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媒介理論:從理論來源、內容闡釋、及其理論價值三個維度來了解

2021-01-16 新傳考研學堂

梅羅維茨在1981出版了《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並提出了他的情境媒介理論。


《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封面

媒介形式論: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


麥克盧漢將媒介視為獨立的事物進行考察,媒介本身就是一種科學技術,一種「形式」,其自身就是信息,而「內容」則是科學技術的使用。對於麥克盧漢來說,媒介這一「形式」比「內容」更為重要。


麥克盧漢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意味著媒介對引進人類生活中的尺度、進度、標準模式的改變,它所帶來的任何媒介內容都是一種媒介,其性質被忽略,造就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景觀。

在媒介即訊息的基礎上,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感知器官的延伸,在麥克盧漢看來,人類引進的每一種媒介都會作為人類身體的延伸而存在,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尺度。他同時指出,使用不同的技術會影響人類感知的結構。

媒介內容論:居伊·德波的情境主義


情境主義著眼於日常生活的批判,商品的拜物教屬性被景觀的拜物教屬性所取代,主張建構具體的生活情境,要以「漂移」和「越軌」為手段來破除景觀,以此來獲得真正的生存狀態。


居伊·德波


真實的世界被純粹影像的世界所替代,人的視覺佔據了優勢地位,人類的生存狀態被進一步的景觀化。在居伊·德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對景觀社會是持著強烈的批判態度。

「場景主義」:戈夫曼「場景決定行為」


社會學家戈夫曼則把社會交往描述成一齣戲劇,人們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舞臺上進行表演。任何人在某個特定環境中的行為可以分為兩人類:「後區」行為和「前區」行為。在前區,表演者是觀眾面前的一個特定角色,他們要扮演的是理想化的社會角色。而在後區,這些表演者會放鬆的演練,琢磨,這時的行為更具有隨意性。


戈夫曼


一個人主動參與到許多不同的劇幕中,人們在不停地變換身份和角色,學習並遵守一系列複雜的行為規則,努力維持他們在每個場景中的表演,同時不會威脅到他們在其他社會場景中的不同表現。

尼爾·波茲曼媒介環境學的影響


媒介環境學創始人是尼爾·波茲曼,該理論學派借鑑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研究媒介在社會中的影響,探究媒介與人類社會文化的關係。本質在於思考媒介技術形式如何對文化產生影響。媒介環境學派強調媒介形式的重要性,將媒介視為分析的重點,視媒介為環境,探究媒介與人的共生關係。「媒介環境學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訊息及訊息系統。


尼爾·波茲曼


媒介環境學吸收了生態學和系統論的理念,追求媒介技術、人、環境三者之間的生態平衡,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關懷。 

電子媒介:時間/空間的結點


在梅羅維茨看來,二十世紀末的當代似乎預示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一個並置性和同時性的時刻:我們所感覺與經歷的社會是一個點與點之間相互聯繫的網絡,在這種數位化的生活方式中並不需要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圖源網絡


電子媒介發展下呈現的媒介情境並不依賴於舊的物質場所和時間觀念的束縛,電子媒介使得空間觀念轉變。數位化生存時代,地上、空間、全球成為一個整體,傳送時間的消失,使任何一個地點發生的事情可以在其他地點同時發生,而且比親臨現場還要身臨其境。

電子媒介不僅轉變了原有的距離的限制,而且也繞幵了當時的「社會情境設置」,使得人們當時的情境和行為不再取決於物質場所。正如「消逝的地域」一般,空間的概念已經逐漸轉變了。

 電子媒介情境:新舊情境的融合


電子媒介的特性打破了傳統時空的隔絕和社會身份的限定,使信息在社會和不同的種群之間進行傳播,塑造了一個新的信息系統,也就是新的媒介情境。

電子化情境實現了對傳統的口語情境和文字情境的轉變,並且在一系列的轉變中,實現了新舊媒介的同一和融合。梅羅維茨從日常生活的視角入手,將媒介情境的命題引入到了社會微觀行為的闡釋中。


圖源網絡


媒介一旦發生變遷,媒介情境也隨之改變。而這種變化並不是舊環境和新媒介的簡單相加,而是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情境。當一個特定的私人情境與其他社會情境融為一體,變得公開時,行為方式必須隨之調整、變化。情境的組合改變了角色的行為模式並且改變了社會現實的構成。

 媒介情境對社會行為的影響


電子媒介使得過去各不相同的媒介情境融合在一起,電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多地將個人的私下領地投進了公共場所,模糊了私下和公開行為的分界線以及打破了物質位置與社會位置的關聯,社會行為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差別。


圖源網絡


在梅羅維茨看來,電子媒介改變了人們交往中的情境的限制,他認為電子媒介帶來的信息系統給人帶來一種共同的身份特徵,讓不在同一物質地點的群體進入了共同群體中,模糊了以前的不同的群體身份,產生了同化現象。在電子媒介情境下,人類獲取信息,進行社會交往是完全平等的。

社會變化:三個傳統維度的分析


對於梅羅維茨來說,社會變化產生的三個維度分別是:等級制度、社會化、群體化。

由於電子媒介的大眾可接觸性,改變了傳統的文字書寫情境下的種種局限,電子媒介使得後臺信息大量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領導人的權威性和神秘性不斷的被降低。


圖源網絡


媒介創造的媒介情境,將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融合,其生成的媒介情境導致童年和成年的融合,成人形象展現在兒童的面前,兒童的認知和發展水平被普遍拔高,造成兒童的形象被賦予了成人的角色,兒童已經被同化在成人世界裡,童年一夕之間從生物時間上的兒童過渡到了社會時間的成人。

電子媒介改變了群體獲取信息的模式,使得群體經歷產生了融合,即群體之外的人對群體信息的共享,它還將群體的後臺行為展現出來,破壞了群體的物質地點,從而改變了群體的身份。


圖源網絡


電子媒介催生了媒介「公共領域」的生成,素不相識的社會成員可以在這個以媒介為主題的想像性公共空間進行交流,衍生出了參與、議論社會公共生活的政治功能,促進了社會的民主化,從而構成了現代社會的重要社會基礎。

深刻的反傳統批判向度。媒介內容或媒介形式單一向度的研究和探討一直是媒介學家關注的重點,而梅羅維茨卻反其道而為之,將媒介內容和媒介形式進行融合性闡釋,秉持著反傳統的批判思維,對傳統主流意義上媒介形式和媒介內容的觀念進行了深層次的批判。他清晰的認識到電子媒介情境下的媒介形式和媒介承載的內容相互聯繫,彼此呼應,二者不可分割,單獨論述媒介形式或者媒介內容則會陷入局限之中。


圖源網絡


濃厚的人文主義關懷。與傳統的媒介學家不同,梅羅維茨將研究的視角轉向了日常生活。他積極關注當前的社會現象,對當代的社會事件有著深刻的見解。在他看來,電子媒介對社會日常行為產生了三種不同的變化:關於男性和女性的群體化、兒童角色的社會化、等級制度的「去神秘化」,這些都是社會化的微觀層面,由此足以看出他對於媒介研究的現實觀照。

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注重強調媒介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對物質地點和時間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並且電子媒介對舊有的文字情境以及口語情境進行了重組,導致了媒介新情境的產生,而新的電子情境的變化使個人社會角色行為的改變。

在這些表述中,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決定論」的支配,是否電子媒介這種單一的媒介技術對社會交往和個人行為產生的決定作用,還有待其他方面的探究。

然而在實際研究中,他參考了大量的媒介及社會行為,但是卻也忽略了不同媒介之間,以及不同的印刷媒介之間的細微差別。這些內部因素的不確切性,可能造成最後論據即論證的不準確性。無疑是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存在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表現。


圖源網絡


當代的媒介技術發展迅速,新的媒介層出不窮。因此目前的媒介研究還處於熱門地位,同時現在的媒介研究也還有一定的滯後性,像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研究針對的主要是電子媒介一樣,目前的社交網站、視頻網站、新聞網站等等電子媒介形式還亟待去探索,媒介理論研究還未形成完整的框架。從這方面看來,媒介情境研究還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以「媒介情境理論」解讀網絡社會
    作者 | 張海燕來源 | 青年記者      在傳播學研究領域,對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的研究往往佔據著主導地位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VLOG這種基於電子媒介的發展出現的信息傳播的形式,正在慢慢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場景,改變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這也正正契合了梅羅維茨提出的「媒介情境」理論。「媒介情境論」理論來源1985年,梅羅維茨出版了《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ur》, 此書系統地闡述了媒介情境論, 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媒介情境論,概括地說是指從媒介創造情境,進而改變人們行為的角度出發認識媒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2018年05月02日 06: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杜少臣 字號 所屬學科:社會學關鍵詞:情境社會學;社會研究;生命哲學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傳理論:媒介情境論
    代表作為《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1985)。他結合了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和戈夫曼的戲劇理論,並沿襲了麥氏將媒介技術視作社會變化的動因的基本立場,提出了媒介情景論,指出電子媒介正是通過改變人們的交往場合的方式來影響人類傳播的。
  • 「情境理論與情境哲學論壇」綜述
    佩裡認為,這裡的問題出在用可能世界來解釋語句。因為這種解釋沒有考慮到事實,在這樣的解釋下,一個陳述句必定是關於這個世界的一切對象的。但是,一個語句在說出的時候,往往僅僅談論了作為世界之「部分」的有限事實,而不是關於整個世界的。因此,一個好的語義理論必須解決這種「關於性」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佩裡和巴威斯共同提出了情境理論。
  • 研究前沿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而事實上,託馬斯的「情境定義」秉承了符號互動論的傳統,重點放在了「定義」上,強調的是人們的內在智識參與社會建構的過程,而並未突出「情境」本身的重要性。真正提出「情境社會學」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卡爾(Lowell Juilliard Carr)。他於1945年在《美國社會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情境社會學」的文章,並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釋了情境社會學的理論主張和方法論意義。
  • 丁方舟、韋路:西方傳播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及其演化
    符號及其系統不僅僅是人類傳播的工具,更是文化及其意義得以生成的系統,是共享理解得以達成的基礎。特定語境中大多數人所了解的語言及符號規則,就是特定的文化。正是文化這種共享的符碼系統,使得人們在運用特定符號時能夠互相理解。但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人們使用的共享符碼系統也有所不同。因而,符號學傳統的傳播研究需要進入具體的社會文化情境,對闡釋者使用的符號及其共享意義進行考察。
  • 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理論的思想邏輯
    來源:《青年記者》 保羅·萊文森是北美媒介環境學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師從尼爾·波茲曼,並與麥克盧漢保持親密關係,被譽為「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進化論思想。在整體媒介史觀的引導下,萊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個核心的媒介進化觀點: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和「補救媒介」理論、媒介演進三階段(玩具—鏡子—藝術),這三個理論也成為其媒介進化理論的奠基石。在其理論中強調人和人的理性對媒介發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較強的現實人文關懷。同時他認為媒介的發展與社會環境需要一致,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補救」。
  • 人格理論之內隱人格理論和情境人格系統
    內隱人格理論之前章節中介紹的各種人格理論講述了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人格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即使不具備相關心理學專業的知識,也會無意識的運用自己的一套理論來理解和評價他人。這種簡化的理解他人的系統被稱為內隱人格理論,它是對於人格的個人解釋。
  • 情境領導理論
    情境理論模式使用兩個領導維度:任務行為和關係行為。每一維度有高有低,從而組合成以下四種具體的領導風格。(1)指示(高任務-低關係),領導者定義角色,告訴下屬應該幹什麼、怎麼幹以及何時何地去幹;(2)推銷(高任務-高關係),領導者同時提供指導性的行為與支持性的行為;(3)參與(低任務-高關係),領導者與下屬共同決策。
  • 智力理論
    二、三元智力理論此理論由斯騰伯格提出。該理論包括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成分亞理論認為,智力包括三種成分及相應的三種過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情境亞理論認為,智力是指獲得與情境擬合的心理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現為有目的地適應環境、塑造環境和選擇新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統稱作情境智力。一般來說,個體總是努力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力圖在個體及其所處環境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當和諧的程度低於個體的滿意度時,就是不適應。當個體在一種情境中感到不能適應或不願意適應時,他會選擇能夠達到的另一種和譜環境。
  • 特稿∣創業情境與創業理論:只緣身在此山中
    近10餘年來,學者們在這個領域的探索已呈現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不確定性情境下的奏效邏輯(Effectuation)。在風險情境下,創業者大多是基於警覺的機會發現者,而在不確定性情境下,創業者會更多的通過組織努力進行機會創造;二是區分了創業型企業和非創業型企業,認為創業型企業的組建正是為了對抗交易價值創造的不確定性,而非創業型企業則主要面對的是解決已知交易價值的分配問題;三是通過對交易成本理論和不完全契約理論的拓展,提出了在不確定性情境下組建企業的三種形式:形成宗族本位(氏族式)的創業企業、形成基於專家經驗的創業企業和形成基於魅力的創業企業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精華的精彩闡釋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就是一部宣傳闡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向深入的精品力作。品讀這部著作,至少有三個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充分彰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色  堅守馬克思主義大本大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態度。
  • 為深入闡釋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提供學理支撐
    《基本問題》一書,聚焦這一主題,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對這一思想的立論基礎、時代背景、主題主線、歷史貢獻,作了深入研究闡釋,提供了嚴謹細緻的學理分析,充分彰顯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蘊和理論邏輯。「八個明確」與「十四個堅持」有機融合、有機統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問題》一書,按照這一思想的內在邏輯,聚焦這些具有基礎性作用的基本問題來展開,從理論維度、實踐維度、發展維度,深刻闡釋了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內容、基本要求。
  • 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媒介與文明的辯證法:「話語網絡」與基特勒的媒介物質主義理論 2016年09月25日 10:43 來源:《新聞與傳播》 作者:張昱辰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歐洲媒介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
  • 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2017年01月19日 17: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憲光 字號 內容摘要:「十七年」文論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理論建設的開端,在探索過程中也有曲折和失誤。
  • 遊戲論·書評丨「帝國」理論與遊戲帝國:全球資本與電子遊戲
    由於遊戲產品的更替周期非常迅速,新的遊戲現象層出不窮,加上該書出版時間已長達十來年之久,文中所涉及的遊戲分析素材不免有些過時。但依然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帝國」理論本身及其應用,甚至是電子遊戲的發展歷史。書中還運用了德勒茲、加塔利、馬克思、福柯等文化哲學大師們的理論,因而對於文化研究學者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歸因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常考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2020年甘肅省社會工作師考試: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1.系統理論(1)系統理論的歷史系統理論的核心觀點在於它以整體的視角來看待人和社會,而不是將人和社會分割開來。在系統論看來,系統在動態的變化過程中維持穩定和平衡。系統內部的子系統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聯繫,而是存在著多元互動或互為因果的循環關係。
  •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普及
    基層群眾需要的理論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用通俗化的方式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使其真正深入人心、走進群眾。一是聚焦內容,即堅持從大眾的理論需求出發,緊密聯繫實際,把理論普及同生動、具體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