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九江市南部,有一座令人神往的山,那就是以「奇秀甲天下」而著稱的廬山, 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實際上說的就是廬山多霧,這裡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90天是霧天。大霧茫茫,雲煙飛渡,給廬山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然而,雲霧瀰漫、峰巒隱現的廬山真面目背後所隱藏的神秘冰川,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謎。
實際上,廬山有沒有出現過冰川的問題一直在我國地質界存在爭議。1931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帶領北京大學學生去廬山考察時,發現那裡的一些第四紀沉積物。於是,他在一次地質學年會上發表了學術演講,提出了廬山第四紀冰川說,其主要證據是平底谷、王家坡U形谷和粒雪盆地等,並且他指出:廬山上下都堆積了大量的泥礫,這些堆積都顯示了冰川作用的特徵。
當時,國際地質學界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第三紀以來,中國氣候過於乾燥,缺乏足夠的降水量,形成不了冰川。英籍學者巴爾博根據對山西太谷第四紀地層的研究,認為華北地區的第四紀只有暖寒、乾濕的氣候變化,沒有發生過冰期。因此以後的幾年裡,李四光也在尋找更多的冰川證據,以說服持懷疑論者。
很快,在1936年,李四光又在黃山發現了冰川遺蹟,更加證明了廬山曾有冰川,據此,他寫出論著《冰期之廬山》,總結了廬山的冰川遺蹟,進一步肯定了廬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磧泥礫,描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發現的紋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對於這些泥礫的成因問題,他否定了風化殘積、山麓(lu四聲)坡積、山崩、泥流等成因的可能性,再次肯定了泥礫的冰川成因。
不過,自20世紀80年代初,持非冰川論觀點的施雅風、黃培華等又進一步從冰川侵蝕形態、冰川堆積和氣候條件等方面,對廬山第四紀冰川說加以否定,因此關於廬山上的上古冰川遺蹟並沒有完結,面對廬山的地貌和沉積物這一共同事實,爭論一方說是冰川作用的證據,而另一方卻判定為非冰川作用的證據,由於廬山上是否存在過冰川對我國第四紀地層劃分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這還有待於地質學家們的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