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2015年大氣環境容量系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去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95℃
2015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2015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95℃,也是自1951年我國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此外,去年11月至12月,北京靜穩天氣日數比近10年同期偏多55%,導致重汙染天氣頻發。
史上第二強厄爾尼諾事件已生成
昨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
2015年,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異常偏暖,厄爾尼諾事件繼續發展。截至12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累計海溫指數已達23.0℃,為一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成為歷史上第二強的厄爾尼諾事件。
另外,2015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95℃,是自1951年我國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
去年全國共11次大範圍霾過程
據統計,去年全國共出現11次大範圍、持續性霾過程,其中11-12月中東部霧霾持續時間長、範圍廣、汙染程度重。
11月27日至12月1日華北、黃淮等地的霧霾過程為2015年最嚴重的一次。
此外,大氣環境容量方面,京津冀2015年大氣環境容量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北京市11月-12月大氣環境容量低於14噸/天/平方公裡的靜穩天氣日數較近10年同期偏多55%,致使重汙染天氣頻發。
1 釋疑 厄爾尼諾事件與京津冀霧霾天氣什麼關係?
據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周兵介紹,2015年11月至12月,我國尤其是東部地區、京津冀等地經歷了四次大範圍的霧、霾天氣過程。這四次大範圍的霧、霾實際上大部分跟排放有關係,氣象條件只是造成霾的一個外部因素,不利的氣象條件主要包括靜穩天氣比較多,相對溼度大。這四次過程中,11月以來京津冀地區平均風速是1.8米/秒,小風日數(小於2米/秒的天數)有44天,為歷史同期的第四多;相對溼度值為73%,為歷史同期最大。
另外,霧霾頻發跟氣候也有關,厄爾尼諾能夠造成全球氣候異常,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導致東亞冬季風強度的偏弱,從而導致靜穩天氣的偏多。
釋疑2 京津冀大氣環境容量高於珠三角,為何汙染更嚴重?
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巢清塵介紹,冬半年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容量高於珠三角,因為京津冀地區地處緯度偏高,受到冷空氣的影響頻繁,有利於大氣中不良物質的清除;珠三角冬季總體降水不是非常多,而且處在偏南地區,冷空氣活動比京津冀地區少,風速也偏弱,所以氣象基礎條件京津冀地區實際上優於珠三角地區。
但是,對於大氣環境來說,排放才是主要因子,氣象條件只是輔助。2015年排放雖然已經受到很大的控制,但有一些統計顯示,總體排放在京津冀地區還是起了主要作用,另外加上厄爾尼諾等氣候因素的影響,2015年京津冀地區冬季霧、霾現象更為嚴重。
釋疑3 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大氣環境容量為何均逐漸減少?
巢清塵指出,大氣環境容量指數主要是平均風速,降水日數以及通風量構成的指數。由於全球變暖,南北溫度梯度差變小,直接造成了風速減小。
數據分析表明,風速呈整體減少的趨勢;總體降水量雖然變化不大,但是降水的日數,特別是小雨日數也呈減少趨勢;通風量整體也呈減少趨勢。所以從整體時間序列來說,大氣環境容量是在減少的。
釋疑4 風速小與內蒙古風力發電有關嗎?風道能否驅霾?
據周兵介紹,實際上,京津冀地區風速的減小與內蒙古本地風能和植樹造林沒有必然聯繫。
冷空氣確實對霧、霾的驅散效果非常顯著。冷空氣主要是由於大氣環流南北的差異產生的一個梯度而造成的風向變化。城市是否要設計通風道、設計通風道又會帶來什麼效果,以及通風效率怎麼樣,還要多方論證。(記者鄧琦實習生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