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降水間歇期容易出現這樣的霧天。」合肥市氣象臺臺長翟振芳告訴記者。1月12日22時22分,合肥市氣象臺發布大霧黃色預警,1月12日23時50分,安徽省氣象臺發布大霧橙色預警,6小時後,13日早晨該臺繼續發布大霧橙色預警。春運開啟,大霧卻和回家過節的人們較上了勁。
近期是否還會有霧?
最近天氣條件相似,易出現霧天
春節將近,霧天影響交通。接二連三的大霧天氣預警提醒人們回家途中注意安全。
「最近的天氣條件差不多,後面還有可能出現霧天。」合肥市氣象臺的工作人員透露,15-16日的雨雪天氣過程可能會出現水霧,這一輪雨雪結束後,溼度條件合適,仍然會出現大霧天氣。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1月14日早晨,包括我省、江蘇中北部、河南中東部、山東西南部、湖北東部等地區依然可能有霧出現。中國氣象頻道氣象分析師信欣認為,從1月15日開始,隨著全國大範圍內雨雪增多,霧明顯減少。
近期合肥霧天如何形成?
主要受好天氣影響近地面保溫功能降低
自1月10日凌晨合肥市氣象臺發布大霧橙色預警開始,至13日中午,合肥已發布3次大霧預警信號。近期大霧為何如此頻繁呢?合肥市氣象臺的工作人員做了解釋。
「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近期天氣不利於大氣擴散,二是風比較小,三是受前段時間降水影響全市水汽條件好。」該工作人員表示。逆溫層的存在加速了霧天的形成——正常而言,從低空到高空,溫度越來越低,但是逆溫層表現為近地面溫度低、高空溫度高。這樣的情況不利於空氣對流或擴散,易形成大霧天氣。
「一方面,最近冷空氣一波波殺到合肥,導致近地面溫度低一些,高空溫度反而高一些。」合肥市氣象臺工作人員稱,「另一方面,最近幾天有太陽出現,高空無雲,地面長波輻射因為沒有雲的阻擋,不會反射回來。」簡而言之,雲層對長波輻射的反射具有給近地面保溫的作用,而晴天少雲,近地面的保溫功能缺失,近地面溫度自然降低。
霧和霾的形成條件有何不同?
霧對溼度條件要求更高
「霧和霾都容易模糊視線,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問題是橫亙在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霧本質上是小水滴,而霾實際上是小顆粒物。」合肥市氣象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兩者形成條件上的差異表現在——霾對溼度條件的要求低。一般霾的出現伴隨冷空氣南下,北邊的顆粒物和汙染物也同時被輸送過來。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大氣相對溼度大於90%(或80%)時,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溼度介於80%~90%(或70%-80%)之間時,大氣混濁,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相對溼度低於80%時的此類能見度惡化,則是霾造成的。
另外,霧的能見度比霾低很多,霧的能見度低於1公裡,而霾的能見度則在幾公裡以上。霧天對交通影響更大。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趙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