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揭曉的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銀錘獎)評選中,我院校友李大鵬、宋到福喜獲「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榮譽稱號,黃興龍獲「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榮譽稱號。青年地質科技獎是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中國地質界青年的最高榮譽獎,分為金錘獎和銀錘獎。
附:獲得「金錘獎」校友簡介:
李大鵬,男,1986年3月生,博士,高級工程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現任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中心主任,自然資源部金礦成礦作用與深部找礦科技創新團隊、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泰山學者研究團隊核心成員。
李大鵬同志於2008年6月本科畢業於山東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專業,2013年1月博士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於2010年獲李四光優秀學生獎、2015年入選自然資源部傑出青年科技人才、2018年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2018年12月榮獲山東省直機關最美青年、2019年5月榮獲山東青年五四獎章,並受到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親切接見、2019年6月榮獲山東向上向善好青年、2019年7月榮獲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
李大鵬同志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巖漿過程與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1項,其他省部級重大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 EI檢索18篇,合作出版專著4部;獲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全國十大科技進展2項,山東省十大地質成果2項,山東省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在膠東金礦成礦作用與重大地質問題研究、長江中下遊多金屬成礦帶巖漿成礦作用、大型礦集區硫/氧化物演化格架及我國西部大型火山巖型鐵礦帶疊加成礦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研究認為膠西北金礦集區「NNE向、南傾鏟式」系列斷層是主控礦構造,幔源成礦物質(流體)隨巖漿活動參與區域金成礦作用;研究發現中低溫-高碲逸度環境下的碲類質同象置換硫而參與成礦是歸來莊金礦床碲元素參與成礦的主要地球化學行為;通過幔源巖石包體研究,證明了在上地幔巖石圈或者更深的地方存在大量硫源,提出殼幔活動是長江中下遊巨型多金屬成礦帶的根本動力與物質源泉;對我國重要的阿吾拉勒特大型鐵成礦帶進行系統的地質學、礦床學研究,提出疊加成礦作用是形成新疆阿吾拉勒大型富鐵礦的主要成礦機制,並建立了區域成礦模型。所在團隊通過創新成礦理論,指導深部礦產資源勘查,實現了魯西歸來莊礦田深部金礦資源量增加20餘噸的新突破。所在團隊在國內率先在膠東地區開展35km深部探測工作,並依託於3000米科研深鑽發現了目前我國最深的金礦體,成功實施「中國巖金第一見礦深鑽」,攻克了我國長期面臨的深部資源勘查技術難題,為我國礦產資源深部勘查突破做出突出貢獻。
宋到福,男,1983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宋到福同志於2006年6月本科畢業於山東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現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成員,中國地質學會與歐洲有機地球化學家學會會員,《石油科學通報》青年編委。主要從事有機地球化學、油藏地球化學和石油地質學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迄今共發表專業論文21篇,其中在《Organic Geochemistry》、《Energy and Fuel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AAPG Bulletin》等國際性專業主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收錄論文11篇,在有機地球化學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性認識與成果。
主要學術成果:
1、在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中泥盆統呼吉爾斯特組中,發現國內外罕見的葉片狀角質殘植煤,此特殊煤種在我國北方地區泥盆紀地層中尚屬首次發現,經孢粉學及植物化石研究,提出其主要成煤植物為石松類。此外,在該角質煤中還首次鑑定出國內外文獻從未報導過的降阿替烷等四個系列,共25種新的四環二萜烷類生物標誌化合物。眾多新生物標誌物的發現,進一步將四環二萜烷生物標誌物的時代分布與生源,從中-新生代裸子植物樹脂,追溯到早古生代蕨類植物角質層。上述成果在煤地質學、分子有機地球化學和古植物化學演化上,均有所創見,在論文評審中得到國際二萜類專家的充分認可。
泥盆紀是地史上第一個成煤期,泥盆紀角質煤在北疆地區的首次發現,對於研究早期裸蕨/石松類植物成煤作用及高等植物的演化,均有非常重要科學意義。
2、首次提出、證實硫酸鹽熱還原蝕變作用(TSR)是導致塔裡木盆地部分探區原油輕烴Mango參數K1值異常升高的主要原因,並提出了TSR作用導致原油輕烴K1值升高的化學反應機理。據此,檢驗並修正了美國輕烴地球化學家Mango(1987)提出的輕烴「穩態催化反應」成因機理的適用條件,得到Mango本人的充分認可。此外,基於原油輕烴Mango參數K1值的恆定性(始終恆定在1.0左右)且其基本不受其它次生作用的影響,創新性地提出,輕烴參數K1值可作為指示原油遭受TSR蝕變的有效標誌。由於原油輕烴氣相色譜分析方法簡單,K1值計算簡便,且指標可靠,可大大簡化以往判識原油TSR蝕變反應所需的繁複分析流程。
3、探索開發原油和烴源巖的輕烴地球化學信息,提出多項輕烴烴源判識指標,可有效地區分塔裡木盆地寒武系與中-上奧陶統兩套烴源的原油,為盆地內高過成熟油(生物標誌物含量很低或無)的烴源判識提供了新依據。此外,將輕烴組成與生物標誌物組合相結合,成功地解決了塔裡木盆地重點探區混源油/混合油的油源判識和成藏問題,得到油田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