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昌
博士,博士生導師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主任
長期堅持科研生產一線
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支撐、973課題和省部找礦工程10餘項
在「九五」參加西南三江「溝-弧-盆」地質演化研究的基礎上
帶領團隊針對「溝-弧-盆與成礦」進行了系統研究
提出了「多島弧盆成礦論」和「陸內構造轉化成礦論」新認識
圖為李文昌 ( 右一 ) 在礦區和專家分析礦床的形成機理。
揭示了溝-弧-盆地質演化與成礦的內在聯繫
由此指出了諸多新的找礦方向
圈定了系列找礦靶區
組織了多輪找礦勘查
先後評價了12個大型超大型礦床
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為緩解國家資源緊張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R1)
2008年向雲南省政府提出
開展「雲南省找礦計劃」被採納
並作為技術負責人實施該計劃
評價了4個超大型、15個大型礦床等
利用弱信息提取、複雜信息分解和
綜合信息集成等非線性礦產預測新方法
預測核桃坪、蘆子園下有隱伏巖體和磁性礦體
經團隊艱苦勘探
使蘆子園成為超大型鉛鋅鐵銅礦床
核桃坪成為大型鐵鉛鋅銅礦床
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2)
2016年獲雲南省科技最高獎——傑出貢獻獎
作為全國「重要金屬非金屬礦產調查計劃」
首席科學家
提出了對鋰、鈹、銅、鉛鋅等
重要礦帶的重點支持意見被採納
同時
承擔第二輪973課題等
在三江識別出三個複合成礦帶
揭示了揚子西緣印支、燕山和喜山期複合成礦帶的形成機制
指導多個礦實現新突破
201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2)
先後出版專著8部
發表論文145篇(SCI、EI收錄42篇)
先後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批領軍人才
來源:i自然全媒體
本平臺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有侵權或非授權發布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