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2月28日電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獲此殊榮。清華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名列其中。
今年36歲的吳蓓麗祖籍蘇州吳江,在無錫長大。2001年吳蓓麗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畢業並獲得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學位。從2007年至2011年,在美國Scripps研究所進行博士後階段的研究工作。2011年,全職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併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現任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組長,上海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吳蓓麗曾獲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系統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稱號;2014年12月,獲得國內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國家獎項——「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成為該獎設立以來最年輕的傑出成就獎獲得者。
吳蓓麗校友。
吳蓓麗從事生物大分子蛋白質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多年,通過測定蛋白質分子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研究其結構與功能關係。目前,主要針對G蛋白偶聯受體(GPCR)開展結構生物學研究,以期揭示不同GPCR蛋白對細胞外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機制,以及將信號向下遊傳遞的特異性傳導機制,並為靶向GPCR的藥物研發提供線索和依據。已在上海藥物所成功建立了GPCR結構生物學研究平臺,並在多種重要GPCR蛋白的結構測定工作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吳蓓麗與丈夫趙強因攻讀博士期間拜在清華大學的同一位導師門下而相識,之後又攜手一同到大洋彼岸繼續生物科研,學成後兩個年輕人一起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兩人在生活中相互照顧、事業上相互扶持,簡單純粹的美好生活鋪展開來的同時,兩人的科研事業也蒸蒸日上。2015年,她的研究組和丈夫趙強的研究組在嘌呤能受體p2y1r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為包括中風、冠心病、肺栓塞等各種血栓性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吳蓓麗對於科研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沒有一顆熱愛科學事業的心就無法在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做科學工作者不圖名利不追新潮,腳踏實地的幹、不忘初心的熱愛就是對科學的繼承。」
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9位獲得者合影。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於2004年聯合設立,是歐萊雅-聯合科教文組織「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在中國的發展和延伸。「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每年評選10位在基礎科學領域和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女科學家,其中,至少有1名(不限於1名)來自西部地區,並向每人頒發獎金10萬元人民幣。12年來,共有來自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105位女性獲得此項殊榮。本屆評審委員會由38位院士組成,共有98個單位和17名專家提名有效候選人172位。經過嚴格的評審,共9位女科學家得票超過半數最終折桂。
供稿:校友總會 編輯:文 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