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上看,隨著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發生和興起,數據等高端創新要素引領的新經濟模式正在全球構造新的經濟格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重塑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企業、政府、研究機構還是個人,任何單一的經濟主體無法具備發展和創新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其產出價值的來源更多地衍生於各種經濟主體之間在人才、資本、技術、理念、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國家、區域、產業以及企業創新生態系統。宏觀上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第一動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要建立創新型國家,最根本的是要形成綜合性的創新能力,而衡量綜合性創新能力的主要標準則是是否具備有效的創新生態系統。我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進而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在建立創新生態系統方面必須走出堅實的步伐。
張貴教授等學者所著的《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版)一書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版的,該書凝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研究的重要成果,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
該書在理論上,提出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內涵,提取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特徵,發掘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功能,在此基礎之上,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以及治理等機制;在實踐上,研究了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結構和特徵,並進一步對創新生態系統與創新型國家的關係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之上,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性進行了評價;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面,研究了典型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和發展。
總體而言,該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結構全面且合理。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踐分析進行結合。從全面性上,理論部分不僅涵蓋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徵和功能等方面,而且也詳盡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以及治理等機制,前者是從靜態角度研究創新生態系統,後者則是從相對動態的角度探究創新生態系統,既有基本概念,又有理論支持。實踐部分開創性地從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不同層次和視角對創新生態系統進行剖析,準確把握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結構和特徵,揭示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之間的內在關係,並在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真實展現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過程。在合理性上,理論部分可以為有研究基礎的專家學者和相關專業碩博士研究生參考之用,實踐部分可以為那些對本領域有閱讀興趣和傾向的普通讀者提供借鑑。
第二,內容新穎且深刻。創新生態系統的基本理論方面,在內涵上,該書從動態的角度指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創新源向創新網絡不斷演化的自組織過程,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只從靜態或者網絡的角度進行分析的弊端;在特徵上,在生態位分離、自我演進等公認特徵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創業精神以及不斷反哺等特徵,進一步豐富了相關理論內容;在功能上,整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協同化+體系化+立體化+融合化+共享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功能範式。
創新生態系統的機制方面,構造了「形成+演化+運行+治理」的機制研究體系。形成機制上,結合生態系統的演進過程,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演進過程,這不僅從理論上印證了該書所提出的創新生態系統內涵,也為具體形成機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礎;演化機制上,結合創新視角下企業競爭優勢轉型的理論分析,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機理和路徑,這不僅強調了企業主體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基礎作用,也從微觀視角具體展現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特徵;運行機制上,基於系統動力學原理,建立了創新生態系統的「開放+共享、競合+共生、催化+湧現、學習+反哺、擴散+捕獲」運行機制框架,並且每一種機制包含兩種具有因果關係或者互為因果關係的子機制,動態地展現了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治理機制上,在對創新生態系統進行治理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相應的治理模型,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了「激勵約束+夥伴選擇+利益分配+談判決策+協調保障」的治理機制框架,對系統主體之間的各種關係進行了深刻分析。創新生態系統的類型方面,分別從「微觀」「中觀」以及「宏觀」的角度,將創新生態系統分為「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幾個層次,在對其內涵、特徵以及構成分析的基礎上,分析和比較不同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邊界和功能,這與以往相關的研究內容相比更加全面和深刻。
創新生態系統的評價方面,根據創新生態系統的特點,集中選取成長、健康以及適宜等特性進行評價,並建立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為全面評價創新生態系統提供了具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創新生態系統的案例分析方面,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面,分別選取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多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典型案例進行研究,摒棄了以往研究中只針對某一類型創新生態系統進行案例研究的弊端,這既能進一步印證前面對不同類型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分析結論,又能在實踐上對不同類型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進行比較。
第三,方法多樣且科學。該書在創新生態系統的不同方面進行研究時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運用理論綜述方法分析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徵以及功能等基本理論內容;運用系統分析和理論推演方法,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機制;運用歸納演繹方法,剖析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機制;運用系統動力學和演化經濟學的方法,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通過理論構建方法,建立科學的理論模型,概括創新生態系統的治理機制;運用思維轉換方法,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建立指標體系,從特徵多元化的角度評價創新生態系統;運營案例分析和比較分析方法,研究創新生態系統的典型案例。
第四,結論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特殊性是普遍性在不同研究對象中的應用和體現,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普遍性體現出來。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特徵、功能等基本理論、各種機制以及評價的相關結論運用於各種類型和層次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和發展研究,具有普遍性;創新生態系統類型分析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的相關結論主要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創新生態系統,具有特殊性。兩種方式和領域的研究相互聯結、相輔相成。
另外,該書也有其明顯的不足。
第一,儘管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揭示了其動態性、網絡性和演進過程,但是忽略了創新主體與環境的互動作用,所以此概念更多地體現出廣義上的特徵,而無法體現出狹義上的特點。
第二,在研究演化機制方面,該書是從企業這種系統的核心主體展開的,但是所得出結論是否對產業、區域以及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具有普適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第三,在對創新生態系統進行評價時,其內容是從有限的幾個特徵展開的,其結論無法涵蓋系統的其它特性。並且,評價指標體系的提出理論依據不足。
第四,典型案例分析部分中,其案例的選取方面並無充足的理論和實證依據,並且其並非是完全的實證分析過程,更多的是定性方面的研究,缺乏定量方面的分析。
總之,該書的研究成果為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和發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和實踐價值,視角新穎、觀點鮮明、內容詳實、方法科學、兼顧實用。它有效解釋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和發展的內涵、機制、類型和評價,並盡力紮根於中國社會文化情境,豐富和充實了中國情境下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和發展的理論研究。
(作者系南開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