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並不缺乏女科學家,缺乏的是女權的平等,有多少女性科研人員在世俗的壓力下選擇了家庭放棄了科研,能堅守科研崗位的女性,必定有堅強的意志和一個支持包容她的家庭環境。
9位女科技工作者在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典禮上。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9位青年女科學家獲得該獎項。在普遍熱烈的讚譽中,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中科院之聲 在微博上發布這條新聞後,有網友評論質疑這些女科學家是靠「關係」拿獎的;也有人問,她們一天工作多長時間,有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家人?
23日,《環球時報》微博發布了「她們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一文,介紹了9名獲獎女科學家的簡歷,令對她們學術成就的質疑不攻自破。
獲獎的9位青年女科學家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彭新華、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胡海嵐、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王玲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華、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郭旺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教授楊倩。她們的研究領域涉及宇宙空間的物理探索、神經細胞的基礎研究、量子計算、利用流星餘跡通訊、情緒解碼以及癌症治療等方面。
《環球時報》文章中還指出那些關心女科學家怎麼「帶孩子」的提問者是「直男癌患者」,同時貼出網友「嗜睡毛球」的回覆反問「男科學家一天得工作多少小時?有時間陪孩子和家人嗎?」
事實上,關心女性科研工作者能夠履行好家庭義務這類性別偏見,不僅僅在中國存在,國外也並不少見,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向前一步》(Lean in)一書中也提到女性常被要求家庭和事業兼顧,但從來沒人這麼要求男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社會性別偏見不僅僅存在於觀念中,更加滲透到現實層面導致了包括科研領域在內的公共領域中女性的不斷流失。柯晗發表在《城市畫報》11月刊上的「女科學家和你都在逐漸消失」一文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
柯晗在文中說到,英國平權聯盟有一個專門表彰高校院系對奮戰在科學領域的女性支持度的獎項叫做Athena SWAN,包括牛津劍橋在內的143所英國大學都是Athena SWAN契約聯盟的成員。今年她所在的大學也有一些院系獲獎,邀請的演講嘉賓是愛丁堡大學工程學院的一名女科學家,但講座中關於有關科研領域女性流失的數據卻不容樂觀。
有關數據顯示,女性對理工科的熱愛並不遜於男性,但女性的數量卻隨著研究階段的深入逐漸減少,箇中原因無一指向天然偏好,全部來自社會性別壓力,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女性「應當(有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這類看法,同樣的原因也造成從博士到教授階段,女性數量驟減。另一方面,有研究顯示,同等的學術能力下,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學術界獲得工作機會。
事實上,「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2004年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設立之初,就是有鑑於從事基礎研究、技術實踐的女性科技工作者隊伍流失現象明顯,是歐萊雅-聯合科教文組織「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在中國的發展和延伸,每年評選9位在基礎科學領域和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女科學家,其中至少有1名(不限於1名)來自西部地區,向每人頒發獎金10萬元人民幣。
正如新浪微博網友「很明顯這是一個馬甲」總結的那樣,「中國並不缺乏女科學家,缺乏的是女權的平等,有多少女性科研人員在世俗的壓力下選擇了家庭放棄了科研,能堅守科研崗位的女性,必定有堅強的意志和一個支持包容她的家庭環境。」希望社會各界在對本次獲獎的9位女科學家表達祝賀的同時,也能為更多的職場女性逐漸營造一個更為平等的社會環境。(文/ 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