包括動物和植物都被剝奪了權利,被定義為愚蠢的畜生或無意識的植物。彼得斯顯然從資訊理論角度來看待「意義」,主張採取一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後人類主義」媒介研究視角。他指出:「傳播理論不應該害怕偏離人類的尺度。一個未經檢驗的人文主義可能會阻礙理論想像……自然主義能給我們人文主義已經做過的一切,也能讓我們在運行有序的萬事萬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又不會讓我們充滿傲慢和自滿」。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傳理論:媒介情境論
    代表作為《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1985)。他結合了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和戈夫曼的戲劇理論,並沿襲了麥氏將媒介技術視作社會變化的動因的基本立場,提出了媒介情景論,指出電子媒介正是通過改變人們的交往場合的方式來影響人類傳播的。
  • 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理論的思想邏輯
    在整體媒介史觀的引導下,萊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個核心的媒介進化觀點: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和「補救媒介」理論、媒介演進三階段(玩具—鏡子—藝術),這三個理論也成為其媒介進化理論的奠基石。在其理論中強調人和人的理性對媒介發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較強的現實人文關懷。同時他認為媒介的發展與社會環境需要一致,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補救」。
  • 【學術擷英】李茜|「現場性」與「媒介化」:媒介時代的劇場
    摘要 本文主要處理的是「現場性」和媒介化」話語在劇場理論和實踐中的沿革、它們的現實語境和思想背景、以及它們的社會指向。有別於將兩者作為對立概念,本文試圖釐清「現場性」話語的歷史建構語境,同時指出,在處於媒介時代的劇場中,「現場性」與「媒介化」事實上有著共生的理論建構,也共同催生了豐富的作品呈現。本文還將指出,媒介時代的現場性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媒介所改變,現場性體驗也被媒介化,而現場性與媒介化之間的美學張力構成了當代劇場中最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
  • 「半透明」的媒介話語:透視麥可·沃爾夫的攝影藝術美學空間
    通過把沃爾夫的攝影作品作為典型案例分析,本文深入探討「半透明「作為一種媒介話語,即攝影媒介的內部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交疊,進而呈現出城市中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等複雜、多義的關係。而窗戶在圖像中起到了某種視覺導向的作用,這意味著對觀看區域的限定和框選,吳瓊指出,無論是經典電影理論還是新理論,都對「銀幕」這一存在有著獨特的理解。在吳瓊看來,愛森斯坦和阿恩海姆等新理論學者都設想觀眾是置身於畫框所框定的影像之前,所以畫框以內的造型是他們關注的焦點[6]。
  • 多模態視野下的國家媒介形象:概念與特徵
    隨著現代媒體和信息技術的迭代與更新,國家媒介形象建構與傳播的載體也愈加豐富,在這一語境下對國家媒介形象的概念及範疇進行重新界定深具理論及現實意義。伴隨這一轉向,非語言符號資源作為國家形象建構的主要中介在話語傳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與國家媒介形象相關的研究也因此愈發多樣。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國家形象研究的「多模態轉向」,然而目前多數研究仍以案例分析為主,而理論層面的審視與思考仍待深入。 重新界定國家媒介形象概念由於國家形象的界定與分類無一致的標準,故需要先釐清國家媒介形象在國家形象譜系中的位置。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VLOG這種基於電子媒介的發展出現的信息傳播的形式,正在慢慢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場景,改變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這也正正契合了梅羅維茨提出的「媒介情境」理論。「媒介情境論」理論來源1985年,梅羅維茨出版了《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ur》, 此書系統地闡述了媒介情境論, 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媒介情境論,概括地說是指從媒介創造情境,進而改變人們行為的角度出發認識媒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 新媒介環境下地市電視臺新聞話語權的解構與重塑
    電視新聞話語權在新媒介環境下迎來了諸多新變化。地市電視臺的新聞話語權呈現出語言符號親民、物質基礎堅實可信、權力利益博弈「平衡兼顧」等特徵。新媒介環境下,民意輿論場不可控、不可測因素凸顯,地市電視臺的新聞話語權面臨新媒介對電視新聞「現實」構建能力的解構。未來,地市電視臺要重塑新聞話語權,必須積極擁抱新興媒介,打造電視新聞品牌欄目,培育草根意見領袖,深植群眾話語體系,重新掌握構建「現實」的主導力。
  • 青年圈群脈動的媒介感知與文化詮釋——基於「飯圈」現象的敘事分析
    個性化的網絡圈群為洞察主流文化與媒介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提供了對話平臺和交流空間。敘事內容呈現了「飯圈」群體媒介鏡像的「他者」再現過程,通過媒介敘事的內視角、外聚焦雙重維度進行敘事評價。研究認為,話語空間的文化表徵、內容生產的文化認同、生產社會資本的文化互構形成了「飯圈」社會文化實踐中的文化螺旋,是洞察主流文化與媒介文化之間相互作用機制的邏輯路徑。通過觀察並感知青年圈群的行為之勢,把準文化之脈,對於引領與構建青年群體的價值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情境媒介理論:從理論來源、內容闡釋、及其理論價值三個維度來了解
    梅羅維茨在1981出版了《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並提出了他的情境媒介理論。尼爾·波茲曼媒介環境學的影響媒介環境學創始人是尼爾·波茲曼,該理論學派借鑑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研究媒介在社會中的影響,探究媒介與人類社會文化的關係。本質在於思考媒介技術形式如何對文化產生影響。媒介環境學派強調媒介形式的重要性,將媒介視為分析的重點,視媒介為環境,探究媒介與人的共生關係。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在信息理論視角下,「無媒介傳播」通過傳播要素的融合、媒介距離的彌合和媒介空間的實在化,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普遍的連接,但媒介被習慣和忽略,其概念和功能也失去了專屬性,傳播因而回歸到無媒介的連接關係之中。關鍵詞:「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傳播關係信息技術的進化推動著媒介形態的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的消解。
  • 後真相的詭辯和媒介專業主義
    「後真相」是個詭辯,應該加強社會的媒介素養Q:你在《「媒介專業主義」的悖論》中說:「有趣的是學界容易高估意識形態批判的作用。激進批判話語固然頗能在西方校園內引起思考或共鳴,但它影響新聞界的實踐卻不甚彰顯……」能不能具體講講該如何理解?
  • 網絡社會學|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文/邵一帆馬歇爾·麥克盧漢以及其超前的思想提出了獨特的媒介理論,並在距網際網路產生前30餘年就成功預見了傳播界中的種種問題。而今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數位化的急劇發展再次證明了其觀點的合理性。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這些理論對人們對媒介的理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從變遷看媒介演變與發展
    「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技術決定論的集大成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鄭重地向世界宣布這一著名論斷時,引發了學界對媒介形態演變趨勢的探討以及讓學者對未來世界會如何發展充滿好奇。而筆者將從這個角度敘述媒介演變的趨勢和對未來的看法。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2018年05月21日 09:54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開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已歷經20年的發展,無論是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呼喚,還是回應該領域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