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介紹情況 中國網 董德
中國網2月28日訊 中國氣象局今天上午10:00召開3月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冬全國天氣氣候特徵以及「兩會」期間主要天氣情況。中國網現場直播。
談到霧霾天氣,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表示,2月21日,專家對1月份大範圍、持續的霧霾天氣影響,專題進行了研討,對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
主要有兩方面,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充分條件就是大氣環流異常,特別是靜穩的大氣狀態,在這種氣象條件下造成大氣中汙染物不易擴散,不斷的積聚累積,造成霧霾,特別是霾,在於溼度大與霧結合在一起。靜穩狀態就是風不大,大氣層正常情況下是越接近地面,溫度越高,如果出現逆溫層,氣流就不容易擴散,近地層溫度低,容易造成水汽凝結,顆粒物更容易附著在一起,通俗講就是這麼一個形式。上一次我們對1月份連續霧霾做了分析,華北地區,整個月份跟常年同期相比,這種天氣持續的日數達到了70%以上,也是多年來比較高的一年,這是一個氣象因素。
另外一個必要條件,形成霧霾有一個大氣成分——氣溶膠,大家最關心的是PM2.5,我看網上有人取中文名字,為什麼1月份、12月份常年是多發呢?除了靜穩天氣多之外,科學家分析,我國常年背景值在這個季節偏多,大氣顆粒直徑小於十微米的物質,背景值遠高於歐美地區,濃度高,再加上受氣象條件影響,再加上排放增加,兩者結合形成這種霧霾的天氣。
陳振林說,你要說異常不異常,我想從1月份靜穩天氣出現的頻率,日數之長,這一點還是很異常,這種異常也造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形成了霧霾天氣。
對健康的影響,包括健康方面的專家都在討論這個事情,我想大家都很清楚,關鍵是怎麼防範,怎麼預防,我想從氣象部門角度來講,我們還是要與相關部門做好預警聯動,完善健全機制,特別是要預測比如說高汙染的天氣,靜穩天氣要發生,可能會造成持續性的,影響比較大的霧霾天氣,我們要做出預警,提醒相關部門做出措施。我們也在跟各個部門進行合作,專家也在研究,也在考慮怎麼完善應急機制,戶外鍛鍊防護措施,學校是否採取一些措施,都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來防範它的不利影響。當然,如果從根本角度,我們經濟社會,特別是轉型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美麗中國,會從源頭,特別是排放這個角度,節能減排角度為減少霧霾天氣的發生,創造非常好的條件,我們也期待著各方努力,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早日到來。
數據共享是建立評估霧霾健康影響的最大障礙。陳振林表示,跨部門的信息共享需要抓緊加快推進的一個方面,比如監測方面,我剛才提到我們目前為止PM2.5觀測站達到92個,環保部門觀測站也在快速的發展建設。前不久,我們兩個部門在一起座談,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強信息共享,推進聯合空氣品質的預報,加快完善極端天氣條件下應急聯動機制,我想這方面工作也正在進展當中。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包括與衛生部門專家、疾控中心,以及氣象專家共同聯合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雙方信息的共享,衛生專家需要一些氣象數據、氣象信息做支撐,氣象的專家對病例、案例,疾病的統計數據也有一個需求,所以我們與衛生部門也進行過非常好的溝通。包括我剛才提到的極端天氣條件下怎麼加強對人體健康防範的措施,也需要建立完善應急聯動機制,這也正在進展當中,希望加快進程,氣象信息是會做到與大家充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