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學家可能越來越少

2021-01-15 騰訊網

[摘要]中國並不缺乏女科學家,缺乏的是女權的平等,有多少女性科研人員在世俗的壓力下選擇了家庭放棄了科研,能堅守科研崗位的女性,必定有堅強的意志和一個支持包容她的家庭環境。

9位女科技工作者在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典禮上。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9位青年女科學家獲得該獎項。在普遍熱烈的讚譽中,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中科院之聲 在微博上發布這條新聞後,有網友評論質疑這些女科學家是靠「關係」拿獎的;也有人問,她們一天工作多長時間,有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家人?

23日,《環球時報》微博發布了「她們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一文,介紹了9名獲獎女科學家的簡歷,令對她們學術成就的質疑不攻自破。

獲獎的9位青年女科學家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彭新華、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胡海嵐、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王玲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華、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郭旺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教授楊倩。她們的研究領域涉及宇宙空間的物理探索、神經細胞的基礎研究、量子計算、利用流星餘跡通訊、情緒解碼以及癌症治療等方面。

《環球時報》文章中還指出那些關心女科學家怎麼「帶孩子」的提問者是「直男癌患者」,同時貼出網友「嗜睡毛球」的回覆反問「男科學家一天得工作多少小時?有時間陪孩子和家人嗎?」

事實上,關心女性科研工作者能夠履行好家庭義務這類性別偏見,不僅僅在中國存在,國外也並不少見,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向前一步》(Lean in)一書中也提到女性常被要求家庭和事業兼顧,但從來沒人這麼要求男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社會性別偏見不僅僅存在於觀念中,更加滲透到現實層面導致了包括科研領域在內的公共領域中女性的不斷流失。柯晗發表在《城市畫報》11月刊上的「女科學家和你都在逐漸消失」一文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

柯晗在文中說到,英國平權聯盟有一個專門表彰高校院系對奮戰在科學領域的女性支持度的獎項叫做Athena SWAN,包括牛津劍橋在內的143所英國大學都是Athena SWAN契約聯盟的成員。今年她所在的大學也有一些院系獲獎,邀請的演講嘉賓是愛丁堡大學工程學院的一名女科學家,但講座中關於有關科研領域女性流失的數據卻不容樂觀。

有關數據顯示,女性對理工科的熱愛並不遜於男性,但女性的數量卻隨著研究階段的深入逐漸減少,箇中原因無一指向天然偏好,全部來自社會性別壓力,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女性「應當(有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這類看法,同樣的原因也造成從博士到教授階段,女性數量驟減。另一方面,有研究顯示,同等的學術能力下,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學術界獲得工作機會。

事實上,「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2004年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設立之初,就是有鑑於從事基礎研究、技術實踐的女性科技工作者隊伍流失現象明顯,是歐萊雅-聯合科教文組織「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在中國的發展和延伸,每年評選9位在基礎科學領域和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女科學家,其中至少有1名(不限於1名)來自西部地區,向每人頒發獎金10萬元人民幣。

正如新浪微博網友「很明顯這是一個馬甲」總結的那樣,「中國並不缺乏女科學家,缺乏的是女權的平等,有多少女性科研人員在世俗的壓力下選擇了家庭放棄了科研,能堅守科研崗位的女性,必定有堅強的意志和一個支持包容她的家庭環境。」希望社會各界在對本次獲獎的9位女科學家表達祝賀的同時,也能為更多的職場女性逐漸營造一個更為平等的社會環境。(文/ 賈敏)

相關焦點

  • 大猩猩和人有結合的可能嗎?女科學家力排眾議,以身試險
    再加上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影響,因此很多人都覺得人類的祖先也有可能是黑猩猩。後來在國外,有一位女科學家,力排眾議,決定以身試險,要做一場關於人類和黑猩猩的研究實驗。很多科學家覺得這場實驗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並且對此非常期待,他們很希望看到有同事能在這一個課題上面有所突破。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公示,南京這兩個女科學家上榜
    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公示,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為什麼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了?
    日本的年輕人性生活越來越少了。「無性症候群」,這是日本媒體發明的詞,用來形容當下日本年輕人對於親密關係和性生活的冷淡。日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劇照,劇中男主被設定為一個無性無欲、每日只一心讀書看片的「高等遊民」。
  • 成果越來越多,頭髮越來越少
    周輝峰的頭髮又少了。周輝峰是誰?他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貴陽觀測站技術室的一名工程師。這個國慶,他每天穿著防靜電工作服,在機房裡忙著調試設備,為即將到來的航天發射跟蹤測量任務做準備。同事們調侃他頭髮又少了,他說,頭髮掉了可以再長。「但要是因為怕掉頭髮,完成不好航天任務,不僅丟臉,還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 7位女科學家的生存狀態記錄
    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今年的三八婦女節,對女科學家羅義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同。這位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像往常那樣一大早就來到學校,動筆寫起科研項目計劃書。如果不是辦公樓刷卡處,物業保安給每位女教師準備了一朵鮮花,羅義可能都意識不到:「原來今天是我們的節日!」她太忙了,忙到只能把今天也歸為「很常規」的一天。
  • 9位女科學家獲2015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既有屠呦呦科學家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也有更多默默無聞的女科學家在科技領域內取得越來越突出的成就。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有9位青年女科學家獲獎,名單如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彭新華、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胡海嵐、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王玲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華、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郭旺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教授楊倩
  • 美食的「從前與現在」對比:分量越來越少,包裝卻越來越浮誇?
    原來的薯片分量能吃到滿足,現在抽出來之後很大地方都是空的,變少了很多 原來的蛋筒都是填滿的,但是現在的蛋筒盒中間都空落落的,這包裝的套路真的是越來越深啦!
  • 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
  • 師從施一公,不是顏寧,今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網友:牛掰
    近日,施一公教授的一名弟子,不是顏寧,獲得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並且她年僅27歲,可謂是「最年輕」一代的科學家了,網友紛紛感嘆:牛掰,那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2月11日,27歲的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獲得「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這一獎項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僅頒給
  • 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時間:2015-12-25 09:2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 獵鯨灣位於斯瓦爾巴群島的西北部,這片海灣由法國南極探險家於1908~1910年命名。20世紀初,挪威人為了煉油而在此捕獵鯨,因此稱之為獵鯨灣。
  • 首次,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兩位女科學家
    Doudna)兩位女科學家生活照【新民晚報·新民網】剛剛,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兩位女科學家:法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Jennifer A.
  • 浙江: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在舟山舉行
    10月8日到10日,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在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舟山校區舉行。來自高校、科院院所、企業的80多位青年女科學家出席論壇活動,其中40多位青年女科學家以現場報告、展板交流、會議溝通等形式發布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她們與線上的100多位學者一起,參與並促進大氣科學、土壤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水文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理信息學等多學科領域的交流研討和協同合作。
  • 吳蓓麗校友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吳蓓麗校友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清華新聞網12月28日電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獲此殊榮。清華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名列其中。今年36歲的吳蓓麗祖籍蘇州吳江,在無錫長大。
  • 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以女性獨特視角交流最新科研進展
    可以說,女性與科學是國際科技界一個熱門話題,近年來,女性科學家隊伍不斷壯大,一大批女性科學家活躍在科技工作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女科學家走到了科學領域的世界前沿,為人類科技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醫學、生物、化學領域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領域的貢獻尤為突出。
  • 女科學家是科技進步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10月8日至10日,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在浙江省舟山市舉行。來自國內的80多名女青年科學家圍繞「從陸地到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中的她力量」主題,進行了廣泛地交流和研討。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周周 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女科協常務副會長鄭曉靜說,女科學家在科技進步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青年女科學家處於創新黃金期,應該挖掘更大的發展潛力。由於歷史和社會等種種原因,我國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職業生涯中出現「高開低走」的態勢,這是值得引起重視和深思的現象。鄭曉靜希望,女性在科技工作中能發揮出更大作用。
  • 預告 | 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以女性獨特視角交流最新科研進展
    可以說,女性與科學是國際科技界一個熱門話題,近年來,女性科學家隊伍不斷壯大,一大批女性科學家活躍在科技工作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女科學家走到了科學領域的世界前沿,為人類科技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醫學、生物、化學領域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領域的貢獻尤為突出。
  •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揭曉 醫學領域4人獲獎
    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這裡正式揭曉。此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委員會主任詹啟敏院士介紹,經過嚴格的評審,10位獲獎者從116個單位提名的224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入選比率約為22:1。另據介紹,吉林大學在站博士後王麗麗、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白蕊、鄭州大學在站博士後楊琳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站博士後姚菊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站博士後梁倞入選2018年度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女科學家被邀拍av酬勞千萬 透視日本AV界選人標準
    9月18日,國內媒體報導一則日本女科學家被邀拍av酬勞千萬的新聞,讓人直呼不可思議。據報導,女科學家被邀拍av酬勞千萬的主角即是此前因論文造假出名的日本美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此次,女科學家被邀拍av酬勞千萬是因為被日本AV業者看中,希望能以日幣2億元(約人民幣1100萬元)做女主角拍攝「實驗室性愛」主題的AV影片和全裸寫真。
  • 驗證人類和猩猩能否有後代,為科學「獻身」的女科學家,有結果沒
    30:02 來源: 觀言問史跡 舉報   當年驗證人類和猩猩能否有後代, 為科學「獻身的」女科學家
  • 20人擬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付巧妹在列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發布了《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公示》。公示稱,經「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評審委員會評審,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