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羅維茨在1981出版了《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並提出了他的情境媒介理論。
《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封面
媒介形式論: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
麥克盧漢將媒介視為獨立的事物進行考察,媒介本身就是一種科學技術,一種「形式」,其自身就是信息,而「內容」則是科學技術的使用。對於麥克盧漢來說,媒介這一「形式」比「內容」更為重要。
麥克盧漢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意味著媒介對引進人類生活中的尺度、進度、標準模式的改變,它所帶來的任何媒介內容都是一種媒介,其性質被忽略,造就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景觀。
在媒介即訊息的基礎上,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感知器官的延伸,在麥克盧漢看來,人類引進的每一種媒介都會作為人類身體的延伸而存在,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尺度。他同時指出,使用不同的技術會影響人類感知的結構。
媒介內容論:居伊·德波的情境主義
情境主義著眼於日常生活的批判,商品的拜物教屬性被景觀的拜物教屬性所取代,主張建構具體的生活情境,要以「漂移」和「越軌」為手段來破除景觀,以此來獲得真正的生存狀態。
居伊·德波
真實的世界被純粹影像的世界所替代,人的視覺佔據了優勢地位,人類的生存狀態被進一步的景觀化。在居伊·德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對景觀社會是持著強烈的批判態度。
「場景主義」:戈夫曼「場景決定行為」
社會學家戈夫曼則把社會交往描述成一齣戲劇,人們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舞臺上進行表演。任何人在某個特定環境中的行為可以分為兩人類:「後區」行為和「前區」行為。在前區,表演者是觀眾面前的一個特定角色,他們要扮演的是理想化的社會角色。而在後區,這些表演者會放鬆的演練,琢磨,這時的行為更具有隨意性。
戈夫曼
一個人主動參與到許多不同的劇幕中,人們在不停地變換身份和角色,學習並遵守一系列複雜的行為規則,努力維持他們在每個場景中的表演,同時不會威脅到他們在其他社會場景中的不同表現。
尼爾·波茲曼媒介環境學的影響
媒介環境學創始人是尼爾·波茲曼,該理論學派借鑑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研究媒介在社會中的影響,探究媒介與人類社會文化的關係。本質在於思考媒介技術形式如何對文化產生影響。媒介環境學派強調媒介形式的重要性,將媒介視為分析的重點,視媒介為環境,探究媒介與人的共生關係。「媒介環境學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訊息及訊息系統。
尼爾·波茲曼
媒介環境學吸收了生態學和系統論的理念,追求媒介技術、人、環境三者之間的生態平衡,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關懷。
電子媒介:時間/空間的結點
在梅羅維茨看來,二十世紀末的當代似乎預示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一個並置性和同時性的時刻:我們所感覺與經歷的社會是一個點與點之間相互聯繫的網絡,在這種數位化的生活方式中並不需要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圖源網絡
電子媒介發展下呈現的媒介情境並不依賴於舊的物質場所和時間觀念的束縛,電子媒介使得空間觀念轉變。數位化生存時代,地上、空間、全球成為一個整體,傳送時間的消失,使任何一個地點發生的事情可以在其他地點同時發生,而且比親臨現場還要身臨其境。
電子媒介不僅轉變了原有的距離的限制,而且也繞幵了當時的「社會情境設置」,使得人們當時的情境和行為不再取決於物質場所。正如「消逝的地域」一般,空間的概念已經逐漸轉變了。
電子媒介情境:新舊情境的融合
電子媒介的特性打破了傳統時空的隔絕和社會身份的限定,使信息在社會和不同的種群之間進行傳播,塑造了一個新的信息系統,也就是新的媒介情境。
電子化情境實現了對傳統的口語情境和文字情境的轉變,並且在一系列的轉變中,實現了新舊媒介的同一和融合。梅羅維茨從日常生活的視角入手,將媒介情境的命題引入到了社會微觀行為的闡釋中。
圖源網絡
媒介一旦發生變遷,媒介情境也隨之改變。而這種變化並不是舊環境和新媒介的簡單相加,而是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情境。當一個特定的私人情境與其他社會情境融為一體,變得公開時,行為方式必須隨之調整、變化。情境的組合改變了角色的行為模式並且改變了社會現實的構成。
媒介情境對社會行為的影響
電子媒介使得過去各不相同的媒介情境融合在一起,電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多地將個人的私下領地投進了公共場所,模糊了私下和公開行為的分界線以及打破了物質位置與社會位置的關聯,社會行為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差別。
圖源網絡
在梅羅維茨看來,電子媒介改變了人們交往中的情境的限制,他認為電子媒介帶來的信息系統給人帶來一種共同的身份特徵,讓不在同一物質地點的群體進入了共同群體中,模糊了以前的不同的群體身份,產生了同化現象。在電子媒介情境下,人類獲取信息,進行社會交往是完全平等的。
社會變化:三個傳統維度的分析
對於梅羅維茨來說,社會變化產生的三個維度分別是:等級制度、社會化、群體化。
由於電子媒介的大眾可接觸性,改變了傳統的文字書寫情境下的種種局限,電子媒介使得後臺信息大量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領導人的權威性和神秘性不斷的被降低。
圖源網絡
媒介創造的媒介情境,將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融合,其生成的媒介情境導致童年和成年的融合,成人形象展現在兒童的面前,兒童的認知和發展水平被普遍拔高,造成兒童的形象被賦予了成人的角色,兒童已經被同化在成人世界裡,童年一夕之間從生物時間上的兒童過渡到了社會時間的成人。
電子媒介改變了群體獲取信息的模式,使得群體經歷產生了融合,即群體之外的人對群體信息的共享,它還將群體的後臺行為展現出來,破壞了群體的物質地點,從而改變了群體的身份。
圖源網絡
電子媒介催生了媒介「公共領域」的生成,素不相識的社會成員可以在這個以媒介為主題的想像性公共空間進行交流,衍生出了參與、議論社會公共生活的政治功能,促進了社會的民主化,從而構成了現代社會的重要社會基礎。
深刻的反傳統批判向度。媒介內容或媒介形式單一向度的研究和探討一直是媒介學家關注的重點,而梅羅維茨卻反其道而為之,將媒介內容和媒介形式進行融合性闡釋,秉持著反傳統的批判思維,對傳統主流意義上媒介形式和媒介內容的觀念進行了深層次的批判。他清晰的認識到電子媒介情境下的媒介形式和媒介承載的內容相互聯繫,彼此呼應,二者不可分割,單獨論述媒介形式或者媒介內容則會陷入局限之中。
圖源網絡
濃厚的人文主義關懷。與傳統的媒介學家不同,梅羅維茨將研究的視角轉向了日常生活。他積極關注當前的社會現象,對當代的社會事件有著深刻的見解。在他看來,電子媒介對社會日常行為產生了三種不同的變化:關於男性和女性的群體化、兒童角色的社會化、等級制度的「去神秘化」,這些都是社會化的微觀層面,由此足以看出他對於媒介研究的現實觀照。
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注重強調媒介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對物質地點和時間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並且電子媒介對舊有的文字情境以及口語情境進行了重組,導致了媒介新情境的產生,而新的電子情境的變化使個人社會角色行為的改變。
在這些表述中,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決定論」的支配,是否電子媒介這種單一的媒介技術對社會交往和個人行為產生的決定作用,還有待其他方面的探究。
然而在實際研究中,他參考了大量的媒介及社會行為,但是卻也忽略了不同媒介之間,以及不同的印刷媒介之間的細微差別。這些內部因素的不確切性,可能造成最後論據即論證的不準確性。無疑是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存在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表現。
圖源網絡
當代的媒介技術發展迅速,新的媒介層出不窮。因此目前的媒介研究還處於熱門地位,同時現在的媒介研究也還有一定的滯後性,像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研究針對的主要是電子媒介一樣,目前的社交網站、視頻網站、新聞網站等等電子媒介形式還亟待去探索,媒介理論研究還未形成完整的框架。從這方面看來,媒介情境研究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