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生態系統運行與演化的秘密——生態地質調查思路及方法解讀

2021-01-20 網易

  

  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做好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與綜合整治,離不開生態賦存地質背景條件的調查——生態地質調查。它是將地質作用過程和生態空間分布、變化規律作為整體進行系統性調查研究,完整地獲取地上、地下一體化信息,全面認識生態系統演變及趨勢,尋求生態系統管理、保護與修復的地球系統科學解決方案。

  解讀生態地質調查內涵 不斷追溯本源核心價值

  「南山有臺,北山有萊……南山有桑,北山有楊……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詩經·小雅·南山有臺》表明人們很早就從生產實踐活動中懂得了不同地質條件影響地表植被與生態的分布。

  

  生態地質調查就是要回歸基礎、追溯本源,調查生態賦存的基礎地質環境條件,主要是調查研究各種生態問題或生態過程的地學機理、地質作用過程及環境條件,形成巖石-風化殼-土壤-水-生態完整的地表與地下一體化數據,為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工作提供地球系統科學解決方案。

  我們認為,生態地質調查應該重點關注風化殼、包氣帶的結構、物理化學特徵與演化,因為這部分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活躍、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和水圈相互作用最關鍵的地帶,它決定了生態系統的運行與演化。因此,圍繞當今生態環境及其問題,從整體性、系統性出發,搭建生態與地質條件之間的橋梁,促進地學與生態學的滲透與融合,突出兩者的協同效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態地質調查的問題意識與追問之思

  在當今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通過總結以往相關工作成果,我們認為還存在以下4方面問題:

  第一,已有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資源調查以類型、面積、生長狀況和立地條件為主,而對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這些常常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或制約著生態空間格局的地質條件研究不夠充分。

  

  第二,對生態與地質之間(地球關鍵帶多圈層)相互作用過程與機理的調查研究不夠深入,比如:包氣帶、風化殼與生態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第三,生態功能區劃考慮生態地質條件的制約與影響不夠,缺乏科學的生態地質單元指導和精細生態地質作用過程調查成果的支撐。

  第四,以往所形成的各類調查資料庫缺少地上地下一體化的多門類全要素數據組織管理平臺和多專業要素的大數據分析,不能滿足目前不同尺度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與系統修復的切實需求。

  

  生態地質調查三方面:

  一、全國尺度宏觀把握

  全國尺度的生態地質調查,要在充分收集已有小比例尺相關調查成果基礎上,整理彙編區域地質背景、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等資料,開展生態地質條件補充調查,形成全國生態地質綜合研究的基礎數據集。同時利用多源多時相的遙感地質解譯、生態信息提取和動態變化綜合分析等技術方法開展生態系統空間分布格局、演變規律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參考重點地區、典型地段的調查研究成果,系統建立成土母巖、生態地質單元分類分級指標體系,劃分出全國生態地質單元,進行生態地質分區評價,分析全國地質條件與生態空間格局動態變化的內在關係,關注全國生態安全等戰略研究,提出生態系統整體保護與修復地學對策建議。

  全國尺度生態地質調查基礎類成果,主要包括全國1∶50萬成土母巖分布圖、地貌形態類型圖,全國森林、草地、溼地分布及其重要歷史節點變化圖,以及中國生態地質問題分布圖、全國生態地質單元圖、全國生態分區評價結果,等等。

  

  二、重點地區精細調查

  重點地區生態地質調查,一是查明區域(流域/二級或三級生態地質單元)生態變化和生態地質條件(1∶25萬),分析生態地質特徵、生態資源優勢,進行生態地質分區評價;二是查明生態地質問題類型、分布、程度、控制與影響因素,以及與生態問題相關的地質要素分布(1:5萬),進行生態地質脆弱性評價。不同的生態地質單元,生態地質調查內容有所差異:在西南巖溶石山地區,主要調查巖溶關鍵帶巖、土、水、生的作用過程與發育特徵,以及其對植被生態的相互作用關係研究;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調查著重於成土母質結構、地下水位與土壤鹽分的動態變化與植被生態的關係;在黃土高原區,調查內容主要是水土流失的自然成生條件,以及土地利用、植被破壞等人為影響因素;在青藏高原,著重調查構造隆升條件下的植被垂直分帶,凍融性荒漠化分布、現狀、演化;在濱海溼地,則主要調查濱海溼地類型、分布、現狀、演化及其與水文地質條件、海岸帶變遷關係。

  

  三、典型地段的機理探究

  全國和重點地區的調查研究都離不開第三個層面即典型地段(反映生態地質狀況或生態地質問題的代表性樣區)的重點剖析,主要目標是揭示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水圈等多圈層各相關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分析生態系統演化的地質學機理,尤其是各圈層交互帶水分、鹽分、碳氮元素等的循環過程和演化機制;探究風化殼、包氣帶結構與垂直分帶特徵,元素遷移富集特徵,生態問題地學響應機理及生態修復技術等等,建立生態地質圖譜。

  採取的調查方法:一是生態地質剖面測量,採用人工剖面或淺井、淺鑽等形式予以揭露,觀察、測量生態地質現象,進行巖石-風化殼-土壤-水體-植被系統採樣;二是測試分析,包括巖礦分析、成土母質分析、土壤分析、水測試分析、植被測試分析等;三是動態監測,包括地下水監測、土壤和成土母質監測、植物監測、氣象監測,等等。

  多維度:生態地質調查技術支撐

  生態地質調查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涵蓋了系統性的多學科調查,包括生態、環境、地質等諸多內容,需要綜合應用遙感技術、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大數據分析等諸多技術。

  遙感技術

  它不僅能夠獲取宏觀尺度上生態要素的類型、分布、面積、質量及動態變化信息,還可以獲取地層巖性、斷裂構造、水文地質要素等地質環境背景信息。遙感地質技術應用貫穿於整個生態地質調查全過程,需要創新發展遙感地質新技術新方法及其應用深度,為生態地質調查提供技術保障。不同尺度的調查,採用的遙感數據源、遙感解譯方法和生態信息提取等各有側重。

  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

  生態地質調查要加強關鍵帶多圈層交互作用研究和特色生態產品生態地質條件剖析,需要開展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在巖石、土壤和植物中的遷移規律研究。這就需要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的支撐。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是指在規範的巖石、土壤、水、沉積物和植物樣品採樣、記錄及其加工處理基礎上,選擇達到相關標準要求的實驗分析測試方法,對元素及化合物含量特徵及空間分布規律和遷移規律進行系統調查技術方法的統稱。不同取樣對象和測試分析目的,測試的指標差異較大。例如,對地表基巖開展巖礦化學全分析,不同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鈾、釷放射性指標與鉈、銻、鉍、錫分析指標及礦物鑑定;對成土母質與土壤除了巖礦分析指標,還要測試粒度、有機質pH值等;對植物則需要測試葉綠素、水分、營養元素、微量與重金屬元素等指標。

  生態地質剖面測量技術

  在巖石、土壤和植被生態特徵發育典型,能夠反映巖石、土壤與植被生態相互作用的部位,開展生態地質剖面調查,利用定性觀察、描述和定量測量不同地質、地形地貌、土壤、生態等生態地質相關信息。選擇已有人類工程活動切坡剖面或採用淺井、淺鑽等形式揭露剖面,觀察記錄巖石類型、結構、構造與顏色和礦物成分等,測量巖層產狀和巖石節理裂隙特徵;觀察記錄風化殼、成土母質、土壤類型、顏色、結構、成分,測量厚度、分層結構和水分;觀察記錄地表植被的類型、生長狀況、結構層次等,測量根係數量、深度及其空間分布,典型植被可採用樣方調查的方式測量植被生態參數。在上述觀察記錄基礎上,系統進行巖石-風化殼-土壤-水-植被的採樣,並繪製生態地質剖面圖。在需要時可採用適當的地球物理方法和鑽探方法。

  

  大數據分析評價技術

  生態地質涉及到地球關鍵帶的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多個圈層要素數據,對上述多圈層數據的集成管理和綜合分析對生態地質調查有著重要意義。因此,生態地質調查必須要建立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地上地下一體化的大數據綜合管理與分析評價平臺。以生態地質多圈層調查成果資料為數據源,建立模型庫(信息提取模型、數據挖掘模型、分析評價模型和三維展示模型)、方法庫(集成神經網絡、遺傳算法、機器學習等技術方法)和知識庫,研發生態地質單元評價、生態地質脆弱性評價、荒漠化及石漠化修復分區評價等子系統平臺,實現對不同層級生態地質單元的生態地質系統功能性評價以及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質雲」已有軟、硬體資源與平臺功能,與「地質雲」深度融合對接,實現數據集成管理、信息共享、數據分析評價及成果社會發布等,打造「數據聚合—集成管理—分析評價—應用服務」的全鏈條、一站式生態地質調查工作流,客觀高效地為政府決策、科學研究和社會公眾提供不同層次需求的信息資料服務。

  生態地質調查工作展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建設生態文明體現了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生存環境的情懷。全面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持續開展生態地質調查,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廣泛吸收和借鑑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水文學、土壤學等多學科基礎理論,綜合運用遙感、地面調查、物化探、鑽探、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方法,逐步建立集基礎理論、技術方法、成果應用為一體的生態地質學學科體系,通過對全國、重點地區、典型地段多維度生態地質調查工作的逐步推進,建立完整的星—空—地—網相協同的生態地質調查技術體系,形成全國與重點地區科學、系統、權威的地上地下一體化的生態地質整裝性數據與成果,從而為全面服務於全國、地方不同尺度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國土空間規劃與用途管制,以及生態優良產品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支撐。

  生態地質調查前景廣闊!

  

  

相關焦點

  • 「全球黑土地關鍵帶地質生態調查(BASGES)學術研討會」召開
    因此,全球黑土地資源急需搶救性的調查和監測,明確保護方法,並做好可持續的土地利用規劃。  長期以來,瀋陽地質調查中心一直從事黑土地地質生態相關的遙感、地球化學和地面長期定點觀測等相關調查和監測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完成了35萬平方千米黑土地1∶25萬地球化學調查、10萬平方千米衛星遙感調查、1500平方千米的航空高光譜遙感飛行。
  • 探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評《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
    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踐分析進行結合。從全面性上,理論部分不僅涵蓋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徵和功能等方面,而且也詳盡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以及治理等機制,前者是從靜態角度研究創新生態系統,後者則是從相對動態的角度探究創新生態系統,既有基本概念,又有理論支持。
  •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調查
    本報訊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廣州南沙新區和中山翠亨新區完成2個站位的乾濕沉降儀安裝工作,這是其首次利用大氣乾濕採樣器開展海岸帶大氣乾濕沉降長周期監測。9月初,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組織專家對珠江口伶仃洋地區綜合地質調查二級項目進行質量檢查時,專門查看了中山翠亨新區大氣乾濕沉降監測點,現場聽取了生態環境調查與環境修復研究相關人員的匯報和原理講解,對大氣環境汙染調查工作進行了現場指導。目前,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對環境影響較大。
  • 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調控研究
    摘要:城市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中最為複雜的類型,藉助於先進的科學理論對其進行分析,是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的發展趨勢。本文試圖將當代科學前沿理論—自組織理論的觀點應用於城市生態系統中,探究系統自組織演化的條件、動力和途徑,以期從不同側面來探索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城市生態系統;自組織理論;競爭協同;序參量;城市生態調控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城市生態的研究開始進入了系統研究和綜合治理的階段。
  • 生態地質調查新使命:服務生態保護與修復
    重點體現了資源、地球動力學、生態地球化學、生態地球物理學4個基本屬性。至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地質調查理論和方法,在政府、調查機構等層面形成了系統的技術和組織保障體系,並制定「俄羅斯地質生態計劃」。
  • 生態淄博的「地質擔當」
    而這僅僅是山東省地礦局八〇一隊淄博地質勘查院(以下簡稱淄博地質勘查院)服務生態淄博建設的一個縮影。淄博地質勘查院成立於1972年。近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八〇一」人紮根淄博,在水源地勘察、地質應急、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等領域全面發力,在淄博生態文明建設中彰顯出卓越的「地質擔當」。
  • 探尋西北乾旱區水生態平衡之道
    地質科研人員通過長期調查研究,破解了天然綠洲退化防控關鍵,有力支撐了當地生態系統保護與地下水位精準調控。  一場小雪過後,站在甘肅省民勤縣的青土湖畔,湖面波光粼粼,成片金黃的蘆葦迎風飄蕩,不遠處沙丘起伏,一幅「大漠邊塞,長河落日」的壯美景象映入眼帘。
  • 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京召開
    6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主辦的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以「綠色、創新、合作、共贏」為主題。業界代表匯聚北京,共研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良策,共商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謀美麗中國建設大業。
  • 福建多舉措保護生態系統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
    福建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立峰在會上通報了「十三五」以來福建自然資源領域「十三五」發展情況和「十四五」發展思路。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全省自然資源系統著力保護資源、保護生態、保障發展、保障民生,改革創新、銳意進取,自然資源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首先,保護資源成效明顯。
  • 《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出版
    本報訊  記者尹萍報導  《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共生演化理論》日前出版發行。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傳統工業文明、新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它對生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過來,生態安全狀況已成為體現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為此,該書將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系統研究。
  • 探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評張貴等著《創新生態系統:理論...
    該書在理論上,提出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內涵,提取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特徵,發掘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功能,在此基礎之上,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機制以及治理機制等;在實踐上,研究了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結構和特徵,並進一步對創新生態系統與創新型國家的關係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之上,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性進行了評價
  • 武漢東湖高新區 構建高質量創新生態系統的思路與對策
    運行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對於推進武漢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具有重要作用。  創新生態系統  基本內涵及特徵  2004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首次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是指佔位不同但彼此相關的生態位的企業,在創新生態系統中通過協同整合創新資源,共同構建價值共創、共贏、共同演化的開放創新網絡。
  • 獨家| 王金南院士等解讀《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
    《指南》由生態環境部以技術文件的形式下發給各地,指導和規範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工作,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對《指南》相關問題進行梳理與解讀。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指標的適用性,對《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和《環境經濟核算—實驗性生態系統核算》推薦進行核算的病蟲害防治和噪聲消減指標也沒有進行規定。(2)核算方法選擇進行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實物量核算時,同一個指標有多種實物量核算方法,《指南》針對同一指標列舉了多種適用方法。
  • 水資源配置河流生態水文的演化
    水資源配置河流生態水文的演化 為促進區域內水資源可持續性利用,對河流生態水文演化展開分析,提升水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從當前許多城市水資源配置應用的現狀來看,卻對河流生態水文有所忽略,以致對河流生態水文系統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兩種熱液環境的微生物群落又呈現出顯著不同的特徵,硫化物「黑煙囪」含有豐度較高的反硝化相關的基因,而「白煙囪」反硝化相關基因含量則較少[11],這一結果與之後的原位化學方法測定結果一致[12],揭示了不同熱液口微生物群落生態功能的差異性。
  • 省生態環境廳舉辦2020年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培訓會
    省生態環境廳舉辦2020年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培訓會 11月25日,省生態環境廳在南昌市舉辦2020年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培訓會,廳二級巡視員沈豐出席並致辭。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召開 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成熱點
    10月17日-10月19日,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雲南昆明召開,大會期間,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與中地數碼集團聯合承辦的分會場「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論壇也於10月18日拉開帷幕,國內外地質領域專家學者近400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圍繞城市地質調查、城市地下空間探測、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建設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開展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 中國地大(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服務國家戰略—新聞—科學網
    在傳統的地質填圖中,地質工作者以手工方法進行,這種方法費時費力,還不便於數據的共享、交流和修改更新。如何在填圖中採用先進的數字,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難題。地調院積極配合中國地調局「數字填圖系統研製組」,在野外先行先試,摸索從野外到室內地質數據的採集、整理、檢索和成果表達。
  •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到省自然資源廳
    為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建立地質工作統籌部署協調聯動機制,使地質工作更好服務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11月14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孫曉明帶領調研組到省自然資源廳交流對接,就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及編制地質調查總體方案進行了座談,廳黨組成員吳孔軍,總工程師馮進城參加座談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