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質因子」——河南在全國率先開展霧霾形成地質作用機理研究

2020-12-04 環球網

圖/王偉賓

□本報記者譚勇本報通訊員周強

霧霾成因眾說紛紜。霧霾「殲滅戰」,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3月17日下午,李克強總理為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工作加入一項新任務:設立專項資金,組織相關學科優秀科學家,集中攻關霧霾形成機理與治理。他強調,霧霾涉及人民群眾健康,人民群眾對此有很大期盼,可以說已經成為「民生之痛」、當務之急。所以我們更要抓緊時間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觀測研究,找到治理霧霾的有效對策,給人民群眾一個交代。

努力搞清楚霧霾形成機理,率先開展霧霾形成地質作用機理研究,河南無疑走在了全國前列。

A

探明霧霾成因才能科學治理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所用能源大都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類非綠色能源,若要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三百年走過的發展路程,必然會面臨「生態困境」。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警告人類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

霧霾無疑是自然界的「報復」之一,也是人與自然不協調的表現之一。「霧霾的產生和土壤、地下水體汙染主要有人類活動(地表到大氣對流層空間)、地質作用(構造活動和地球深部氣體釋放)和氣候氣象(溼度、風力和降雨強度)三大部分因素造成。」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省地礦局二級教授盧予北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地上空間的人類活動及汙染物排放易發現和治理,而地球深部的地質作用則不宜發現和治理。據北京和濟南對霧霾組分的測試,地殼元素分別佔到12%和20.6%。近年來,省地礦局已經先後完成的《南太行東麓地氣災害防治可研報告》等項目和野外地質工作實踐表明,其地下水和土壤汙染指數超標,這些都證實了霧霾和土壤、地下水汙染與地質作用(地氣排出)密切相關。

「探明霧霾形成原因,才能為科學治理霧霾提供支撐。」盧予北說。

B

霧霾形成被忽視的「地質因素」

在盧予北看來,霧霾成因包括地質因素、人類活動及人口密度、氣候氣象因素等。「這3種因素同時具備時,則可能產生霧霾。」盧予北解釋說,霧霾是懸浮在大氣中氣溶膠體顆粒,若只有顆粒狀汙染物而沒有水汽時形成不了霧霾,只會在地面產生粉塵;當空氣中溼度達到一定值和顆粒狀汙染物形成膠體顆粒時,在空中懸浮不能及時沉降地面則形成霧霾;當風力或降水強度較大時,空中懸浮的霧霾在外力作用下及時降至地面,則霧霾減輕或消失。

在解釋華北地區霧霾緣何嚴重時,盧予北說,華北地區的地勢處於中國地勢第三級階梯,地理位置處於內蒙古、山西、陝西第二級階梯下遊,地質條件處於深部斷裂交匯處和地震帶集中區,人口密度最大,氣候條件屬於半溼區,同時具備了以上條件,華北地區霧霾較其他地區更加嚴重和頻發。

具體而言,地質因素主要指地勢及地理位置、地質構造活動、地氣(含火山噴發、煤田地火);人類活動及人口密度因素主要包括燃煤、燃氣、燃油等化石類能源消耗(工業、發電、汽車尾氣、農村冬季取暖)、建築及公路揚塵、餐飲廚房油煙、森林大火、吸菸人群等;氣候因素主要包括溼度、風力風向、降水強度等,據統計,霧霾在相對溼度60%~90%時極易形成。

霧霾中被忽視的「地質因素」究竟是怎樣的?地球動力學理論認為,地球內部具有巨大的能量,並且是活動的,存在著活動頻發期和相對平靜期。除了火山、地震、地球龜裂(裂解)和煤田地火排放氣體外,地球整個活動構造部分都在向淺部地層和大氣中排放氣體,就像人體皮膚一樣時時刻刻有分泌物產生。

據杜樂天教授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氣體成分十分複雜,至少包括水、二氧化碳、氮等十餘種之多,這些都是造成大氣、地下水、土壤汙染和人身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大量文獻和證據證明,地震、溫室效應、霧霾和地下氣體噴發或溢出有關。

C

地質因素與霧霾形成密切相關

那麼,在霧霾形成中,弄清楚涉及的地質科學問題非常重要。霧霾、地下水體和土壤汙染涉及的地質科學問題主要有地質作用下區域地下氣體的成因機理、遷移模式和擴散規律,地下氣體分布與地質構造、地震、地熱和霧霾的關係,地下氣體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地下氣體排放調查評價及監測治理。

嚴重的霧霾天氣難道完全是由工業汙染、汽車尾氣排放和燃煤造成的嗎?這些是形成霧霾的罪魁禍首?這種觀點顯然有失偏頗。盧予北認為,以前家家戶戶用燃煤取暖做飯,中國古代完全沒有工業汙染,且人類活動影響很小。但據歷史文獻記載,古代中國也常常出現霧霾天氣,這也是目前霧霾成因眾說紛紜、難有全面科學合理解釋最有力的反證。

在1月份專程赴山西煤礦調研後,盧予北更加堅定了霧霾形成還有地質因素作用的結果。盧予北說,山西是我國煤炭主產地,在內蒙古、山西燃煤火電廠較多,且有幾百處煤田地火常年自燃,在冬季農村家家戶戶和廠礦企業燃煤取暖生活,但他們的霧霾遠沒有中國東部嚴重。因此,從深層次方面和地學理論考慮,地質因素在霧霾形成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霧霾的形成和地下水體、土壤汙染主要由地質作用、人類活動和氣候氣象共同作用的結果,缺一不可。其中,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的粉塵或固態顆粒,氣候氣象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聚集大氣中固態顆粒形成氣溶膠體物,為霧霾創造了環境條件。

當前霧霾和地下環境嚴重態勢是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超過了允許值,也就是說,地球深部的排氣攜帶著帶電粒子,與粉塵帶電粒子相互作用,使得原有的大氣浮力平衡遭到破壞,從而使大氣浮力喪失。

除此之外,局部的霧霾不一定全部是當地工業、農業、生活排放引起,與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密切相關。任何一個地區或局部的霧霾成因和類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對變化的,霧霾的治理是一個全局性的統一行動,僅靠局部治理其成效不大。而開發利用深部地熱資源,不但可以替代傳統化石類能源、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可以有序控制地下能量的釋放(地震、火山噴發及地氣無序溢出)。

「在資源與環境並重的新常態下,地質工作者任重道遠,應當圍繞當前環境和霧霾問題,利用大地質理念和學科交叉理念進一步研究霧霾和環境的地質成因,加大力度推進地熱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同時,政府應鼓勵和支持相關專項研究及監測,把河南霧霾、地下水和土壤汙染『看不見』的地質作用影響因素進行調查評價,推進並支持民生地質工作,為河南環境汙染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還藍天於人民。」盧予北最後建議說。

相關焦點

  • 專家呼籲霧霾治理應考慮地質因素
    「霧霾與地質關係密切。」11月29日,常年從事霧霾與地質關係研究的省地礦局二級教授盧予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地上空間的人類活動及汙染物排放易發現和治理,而地球深部的地質作用則不易發現和治理。「霧霾的形成是地質、人類活動和氣候氣象共同作用的結果,缺一不可。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針對乾旱災害問題,近些年來工程地質界圍繞乾旱氣候-土體相互作用方式、作用結果、監測技術及對策開展了大量研究,在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工程性質響應過程及災變機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在土體蒸發、收縮、龜裂過程及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彌補了工程地質領域在乾旱氣象災害方面的研究空白,為指導乾旱地區的工程地質實踐和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 【喜報】 我院3位校友喜獲全國地質科技獎金、銀錘獎
    李大鵬同志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巖漿過程與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1項,其他省部級重大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 EI檢索18篇,合作出版專著4部;獲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全國十大科技進展2項,山東省十大地質成果2項,山東省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揭曉
    圍繞「極端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工程性質響應及災變機理」,取得一批創新性成果:闡明了極端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水分的蒸發過程及機理,構建了基於吸力的非飽和土水分蒸發理論模型,揭示了蒸發過程中土體內部水/力學性質的時空演化規律;揭示了極端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收縮變形過程及力學機理,闡明了土體收縮變形的微觀機制,建立了乾旱災害評估模型;創立了一整套土體龜裂觀測-分析-試驗研究方法體系,揭示了龜裂的形成機理和發育規律
  • 2016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通報
    (二)組織開展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工作檢查。   按照《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印發<油氣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工作檢查方案>的通知》(國土資廳函〔2016〕971號)要求,2016年,國土資源部組織7個檢查工作組分別對35個油氣、海洋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單位的基本資質條件、制度建設、信息系統安裝應用、目錄資料庫建設以及地質資料保管和服務利用等情況開展委託保管工作檢查。
  • 探尋生態系統運行與演化的秘密——生態地質調查思路及方法解讀
    生態地質調查就是要回歸基礎、追溯本源,調查生態賦存的基礎地質環境條件,主要是調查研究各種生態問題或生態過程的地學機理、地質作用過程及環境條件,形成巖石-風化殼-土壤-水-生態完整的地表與地下一體化數據,為生態系統整體保護
  • 江蘇泰州建成全國首家市級地質資料館
    江蘇泰州建成全國首家市級地質資料館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0 10:03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  5月17日,全國首家市級地質資料館——江蘇省泰州市地質資料館正式建成運行,標誌著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職能在有條件的地方正在探索由省部向市縣延伸。
  • 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員(地質災害方向)職業技能競賽總...
    黃強攝&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柳州11月14日電 11月13日,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員(地質災害方向)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在廣西柳州閉幕。競賽閉幕式頒發團體獎、個人獎及其他獎項。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年度「雙十」評選揭曉
    創新形成了以七性關係和六要素為核心的陸相盆地頁巖油地質綜合評價體系;建立了陸相頁巖油富集機理與分布模式;創新形成了陸相盆地頁巖油鑽探和地層含油氣性測試技術體系。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國內陸相頁巖油勘查開發具有引領示範作用。
  • 地質作用與典型地質地貌賞析
    ,將地質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一、地質作用定義:引起地殼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不斷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是由地質營力引起的)分類:按能量來源可分為內營力作用和外營力作用定義:也叫剝蝕作用,是指流水、風、冰川運動等外營力對地殼表層巖石土壤的破壞作用,使巖石發生破壞,並使風化破碎的巖石離開原地,從而形成 侵蝕地貌。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李文昌
    李文昌  博士,博士生導師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主任  長期堅持科研生產一線  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支撐、973課題和省部找礦工程10餘項  在「九五」參加西南三江「溝-弧-盆」地質演化研究的基礎上  帶領團隊針對「溝-弧-盆與成礦」進行了系統研究  提出了「多島弧盆成礦論」和「陸內構造轉化成礦論」新認識
  • 中國氣象局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落戶中國地質大學
    6月8日,「中國氣象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正式落戶中國地質大學。該研究中心依託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我校,將結合雙方優勢,通過探索大氣低層與地表淺層(關鍵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實現大氣科學與水文地質學的學科交叉,促進科研和業務部門的融合,提升氣象行業服務國家防災減災的能力。研究中心將在極端天氣氣候-水文地質災害一體化監測、發生機理及預報預警與風險評估等三個方向,開展協同創新。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 全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11月27日至28日,全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座談會在鄭州召開,會議認真總結「十三五」時期全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交流各地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工作經驗,分析地質資料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謀劃「十四五」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轉型升級發展工作。
  • 首屆全國地質資料數據創新應用大賽啟動
    光明網訊(記者楊舒)4月22日,首屆全國地質資料數據創新應用大賽暨自然資源部紀念第四十九個世界地球日系列宣傳活動在京舉行。活動上,由全國地質資料館主辦,中國礦業報社協辦的首屆全國地質資料數據創新應用大賽正式啟動。
  • 華中地區全國性大學,河南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屬於比較低調的高校,聽名字都熟悉,但真正較真起來問一問,了解的人並不多,這主要是因為地質工作距離人們的生活較遠,常人摸不到碰不到,所以往往對其很輕視。實際上中國地質大學絕對算是出身名門,其是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的地質專業合併組建而成,建校之初就寄予厚望,其也不辱使命,成績斐然。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研究實力怎麼樣
    在對寒武紀節肢動物孵育行為的研究方面,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歐強合作團隊在美國綜合性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論證了已知最早的演化權衡現象,並提出權衡這種可塑性演化規律對於節肢動物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北地一直是我國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 地質地球所在近震斷層動態弱化現象的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在長期複雜的地質作用下,斷層、節理等通常被斷層泥、石英砂等散體材料充填,形成充填結構面。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發現,充填結構面作為巖體中的軟弱界面對地震應力波的傳播和巖體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實際地震監測資料揭示地震應力波傳播到近震斷層時其能量顯著衰減,同時可使近震斷層發生動態弱化,誘發二次地震。
  • 2019「地質+」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年會暨第二屆「地質+...
    楚天都市報11月9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 劉妍慧吳仁喜 攝影 屠傲凌 姚琳鄭豔君)11月7日—8日,2019「地質+」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年會暨第二屆「地質+」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浙江地質科技創新創業園舉行。
  • 防控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地質風險提升不良地質條件應對水平
    中國幅員遼闊,地質條件複雜,地質風險差異大,是影響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急需通過先進、適用的技術管理措施防控地質風險,化解不利影響,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化解工程風險  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組織開展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施工應對不良地質條件措施專項課題研究,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廣泛調研,並實地考察北京、青島、寧波、廣州、貴陽、重慶等地質條件複雜城市,總結各地應對地質風險的成熟做法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稱為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以是物理作用,或是化學作用,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