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玉玉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全面地看問題
廬山,天下馳名的奇山之一。我國古化文人學士都喜歡米此遊覽,或放歌山水,交相唱和,或撰碑文,作遊記,勒出石,賦詩詞,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燦爛的藝術珍品。
一次,蘇軾也來了。一入山,只見山谷奇秀,峰巒迭嶂,雲第詭譎。他對廬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漫步遷回小路,往來山中南北,流連忘返十餘日。每時每地,蘇軾都感到廬山有千姿萬態:橫看,連綿不斷的雄渾巨嶺,側看,變成陡峭奇絕的奇峰。從遠處、從近處、從高處、從低處眺望,廬山都呈現出各爺不同的姿態。於是,他欣然揮筆作詩,這就是傳頌千古、人人愛讀的《題西林壁》:橫看戌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這首詩,不僅把廬山形象化了,而且也把廬山哲理化了。
作持把自已的感受告訴人們:他身在四周層巒重疊的山谷之中。視野受到局限,既不能高騰,也不能遠啊,只能窺見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怒,而無法縱觀全體,因此,不能說認識了廬山真面目。也就是說,要力求做到認識的全面性,避免片面性。
那麼,他們的思想境界全是極純美的麼?藝術性全是極高明的麼?不然。李白,誰都知道他是一個一身傲骨、藐視權貴、富於反抗精神的詩人。但在他的詩中,也出現過一些羨慕功名富貴、甚至庸俗吹捧的東西。他的詩和別人相比較,也有不如的。例如,有一次他遊湖北武昌黃鶴樓,看見壁上有同代詩人崔顥題的《黃鶴樓》一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歸去來兮》和《閒情賦》,想起那「採菊東葛下,您然見南山」的名句。歷來人們把他視為消板避世的隱逸詩人。真是如此嗎?不是。他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如「糖衛宿隱水,將以填滄海,形天午幹成,猛志周長在」一類詩。意思是說,炎帝的幼女在東海淹死丁,化為精衛鳥,立志報仇填海,日復一日地銜西山的木棍投入東海。
傳說中的一隻神獸,與天帝爭位被砍頭,只剩下手和脾。他一手舉盾,一手舉斧(威), 繼續與天帝鬥。「猛志國長在」,是陶淵明表達自已對現實生活的憤崽不平。魯迅指出,「這『猛志固長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得加錦湯,更離其實。」他要求,「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金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
又如,女詞人李清照並非只有哀婉纏綿的一面,也有悲壯愛國的一面。「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多麼尖銳地諷刺了南宋小朝廷的賣國苟且行徑,裝達丁她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心啊!範仲淹既與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崇高思想境界的名句,也有「殘燈明滅忱頭敬,諳盡孤眠滋味」、「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類頹廢感情的詩詞。
詩人們的思想無不是充滿矛盾的,其作品無不是優劣並存的,那麼,要如實地評價詩人,就必須全面分析。當然,兩方面中要區分主嬰和次要方面、主流和支流。
從豎看,一個人有他的現在,又有他的過去和未來。這又是陰點。所以,看人要看全部歷史,才能符合實際。在這一點上,蘇東坡是頗有眼光的。他追懷三國時赤壁之戰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酥傑。」
這裡,「千古風流人物」和「多少豪傑」,是包括了交戰雙萬的。時方三十四歲的周瑜和二十八歲的孔明,綸巾羽扇,談笑中使敵人魂飛膽裂,固是年少英雄,那火燒鬍鬚、敗走華容道的曹操何嘗不是一時英傑!為什麼?因為世界上不存在永勝不敗的將軍,任何人都有失算和失誤。
曹操在這次戰爭中敗得是慘,然而君不見,擒呂布,破袁紹,定漢中,統一北力,建立了赫赫功勳。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反過來,諸葛亮千秋以來被脊為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然麗君不見,諸葛亮也有不「亮」的時候呢!失街亭,軒馬設,險唱空域計。因此,不能以一時一事論人的成敗功聯,而要作歷史的全面的分析。對歷史人物應當如此看,對現代人物也應該如此看,對我們黨六十年的歷史又何嘗不應如此看呢?
其實,又河止於論人物?對同志、對自己都應全面分析。對人,不能只看優點,不看缺點,或只看缺點,不看優點; .只看過去,不香現在,只抓一點,不及其餘。這些都叫形上學的思想方法。拿它看人,就會象俗話所說,「門縫裡看人一 把人看扁了」。對己,也應該一分為二。優點再多,也總有不足和錯誤,世界上只有死人和未出生的人才能不犯鍇誤。所以,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優點,不見缺點;只愛聽好話,不愛聽批評。「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說得多麼透徹醒人呵!
同樣,世界上也無不可分析之事,事事有兩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這是清代著名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的兩句。花落花謝,似乎無用了,但是它轉化為泥,還能起促進來年花校的作用呢。又如秋天。歷來許名詩人都說它不好,一寫詩就是悲秋。
唐代詩人劉禹錫則相反,他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朝」。我們要問,構成這一幅美畫的事物是各不相干的麼?不是。你看,牛羊離開了綠草就不能生存。這就說明,草原與有蹄動物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這是蘇軾詞中的一句。你看,菊花一凋謝,蜜蜂兒犯起愁來了,這就表明有花植物與採釀動物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一句話,各種生物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
參考資料《古詩哲理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