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霧霾成因及治理
自2013年1月份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顯著增多,成為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今年2月20-26日的霧霾天氣,持續了整整一周時間,波及中東部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143萬平方公裡,其中重霾地區81萬平方公裡,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西安等城市都在其籠罩之下,成為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霧霾過程。霧霾天氣的頻繁出現不僅使交通運輸受到很大影響,也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正確認識霧霾,並採取有效行動來應對霧霾,成為當前擺在每一個人面前最緊迫的任務。
霧霾是大氣環境嚴重惡化的標誌
霧霾原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古來有之。所謂霧,就是指瀰漫有大量懸浮細小水滴或冰晶的混沌氣團,其本質是水汽。霾,則是瀰漫有大量懸浮細小塵粒的混濁氣團,其本質是粉塵。霧和霾有時候混在一起,既是霧又是霾,故稱霧霾。自然狀態下的霧霾主要影響到交通,對人們的身體沒有什麼明顯危害。然而,今天的霧霾就不同了,除了自然界中存在的水汽和粉塵之外,還混有人為產生的汙染物質。正是由於汙染物的存在,一方面使霧霾出現的頻率升高,容易成霧,而且常常有霧就有霾(自然狀態下霧多霾少),另一方面也使霧霾的危害性大大增強,汙染物在霧氣中吸收水分形成酸性氣溶膠,毒性增強,可以腐蝕地面建築物,侵害樹木、花草、動物及人體,尤其對人的呼吸系統損害很大。
霧霾頻發固然與氣象條件及地形特徵有關,但主因還是大氣中汙染物持續增多的結果。事實上,霧霾是區域性大氣生態持續惡化的反映,也是我國環境問題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誌。
霧霾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和鍋爐燃煤
霧霾中的汙染物成分很複雜,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粉塵等。這些汙染物的源頭很多,如電廠、工廠、商場、賓館、辦公室、家庭等,以及施工工地、行駛中的車輛、空中的飛機等,甚至包括人和動物的呼吸及活動,都會產生汙染物。以北京市2013年1月11-18日霧霾天氣過程為例,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分析,在其PM2.5化學成分來源中,機動車尾氣佔21.5%,燃煤佔18.7%,餐飲油煙佔8.3%,土壤塵佔2.8%,其他(包括工業、建築等粉塵)佔21.2%,另外還有27.6%是外地輸入的。可以看出,在北京本地汙染源中,汽車的貢獻最大。汽車燃燒的是汽油或柴油,排出的尾氣有油性,容易形成氣溶膠微粒,可以長時間瀰漫在大氣中。事實上,正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小汽車大量進入居民家庭以及區域性高速公路網的迅速擴張,才使得我國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一年比一年增多。所以,汽車應是霧霾頻發的主要推手。當然,燃煤對大氣汙染物積累的貢獻也很高,尤其是在華北等北方地區。所以,控制好以汽車(燃油)為代表的交通汙染和以鍋爐(燃煤)為代表的工業汙染,是防治霧霾的關鍵。
霧霾根源於粗放的發展方式
不論汙染物具體來自哪裡,都是人為活動產生的。尤其是快速的工業化和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活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並產生大量的煙氣、粉塵等汙染物排放到大氣環境中,為霧霾的形成提供了汙染物基礎。
事實上,大規模的社會經濟活動只是霧霾產生的基礎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對現代霧霾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粗放的發展方式。一方面,由於技術水平偏低,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使用的機器、設備、設施和用具等性能欠佳,消耗的能源和物資多,再加上利用率低,使得大量的能源和物資轉化成為汙染物,而且對這些汙染物也不加或很少利用及處理就排放到環境中。另一方面,由於管理水平低,計劃不周密,組織不科學,使得許多活動與建設是重複、多餘或低效的,也增加了能源和物資消耗,同時增加了汙染物排放量。汙染物的排放強度,實際上就是發展方式粗放程度的衡量指標。正是大規模粗放的社會經濟活動,才產生了大量的汙染物。所以,治理霧霾的根本是轉變發展方式。
國外治理霧霾的經驗值得借鑑
自近代以來,霧霾在很多西方工業化國家都出現過。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創始地,最先實現了工業化,也最早遇到了環境汙染問題。1952年12月4-9日發生的倫敦煙霧事件,前後共造成12000多人死於呼吸道疾病。美國是後起的工業化大國,環境問題也很突出。1952年12月,洛杉磯發生了嚴重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因呼吸系統衰竭而死亡的65歲以上老人就達400多人。1955年9月,洛杉磯再次出現光化學煙霧,兩天內又有400多名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倫敦和洛杉磯空氣汙染事件,使西方工業社會受到很大震驚,開始重視環境問題,並著手進行治理。從英美兩國的經驗看,治理霧霾的途徑主要有五條:一是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抑制低端製造業的擴張,淘汰重化工等高能耗產業;二是改善能源結構,鼓勵使用天然氣、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大規模壓減煤炭使用量;三是加強技術創新,發展節能環保技術,提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汙染物排放;四是加強環境管理,強化環境約束,規範環境行為;五是依靠社會力量,讓公眾來參與並監督重大環境行動。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努力,倫敦現已摘掉了「霧都」帽子,重見藍天白雲,城市經濟也成功轉型,恢復了發展活力。同時,洛杉磯也擺脫了煙霧的困擾,重現昔日海濱美景。
治理霧霾是一場攻堅戰
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中期,正是環境問題高發階段。所以,今後霧霾還會頻繁出現,甚至進一步惡化。同時,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沒有改變,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國家的路子來對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做過快的調整,只能循序漸進。所以,對付霧霾必須打持久戰。然而,日益嚴重的區域性霧霾天氣,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對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也構成極大挑戰。所以,面對霧霾又不能不急不躁,而必須立即行動。
根據我國經濟和能源結構特點,治理霧霾必須立足長遠,標本兼治。當前,重在大幅度壓減鋼鐵、水泥、電廠、化工廠等高耗能、重汙染企業,並加快淘汰老舊病殘交通運輸工具。從長遠看,重在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城市,並積極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只有太陽能取代了化石能源,我國的霧霾才能夠徹底遏止。總之,只有走創新發展道路,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從現在做起,並持續努力,才能夠最終告別霧霾,還一片清朗天空。
作者簡介:黃順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