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成54年來最暖一年 北京靜穩天氣多致霧霾頻發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京津冀2015年大氣環境容量系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去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95℃

  2015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2015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95℃,也是自1951年我國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此外,去年11月至12月,北京靜穩天氣日數比近10年同期偏多55%,導致重汙染天氣頻發。

  史上第二強厄爾尼諾事件已生成

  昨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

  2015年,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暖,厄爾尼諾事件繼續發展。截至12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累計海溫指數已達23.0℃,為一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成為歷史上第二強的厄爾尼諾事件。

  另外,2015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95℃,是自1951年我國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

  去年全國共11次大範圍霾過程

  據統計,去年全國共出現11次大範圍、持續性霾過程,其中11-12月中東部霧霾持續時間長、範圍廣、汙染程度重。

  11月27日至12月1日華北、黃淮等地的霧霾過程為2015年最嚴重的一次。

  此外,大氣環境容量方面,京津冀2015年大氣環境容量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北京市11月-12月大氣環境容量低於14噸/天/平方公裡的靜穩天氣日數較近10年同期偏多55%,致使重汙染天氣頻發。

  1 釋疑 厄爾尼諾事件與京津冀霧霾天氣什麼關係?

  據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周兵介紹,2015年11月至12月,我國尤其是東部地區、京津冀等地經歷了四次大範圍的霧、霾天氣過程。這四次大範圍的霧、霾實際上大部分跟排放有關係,氣象條件只是造成霾的一個外部因素,不利的氣象條件主要包括靜穩天氣比較多,相對溼度大。這四次過程中,11月以來京津冀地區平均風速是1.8米/秒,小風日數(小於2米/秒的天數)有44天,為歷史同期的第四多;相對溼度值為73%,為歷史同期最大。

  另外,霧霾頻發跟氣候也有關,厄爾尼諾能夠造成全球氣候異常,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導致東亞冬季風強度的偏弱,從而導致靜穩天氣的偏多。

  釋疑2 京津冀大氣環境容量高於珠三角,為何汙染更嚴重?

  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巢清塵介紹,冬半年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容量高於珠三角,因為京津冀地區地處緯度偏高,受到冷空氣的影響頻繁,有利於大氣中不良物質的清除;珠三角冬季總體降水不是非常多,而且處在偏南地區,冷空氣活動比京津冀地區少,風速也偏弱,所以氣象基礎條件京津冀地區實際上優於珠三角地區。

  但是,對於大氣環境來說,排放才是主要因子,氣象條件只是輔助。2015年排放雖然已經受到很大的控制,但有一些統計顯示,總體排放在京津冀地區還是起了主要作用,另外加上厄爾尼諾等氣候因素的影響,2015年京津冀地區冬季霧、霾現象更為嚴重。

  釋疑3 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大氣環境容量為何均逐漸減少?

  巢清塵指出,大氣環境容量指數主要是平均風速,降水日數以及通風量構成的指數。由於全球變暖,南北溫度梯度差變小,直接造成了風速減小。

  數據分析表明,風速呈整體減少的趨勢;總體降水量雖然變化不大,但是降水的日數,特別是小雨日數也呈減少趨勢;通風量整體也呈減少趨勢。所以從整體時間序列來說,大氣環境容量是在減少的。

  釋疑4 風速小與內蒙古風力發電有關嗎?風道能否驅霾?

  據周兵介紹,實際上,京津冀地區風速的減小與內蒙古本地風能和植樹造林沒有必然聯繫。

  冷空氣確實對霧、霾的驅散效果非常顯著。冷空氣主要是由於大氣環流南北的差異產生的一個梯度而造成的風向變化。城市是否要設計通風道、設計通風道又會帶來什麼效果,以及通風效率怎麼樣,還要多方論證。(記者鄧琦實習生戴軒)

相關焦點

  • 「緯向環流」「靜穩」「高溼」——專家解析北京持續霧霾原因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 倪元錦)連日來,北京持續被嚴重的大霧、灰霾籠罩。北京市氣象局5日晚間發布稱,緯向環流、靜穩、高溼等氣象因素,加之三面環山「簸箕」地形,共同助推區域汙染物持續積累,成為近期大範圍、持續性霧霾的外部原因。
  • 成都秋冬季靜穩天氣頻發 今明兩天氣象擴散條件較差
    四川在線記者 吳亞飛對比前幾天的藍天、陽光、白雲,近兩天成都天氣又「變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霧蒙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10月25日,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底部,大氣環境容量先天不足,特別是進入秋冬季以後,靜穩天氣頻發,氣象擴散條件差,易造成汙染物持續累積,引起空氣汙染。
  •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原標題: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關鍵在於減少汙染排放   2015年入冬以來,京津冀地區出現四次嚴重霧霾過程,短到3天,長到7天,其中,2015年12月19日至25日的京津冀霧霾過程中,重度霾面積達35.2萬平方公裡,PM2.5峰值濃度:北京、河北中南部超500微克/立方米,河北南部局地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此次過程影響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汙染程度接近去年最強重汙染過程。
  • 媒體訪氣象局: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關鍵在減排
    關鍵在於減少汙染排放  2015年入冬以來,京津冀地區出現四次嚴重霧霾過程,短到3天,長到7天,其中,2015年12月19日至25日的京津冀霧霾過程中,重度霾面積達35.2萬平方公裡,PM2.5峰值濃度:北京、河北中南部超500微克/立方米,河北南部局地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 霧霾「賴」在南昌不肯走 專家:天氣靜穩、逆溫作用等因素造成
    本報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金路遙、實習生向昌宇報導:抬頭看天,不見藍天白雲,只是一片灰濛濛,既幹擾視線又影響健康的霧霾已在南昌「駐紮」了幾天。氣象部門監測資料顯示,12月24日至昨日,南昌連續7天監測到了霧;而29日至昨日,因空氣變得乾燥,灰霾開始籠罩城市上空。  為何近期南昌霧霾天難消散?
  • 遼寧今冬自2008年以來「最暖」
    根據省氣象局發布的年度氣候公報統計,今冬是繼2007年出現「最暖冬天」(1951年以來最暖)之後,近10年來第二暖的冬季。  冷空氣弱是主因  省氣象臺吳曼麗表示,2013至2014年冬季氣溫偏高主要因為冷空氣勢力弱所致。
  • 冬去春來霧霾反而多了 這次工業汙染是罪魁禍首
    華夏時報網華夏時報記者馬維輝 北京報導4月2日6點半,王磊就起床了,他習慣於每天早上晨跑5公裡。不過,今天的天氣不好,窗外灰濛濛的,用手機一查,PM2.5濃度已經達到了248微克/立方米,重度汙染。無奈,王磊只好放棄了跑步的打算。
  • 全球極端天氣高溫事件頻發 今年創最暖年紀錄
    2015年11月26日訊,昨天,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指出,今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
  • 大連這個冬天7年來最暖比常年熱1.2℃
    季內出現大風、大霧及霾等天氣氣候事件,給農業、林業、水產養殖業、能源、交通、人類健康等方面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今年1月是43年來同期最暖月份  這個冬季有什麼氣候特徵?是否為很多市民感覺到的「暖冬」?
  • 媒體訪氣象局:逆溫層成霧霾"幫兇"?關鍵在減排
    關鍵在於減少汙染排放  2015年入冬以來,京津冀地區出現四次嚴重霧霾過程,短到3天,長到7天,其中,2015年12月19日至25日的京津冀霧霾過程中,重度霾面積達35.2萬平方公裡,PM2.5峰值濃度:北京、河北中南部超500微克/立方米,河北南部局地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此次過程影響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汙染程度接近去年最強重汙染過程。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但有一點卻是事實,那就是近年來全球極端惡劣天氣確實頻發。2016年,我們曾說氣候是史上最熱的;到了2017年熱浪、暴雨、暴雪等極端和反常天氣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現在剛進2018年南半球的熱浪和北半球的暴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全球多地氣象紀錄屢創新值。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他表示,根據預測,今年冬天,首先是偏南風可能較常年偏多,溼度大,容易產生汙染;其次是受拉尼娜影響,地面溫度低,而空中副熱帶高壓比以前增強,兩者「配搭」發生逆溫可能性較大;三是預計靜穩天氣多,今冬華北地區不能排除會發生持續多日的靜穩天氣。受如此氣象條件制約,今年秋冬季的空氣汙染形勢不容樂觀,需要提前做好打算。
  • 「霧霾進京圖」刷爆朋友圈 27城紅色預警效果如何?
    資料圖:12月21日,北京重汙染天氣過程持續。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霧霾進京圖」刷爆朋友圈 27個城市紅色預警效果如何?  新華社記者 高敬  到21日,困擾北方多地的霧霾已經持續6天。相信不少人還對16日的朋友圈裡那張霧霾「組團進京」的照片印象深刻。
  • 北京持續霧霾與大尺度環流背景密不可分
    【財新網】(記者 周辰)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1月5日,北京再次出現大範圍、持續性霧霾過程。1月5日下午,財新記者從北京市氣象局了解到,這次北京地區出現持續霧霾天氣,主要與大尺度環流背景密不可分。此外,空氣靜穩條件更有利於霧霾維持、增強。
  • 專家解析近期華北黃淮等地霧霾天氣特點及成因
    2016年12月16日以來,我國華北黃淮等地遭遇大範圍霧霾天氣過程,多地出現了重度霾,尤其是京津冀以及河北南部等地。應對持續霧霾天氣,多地啟動最高級別的空氣重汙染預警,北京發布了今冬首個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本次霧霾天氣有怎樣的特點?為何持續時間很長?未來一段時間還有沒有大範圍的霧霾天氣過程?
  • 搜狐新聞客戶端聯合墨跡天氣 發布2016霧霾數據
    近日,我國多地頻現嚴重霧霾天氣,PM2.5數值爆表,「霧霾」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多次霸佔各地的新聞頭條。由搜狐新聞客戶端聯合墨跡天氣共同發布「霧霾」大數據,為您揭開2016年霧霾的「真面目」。
  • 關中霧霾為何易聚難散? 解讀關中地區霧霾成因及對策
    同樣的場景,不同的「風景」 (陝西日報記者 劉強 攝)  A 地形和氣象條件——致關中霧霾久聚不散  1月14日,西安市再度啟動重汙染天氣三級應急響應,在短暫的好天氣後,霧霾捲土重來:「從今日夜間起至未來48小時,受持續偏南暖溼氣流控制,且伴有逆溫現象
  • 京津霧霾檢出危險物 曾致洛杉磯光化學煙霧800人喪生
    當日北京霧霾天持續,空氣嚴重汙染。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編者按:在過去的近一個月中,北京可以說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霧霾所瀰漫的。據報導,這樣的霧霾天氣對人體的危害有很大。上個世紀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導致800人死亡,我們不得不警惕啊!
  • 氣象局:大氣環流異常及氣溶膠為霧霾天氣成因
    談到霧霾天氣,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表示,2月21日,專家對1月份大範圍、持續的霧霾天氣影響,專題進行了研討,對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主要有兩方面,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充分條件就是大氣環流異常,特別是靜穩的大氣狀態,在這種氣象條件下造成大氣中汙染物不易擴散,不斷的積聚累積,造成霧霾,特別是霾,在於溼度大與霧結合在一起。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