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5月30日下午,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及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舉行。共有6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6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其中,2006屆生命學院校友、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生命科學獎,2006屆工物系校友、軍科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常超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
吳蓓麗在「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頒獎典禮現場接受採訪
吳蓓麗,1979年1月出生於河南省南召市。200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2006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取得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國斯克利普斯(Scripps)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吳蓓麗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並開展基於其結構的藥物研發。吳蓓麗帶領其研究團隊於短期內成功解析了6種重要GPCR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闡明了不同受體蛋白與配體的特異性結合模式,揭示了不同類型GPCR對細胞信號的識別和調控機制,為深入理解GPCR的信號轉導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極大促進了針對愛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體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近五年,在《科學》《自然》和《細胞》上發表8篇研究論文,其中通訊作者5篇。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資助,並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創新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傑出成就獎」和「樹蘭醫學青年獎」等多個獎項。
常超在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早期成就獎頒獎典禮上
常超,1983年4月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國防科技創新特區太赫茲生物學主題首席科學家、太赫茲主題專家。在清華大學工物系先後取得學士學位(2006)和博士學位(2011),曾獲「2010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2013年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完成博士後工作。現任軍科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前沿交叉中心研究員,天津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
常超長期從事高功率微波等離子體、太赫茲生物學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4篇。以第一/二發明人被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著有《高功率微波系統中的擊穿物理》等書籍。2017年獲得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授予的核與等離子體科學學會早期成就獎(IEEE NPSS Early Achievement Award)、2016年度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現任亞太等離子體與太赫茲科學會議(APCOPTS)、國際等離子體科學會議的大會主席和程序委員會主席(TPC)、第18屆全國等離子體大會組委會主席等職。
陳嘉庚科學獎是以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科技獎勵,其前身為陳嘉庚獎。2003年,中科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成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陳嘉庚科學獎,以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2010年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又設立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這兩個獎都按學科分設6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
據悉,10餘年來,陳嘉庚科學獎已有30項原創成果,共35位科學家獲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則已授予22位傑出青年科技人才。
供稿:校友總會 編輯:徐靜 審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