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關注情境研究源於2008年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根據Barney和Whetten的演講所提出的「關於中國管理學研究如何健康發展」議題的討論。2009年《組織管理研究》(MOR,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第5期專門組織了一次特刊,發表了兩位學者關於此議題的研究成果:「中國管理研究的未來:中國管理理論與管理的中國理論」(The Future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A Theory of Chinese Management versus A Chinese Theory of Management, Barney和Zhang)和「中國組織研究中情境與理論的銜接」(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ntext and Theor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Organization, Whetten),還組織國內外學者對上述兩位學者的研究展開討論,由此將「中國管理研究本土化」的研討提升到「管理情境與管理理論關係」的哲學思考層面,系列文章讀下來,學者們在觀點的交鋒中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與實用建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尋出一讀。
創業情境在創業研究發展進程中對塑造創業研究理論邊界、構建創業理論邏輯起到了「寓理於情」的作用。創業者研究從神話般的特質論到如今的創業者認知和思維,創業機會研究從理性的機會識別過程到充滿主觀色彩的機會信念,創業資源研究從關注外部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到關注手邊閒置資源拼湊式建構與整合,創業決策從目標-手段的因果邏輯(Causation)到手段-目標的效果邏輯(Effectuation),這些創業理論和邏輯的新發展,無不是學者基於對創業情境的提煉與創業理論內核的結合,帶來日益豐富的創業研究。
對「創業情境」的理解,首先強調兩個基本的認識:一是將創業情境看作創業活動的內生屬性,從屬性特徵的角度認識和思考,而非單純的從創業環境因素的視角。環境因素往往因時代的變遷、國家地域的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出現所謂的「80年代的創業情境」、「21世紀的創業情境」或者「中國情境」、「美國情境」、「印度情境」等等,儘管強調了當時當地創業情境的獨特性,卻趨向現象化,降低了創業領域情境屬性的普適性和理論性,這也是為什麼強調「本土情境」的管理理論創新越來越引起學者警惕的原因(李海洋和張燕,2016)。二是創業情境不同於研究視角。研究視角是看待和解釋現象和問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同一現象可以給出不同的解釋邏輯,甚至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正如一直以來對創業現象的解讀有基於經濟理論的、基於組織理論的和基於戰略理論等不同研究視角,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創業理論邏輯體系。南開大學的楊俊老師在本公眾號中撰寫的「創業研究:多重現象的理論叢林」一文,就是對創業研究的發展演進基於研究視角的清晰梳理和高度概括。創業情境作為創業理論外延,與創業理論內核共同形成創業理論邊界。因此,既不能把反映創業理論內核的關鍵構念如創業機會、創業者、創業決策作為創業情境,也要意識到創業情境因是理論構建的內生要素,往往成為創業理論邏輯的隱含前提和潛在假設,研究邏輯和結論蘊含在這樣的情境當中,此即Weick(1995)所說的「理論是情境依賴,現象驅動的」。
按照上述理解,能夠體現創業邏輯的創業情境是什麼?創業情境下的新穎、獨特且典型的創業理論的發展狀態如何?成為創業研究學者普遍關心的議題。近10餘年來,學者們在這個領域的探索已呈現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高不確定性情境下的奏效邏輯(Effectuation)。Sarasvathy教授於2010年出版的「Effectual Entrepreneurship」一書,提出了創業的奏效理論(Read S, Sarasvathy S, Dew N, et al.,2010),勾勒了基於創業情境呈現創業活動獨特邏輯的框架。該理論刻畫了專家型創業者基於有限理性面對不確定情境創建新企業的獨特決策過程,決策過程所遵循的五個基本原則:手邊手段、可承受損失、擁抱偶然性、廣泛合作而非競爭、非預測性控制等,清晰展現了專家型創業者如何遵循有別於計劃式、因果式決策邏輯,在高不確定性的情境中利用現有手段創造商機的創業過程(Sarasvathy S D,2001)。
Alvarez和Barney教授2005年在《管理學研究》(Journal of Management)上發表的論文「創業者如何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組織企業?」(How do Entrepreneurs Organize Firms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明確指出了「不確定性情境」對創業型企業組織形成的重要意義。研究強調了在戰略管理和創業研究領域區分風險和不確定性情境的重要性。在風險情境下,創業者大多是基於警覺的機會發現者,而在不確定性情境下,創業者會更多的通過組織努力進行機會創造;二是區分了創業型企業和非創業型企業,認為創業型企業的組建正是為了對抗交易價值創造的不確定性,而非創業型企業則主要面對的是解決已知交易價值的分配問題;三是通過對交易成本理論和不完全契約理論的拓展,提出了在不確定性情境下組建企業的三種形式:形成宗族本位(氏族式)的創業企業、形成基於專家經驗的創業企業和形成基於魅力的創業企業。兩位學者強調,當企業面對的情境從不確定性演變為可概率呈現的風險情境時,企業將從創業型企業過渡到非創業型企業。
二是高資源稀缺情境下的創業拼湊(Bricolage)。Baker和Nelson在2005年基於「資源建構」視角提出的創業拼湊理論,描述了創業者如何通過組合手邊資源將就著解決新問題和發現新機會的過程,該理論強調創業者創造性的運用手邊資源抵抗受制的稀缺資源環境,構建新資源環境的過程。這一創業理論的提出,不僅豐富和發展了資源理論從外部依賴和獲取到主動構建和重塑的過程譜系,更重要的是解釋了創業者如何「無中生有」,突破既有規則束縛,將看似無用的資源通過創造性地改變資源的屬性和用途產生異質性價值的創業行為。創業者將資源稀缺環境視為價值創造策略的一部分(Welter C, Mauer R & Wuebker R J,2016),通過拼湊行為形成資源獲取成本最少的資源形成戰略,或者形成超越現有業務活動邊界戰略。
三是高時間壓力情境下的創業即興(Improvisation)。Timmons的「機會窗口」模型(Timmons J A & Spinelli S,1994)告訴我們,創業是有時效性的,為了抓住機會之窗的短暫開啟時間,創業者常常不得不偏離理性創業邏輯「計劃先於執行」 (DPE,Design Proceeding Execution)的框架,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採取行動,或為緊急問題提供創造性解決方案,或為抓住轉瞬的機會而展開行動,此即「創業即興」行為。2003年,Baker, Miner和Eesley等學者在《政策研究》(Research Policy)「即興企業:企業創建過程中的拼湊,解釋和即興能力」(Improvising Firms: Bricolage, Account Giving and Improvisat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一文中認為,新創企業建立本身就是即興創造的結果,即興創作是貫穿整個創業過程的一種普遍而重要的行動形式,創業企業經常會將戰術上的即興行為發展為企業慣常的戰略。創業者將決策的時間限制內化為壓力的感知越大,創業即興發生的概率越大(Hmieleski, 2003),創業的即興模式具有高度的自發性和創造性(Crossan,Vera & Cunha,2005)。
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奏效理論、創業拼湊、創業即興等一批創業新興理論的發展,不僅為創業現象提供了越來越強的解釋力,也在構建創業研究學術版圖和領域屬性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正如,Zahra教授在2007年《創業學雜誌》(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發表的題為「創業研究如何構建情境化理論」(Contextualizing Theory Building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一文中所說「創業領域的研究者還沒有對研究情境給予足夠的重視,取而代之的是引入其他學科成熟理論來解釋新的創業現象」。
未來在建構創業情境下的創業理論研究工作中仍有需努力的方向:一是深化有關創業情境普適性和動態性的理論化探討。創業情境的理論化研究目前仍處於較初級階段,創業情境的普適性探索可以為創業領域構建符號化、可驗證的前提,為創業研究搭建一個情境的公共平臺;創業情境的維度集合不應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情境維度隨時間、空間轉換而動態變化,才會讓創業理論與創業情境在持續迭代、相互印證過程中實現創業理論的創新(李海洋和張燕,2016)。
二是提升有效銜接創業情境與創業邏輯的創業理論研究。從事組織研究的Whetten(2009)教授指出 「所有的組織理論均以各自方式依賴於情境」,並提出了兩種有效利用情境的方法:一種方法是當發現某個理論的預測結果需要被修訂時,通過定義這個理論的邊界條件來「情境化理論(Contextualize Theory)」,從而產生情境嵌入型理論;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定義那些影響組織行為的情境因素,來「理論化情境(Theorize about Context)」,從而產生情境效應型理論(徐淑英,2009)。無論哪種方式,都說明創業關鍵構念與構念之間有效邏輯關係的理論建構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在將創業現象高度理論化後的情境基礎上,實現理論內核與理論外延的嚴謹匹配,由此創業研究的理論邊界和學術版圖才會越來越清晰。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句是即景說理的典範,只因身在其中,視野所限,看到的只是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做創業研究也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