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芬葉
[摘要]構建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生態系統對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具有重要意義。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主要包括中小微文化企業、自然人、技術支持團體等多元創新主體的培育。可以從加大創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挖掘和培養基石組織、創新政府融合思路、創新金融扶持思維、創新土地使用機制等方面優化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培育路徑。
[關鍵詞]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特色文化小鎮培育和建設方興未艾,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發展成效。但是,也出現了「特色」不「特」、文化內涵挖掘表象化、同質化發展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能力不足。提升創新能力是當前特色文化小鎮培育和建設的重要問題,而構建和培育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生態系統則是其關鍵。
一、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的意義
(一)深化對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的研究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理論,主要經歷了傳統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創意階層理論等不同理論發展階段,不同的理論相對應的核心生產要素不同。工業化後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理論逐漸變為創意階層理論,創新成為當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關於創新的研究焦點逐漸由創新要素的靜態分析轉變為創新主體以及行為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研究。深入對創新生態系統的要素構成分析和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研究,並將之與特色文化小鎮建設這個載體有機聯繫起來,將會使得創新生態研究更加鮮活生動,更具實操性。
(二)豐富和發展特色文化小鎮理論
特色文化小鎮是創新創業的新平臺,需要企業、產業、資本、政府管理、社會組織等各種創新要素之間的有機融合,並創建和維護創新生態平衡。在目前的特色文化小鎮建設理論研究中,尚缺乏對於小鎮創新主體、創新影響因素、創新要素之間互動機制的系統研究,不利於小鎮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和小鎮的高水平培育。構建和培育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生態系統,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特色文化小鎮研究理論,並為區域創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三)推動特色文化小鎮成為創新創業的新平臺
特色文化小鎮非鎮非區,是一個新型的產業聚集區、創意集聚區、生態宜居區。在小鎮當中,必然會有更多的生產要素集中、人才集中、勞動力集中,這些資源集聚以及特色文化小鎮特有的組織形式帶來的低成本優勢使得特色文化小鎮成為創新創業的新平臺。研究和構建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生態系統,將會更清楚的呈現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規律,營造利於特色文化小鎮創業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設施環境等,吸引要素集聚,推動特色文化小鎮更快更好地成為創新創業的新平臺,助力我國創新創業戰略實施。
(四)有助於特色文化小鎮走出創新不足的實踐困境
創新不足是當前特色文化小鎮培育和建設的短板,也是制約特色文化小鎮高質量建設的瓶頸。構建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生態系統,有助於特色文化小鎮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的培育,幫助特色文化小鎮走出創新不足的發展困境。目前有關特色文化小鎮的學術研究中創新生態研究較少,建設實踐中創新生態的建設欠缺。特色文化小鎮培育迫切需要構建一套以創新為核心的研發創意、創新孵化、成果轉化、公共服務、體驗應用為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形成一套科學的促進小鎮創新的培育機制。
(五)指導特色文化小鎮培育和建設實踐
特色文化小鎮培育過程中包含哪些創新主體,創新主體之間是怎樣有機聯繫起來的,怎樣構建和培育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成為急迫的實踐難題。雖然國家對於特色文化小鎮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其重要意義已經得到廣泛認同,但是很多地方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特色文化小鎮是什麼,怎樣建設,建設主體是誰依然不夠明晰,特別是基於創新視角下,如何培育小鎮的創新主體,如何建立主體之間的有機聯繫,如何進行制度和政策支持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二、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構建
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在社會生態之中,經濟理性人是基本特徵,在自然生態中,動物同樣具有追逐利益的行為目的。[1]
創新是人類區別於自然物種的重要特徵,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生態系統構成元素是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的環境是基礎設施、政策、制度、文化等,最終的結果是特色文化小鎮獲得更加強勁的發展動力,實現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構建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系統時,不能只局限於推動單一創新行為的產生,而是應該積極構建適當的環境來激發整體創新活力,構建創新的生態環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概括和分析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的要素構成。
(一)培育多元創新主體是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的前提
1.中小微文化企業是創新內驅力
中小微文化企業是特色文化小鎮帶動就業、聚集人氣的主陣地,是最重要的創新主體。一是創新產品內容。做好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拓寬產品的內容,積極與現代生產和生活相融合。二是創新產品生產和銷售方式。特色文化小鎮的多數文化企業是家庭作坊式,難以在產品的技術創新和營銷創新上有大的突破,應該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新媒體等形式建立「家庭可視工坊」,拓展線上銷售平臺。三是拓展產業業態。目前特色文化小鎮中的中小微企業多數是產品生產類企業,業態傳統和單一,需要現有文化企業積極創新產業業態,與會展、培訓、節慶等相融合,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2.自然人是創新生力軍
藝術家、大學生創客、當地居民、工藝美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均是重要的創新主體。藝術家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準是最高的,他們具有前瞻的創新思路,深厚的創新功底,豐富的創新成果。特色文化小鎮成為其創作,生產、展示和銷售藝術作品的新陣地。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創新和創業的熱潮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小城鎮就業或回家鄉創業。很多特色文化小鎮選址在村莊、村鎮、縣城等地,有著鮮活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基礎,小鎮所在地或者周邊的居民自覺進入特色文化小鎮當中,沿襲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狀態進而融入到特色文化小鎮的發展中,自覺成為特色文化的傳承者。我國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保存和流傳於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傳統技藝表演,傳統美食製作,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等方面發揮著鮮活的並且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3.技術支持團體是創新後盾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營研究機構等團體組織支持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研支持團體主要通過人才支持、技術支持、管理支持等方式發揮創新智庫作用。與特色文化小鎮中的企業進行合作過程中,企業獲得創新智力支持,創新能力得以提升,與此同時,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能夠找到更加廣闊的應用天地,科研成果轉化率得以提升。特曼教授被稱為「矽谷教父」,他認為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就必須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2]曲陽石雕小鎮,在培育和建設中,不僅有眾多負有盛名的藝術大師和藝術家作為創新主體,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的藝術院所同樣是小鎮石雕藝術創新和創造的創新主力軍,小鎮還建立了自己的石雕藝術學院為小鎮培育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
4.政府部門是創新引領者
特色文化小鎮涉及發展改革部門、宣傳部門、住建部門、文化部門、財政部門等多方面的政府管理部門,也包括縣級、市級、省級、中央各部委等多個層級的政府管理。這就需要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多政府機構創新管理機制、創新政策、創新服務方式。一是不同部門的政府機構需要「左右」協同創新,增強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繫和溝通,避免互相推諉,二是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的「上下」協同創新,做到政令、信息的順利上傳下達,溝通交流,保證較強的執行力。三是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同創新。在特色文化小鎮建設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正確的引導和最大限度的激發民間力量,達到最優效率。
5.社會服務組織是創新催化劑
多元的社會組織是特色文化小鎮自組織體系的重要部分。有了社會組織的參與,特色文化小鎮培育過程才能更加順暢,特色文化小鎮的活力才能充分被激發。特色文化小鎮在培育過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社會組織,例如文化地產企業協會、商會、中介組織、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獵頭公司、會計事務所、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評估中心等,他們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成為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李鍾文在《矽谷優勢》中提到,矽谷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矽谷的創新支持服務一應俱全,包括風險投資家、銀行家、獵頭公司、會計師、諮詢顧問及大量其他專業人員,這些密集的專業服務行業,為矽谷的創新不斷湧現提供了條件。[3]
6.交流平臺是創新媒介
Myers和Marquis的研究發現,對於企業而言,創新產生的最初階段,大約有39%的信息是來源於企業的內部,大約50%的信息是來源於企業外部,知識和信息在空間上的接近有利於知識和思想的傳播。知識穿越走廊和街道要比跨越陸地和海洋容易得多。[4]面對面的交流以及互相溝通需要交流的平臺,創新交流平臺不僅是特色文化小鎮重要的服務平臺,更是有效的創新主體。例如創意咖啡館、青年交流中心、小鎮客廳、孵化器等,在營造小鎮創新氛圍和促進小鎮創新能力提升方面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建立複合創新生態鏈是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的關鍵
從橫向上來看,特色文化小鎮的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多元的創新主體組成,創新主體之間相互聯繫和協作。從縱向上看,特色文化小鎮創新要素之間相互關聯並且形成鏈條。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創新要素相似於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種群與食物鏈,相互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共享,互相協作互相制約。
1.企業創新生態鏈是基礎
特色文化小鎮不同企業內部的生態鏈條包括針對產品研發的技術創新、針對生產過程的管理創新、針對推廣銷售的服務創新、針對生產者效率提升的人才培養創新,這些創新相互銜接,形成企業內部完整的創新生態鏈條。企業創新鏈條比較完善,小鎮發展效果顯著的典型例子就是烏鎮。烏鎮培育建設的主體是以陳向宏為帶頭人的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產品與服務的內容,推動小鎮獲得持久的創新力和生命力。烏鎮以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利用為起點逐漸發展觀光旅遊業,再到休閒度假產業,再到國際網際網路大會和戲劇節為代表的文化IP打造,產品內容逐漸豐富,產品形式及時更新,相應的運營管理和服務不斷創新,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企業創新生態鏈,有效提升了小鎮創新能力,實現了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2.產業創新生態鏈是延伸
特色文化小鎮中的企業要充分延長產業鏈條,形成儘可能完善的產業鏈,並形成與之相對應的創新模塊與創新生態,才能更好提高企業效率,增強小鎮的生命力。特色文化小鎮要科學慎重地選擇支柱產業,並引進和培育該產業門類中的優質優勢企業,形成吸引相關企業和優秀創新人才以及勞動力的磁場,延長產業鏈條。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產業鏈條的形成首先要充分發揮優勢企業的鯰魚效應,關鍵是形成產業鏈條上相互協作的創新生態。特色文化小鎮主導產業鏈條的形成主線是文化IP導入、特色文化產品生產、品牌營銷、上遊產品引入、下遊產品延伸。比如橫店影視小鎮依靠影視劇拍攝產業,逐漸建設了完善的影視生產鏈條和影視生活服務鏈條,帶動了旅遊、餐飲和住宿產業的發展,以及東陽紅木家具和影視道具產業的發展。由影視拍攝產業做起,橫店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創新產品內容,逐漸向以特色演藝為主的文化旅遊業發展。
3.資本創新生態鏈是保障
特色文化小鎮的培育和建設離不開資本的介入和支持,資本能夠為小鎮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支持,同時也是小鎮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要以政府投資為引導,發現和創造社會投資收益點,充分調動社會投資的積極性。特色文化小鎮資本投入主體有:金融機構包括銀行類和非銀行類,政策性銀行、村鎮銀行、商業銀行、擔保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等;社會資金主要包括民間投資、眾籌、開發商等;政府資金主要包括:地方財政補貼,小鎮獎補資金、產業引導資金、融資支持資金、擔保等。特色文化小鎮的資本投入模式倡導PPP模式,加強政府與社會的深入合作,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特色文化小鎮的資本需求主體除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等常規性建設之外,更有具有重創意、輕資產特徵的文化企業,這就需要形成較為完善的資本運營鏈條,並不斷進行創新。
4.公共服務創新生態鏈是前提
政府在特色文化小鎮的培育和建設中所發揮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特色文化小鎮所需公共服務涉及到創新氛圍的營造、創新環境的打造、營商環境的創造、基層黨組織建設、公共物品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等內容。每一部分內容都需要不斷地創新,並要形成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在政府服務創新中,要注重激發社會的參與性,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其中,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是創新和建構政府與社會共治結構、推進建設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途徑。[5]特色文化小鎮的培育和建設涉及到產業、就業、人居、文化等多個方面,政府的公共服務需要形成一條連貫的創新生態鏈條輔以發展,否則特色文化小鎮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5.運營管理創新生態鏈是抓手
特色文化小鎮的運營管理包括小鎮規劃、土地開發、招商引資、店鋪管理、企業管理、物業管理、遊客管理、社區管理、環境整治、服務營銷等環節,各個環節相互緊扣,密切聯繫。不同方面的運營管理均需要科學的管理思路和專業化的管理團隊。特色文化小鎮的運營體系包括土地規劃、項目開發、商業運營、商鋪運營、遊客管理、景區管理等。通過多方面的科學運營,最終實現遊客、小鎮、投資者、商家、原著居民的多方共贏。整體運營體系以及每個環節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各方的相互關係進行運營理念、思路、方法和技術的創新。
(三)形成創新擴散機制是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的潤滑劑
創新策略實施的最初階段是市場探索與市場選擇,此時創新策略的效應並不十分明顯。每個企業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優化狀態,當發現某一種創新策略能夠產生較好的效益之後,相關企業就會紛紛效仿,也就是創新擴散過程形成。創新擴散的途徑包括:一是模仿。模仿是最簡單的創新擴散方式,比如,當某一個陶瓷企業採用開放陶瓷車間,發展工業旅遊的方式促進企業創新取得較好的效益之後,受「經濟理性人」的趨利性特徵影響,其他企業也開始模仿這種做法,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分割這種利益。二是改進。任何一種創新策略都不是完美的,一定會存在自身發展的局限性,隨著創新策略的逐漸實施,其自身的局限性逐漸顯現,這時實施該創新策略的企業以及在觀察模仿此類創新策略的企業,要用敏銳的目光發現問題,並進行有限改進,繼續實施改進後的創新策略,促進創新的擴散。三是學習。學習是實現創新擴散的最持久的途徑。企業通過學習,可以使得創新曲線下移,創造同樣的產量付出的成本降低。[6]
三、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的培育路徑
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涉及到人才、組織、思路、體制機制、制度保障等諸多因素。因此可以從人才培養、組織建設、創新思路、創新政策等方面進行重點培育。
(一)加大創業創新型人才培養
創業創新型人才是特色文化小鎮的靈魂,能夠帶動企業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等。一是引進領軍人才。對於特色文化小鎮而言,要積極加強與藝術家、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文化藝術領軍人才的溝通和合作,依託國際國內知名的藝術家及科研和工作團隊,進行特色文化小鎮的主題定位,內涵挖掘以及特色塑造。將藝術家的創作與小鎮整體風格設計,產業業態設計相融合。領軍人才對於特色文化小鎮的培育和建設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二是支持和培育創業者。特色文化小鎮承載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使命和任務。要加強小鎮的宣傳營銷,主動與高等院校相聯繫,向在校大學生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主動推銷小鎮,讓他們認識小鎮,了解小鎮,增加對小鎮的認同感,鼓勵他們在小鎮進行專職和兼職的創業。三是鼓勵和培養農村創業創新人才。當地居民有著和特色文化小鎮的深深融入感,具有一定的資源和人脈關係,更有利於破除與特色文化小鎮相關主體之間的社會隔閡。要對當地手工技藝人士和德高望重人士以及當地居民積極鼓勵和培養。出臺小鎮津貼等一些鼓勵政策,爭取培養更多的農村創新者為特色文化小鎮培育和建設做貢獻。
(二)挖掘和培養基石組織
基石組織在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連結作用。挖掘和培養基石組織是培育富有創新的特色文化小鎮的重要手段。一是發展壯大實體基石組織。特色文化小鎮的實體基石組織可以是青年服務中心、創業聯盟、商會、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中心、村民委員會等。一方面要幫助基石組織擴大服務的廣度,培育出在全國同領域內的叫得響的基石組織品牌,助推特色文化小鎮的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小鎮中的學校、小鎮客廳,小鎮黨校、小鎮電視臺、金融機構、圖書室、手工作坊、文化企業公共平臺、創新創業中心等組織和空間等特色文化小鎮已有的組織,擴大其服務功能,加深組織服務的深度。二是注重培育虛擬基石組織。特色文化小鎮正處於發展的初期,硬體條件和軟體條件均不十分成熟,培育和發展虛擬組織對於特色文化小鎮的建設具有特別的作用。特色文化小鎮應該重點選擇要素集聚模式,整合網際網路資源,吸引要素的虛擬聚集,形成有競爭力的虛擬基石組織。
(三)創新政府融合管理思路
鼓勵地方政府負責人和地方政府創新思路和工作方式。一是將特色文化小鎮培育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針對人口過於分散、嚴重的空心村現象、有產業政策但無產業內容、扶貧項目難以落地、教育扶貧缺少載體等一些棘手的問題。地方政府可以對於需要整體搬遷的村莊優先集中到所在區域的特色文化小鎮,將空心村及搬遷騰出來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統一規劃支持特色文化小鎮建設;整合資金、項目、政策,集中力量建設特色文化小鎮的特色產業作為扶貧產業;將貧困人口的就業與特色文化小鎮中的手工技藝傳承,小鎮配套服務工作相結合起來;將教育脫貧與特色文化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技能培訓,人才引進和培養,以及小鎮教育資源的投入相融合。二是將特色文化小鎮與全域旅遊結合起來。特色文化小鎮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旅遊資源,特別是文化旅遊小鎮更是兩者的結合。重點做好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支撐,政務服務、政策保障等公共服務支撐,利用傳統紙媒、新媒體網絡、微信、廣告等多種形式宣傳特色文化小鎮的旅遊的宣傳營銷支撐,做好項目支撐,做好消費者支撐。三是將特色文化小鎮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些鄉村振興的要求與特色文化小鎮的作用和使命相一致,相融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完善鄉村組織、壯大鄉村產業、復興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振興隊伍。[7]因此可以積極建設基層黨組織和鄉鎮政府,更多地融入創新的意識,成為小鎮建設主體;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將鄉村特色產業深入挖掘,延長產業鏈條,包裝升級打造成為特色文化小鎮的特色產業;將鄉村文化進行內涵拓展,融入到特色文化小鎮的文化主題和文化定位中;將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特色文化小鎮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將會節約更多的人力資本,發揮出更大的人才效應。
(四)創新金融扶持思維
特色文化小鎮融資不同於項目融資、企業融資,園區融資、工程融資,這是一種綜合性的融資工程。目前金融支持特色文化小鎮培育和建設的實踐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因此應該破除特色文化小鎮的融資制約,創新金融支持思維。一是加大對特色文化小鎮融資的組織建設。特色文化小鎮與傳統的產業項目相比較,概念依舊相對模糊,發展定位尚不確定,收益前景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金融機構目前主要處於觀望和慢步前進的狀態。多數金融機構還沒有設立專門的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組織機構和項目部門,支持對象主要集中在小鎮運營企業和小鎮內容平臺,只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機構有專門設置。建議鼓勵和支持更多的金融機構設立專門部門,進行小鎮發展特徵和規律研究,小鎮投融資特點研究,創新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二是要將更多的資金融入到生態鏈中。所融資金儘可能投入到,涵蓋特色文化小鎮的企業創新生態鏈條、產業創新生態鏈條、運營管理生態鏈條等生態鏈條中,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資金的效益,避免「撒芝麻鹽」 式投資。減少投資的短期行為和片面行為,要著眼於鏈條創新和整體投資,形成整體力量。三是更多地著眼於構建創新交流平臺,降低社會交易壁壘。創新的價值在於各方對於價值的感受和認可。這就需要創新主體之間不斷的溝通交流、迭代和更新。因此,金融支持的對象可以向構建創新創業交流平臺建設,新型創新創業孵化器培育等方面傾斜。金融機構對此的貢獻可以通過兩種渠道或方式實現,第一種是金融機構支持交流平臺的建設。另一種是金融機構自身成為這樣的平臺。例如矽谷銀行的作用不局限於金融機構,它還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創新交流平臺。
(五)創新土地使用機制
創新特色文化小鎮土地使用模式是優化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的重要方面。一是創新土地流轉利用方式。土地流轉是特色文化小鎮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渠道。創新土地流轉方式能夠更加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地方政府、企業、村民和村集體的多方共贏。例如可以採取以合理的價格一次性流轉,土地出租,土地作價入股,或者企業、基地、農戶相合作等方式。二是增強舊城改造的穩妥性。特色文化小鎮建設過程中往往遇到舊城改造的情況,為避免社會矛盾的產生和文化遺產的破壞,要注重舊城改造的穩妥性。首先要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當地居民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其次要建立公開透明的補償程序,減少居民、政府之間的博弈空間。[8]合理的舊城改造政策能夠保留和喚起本地居民對小鎮建設的認可,增強主人翁意識,有助於創新行為的產生。再有,從小鎮整體規劃,到建築外觀設計,再到街道小品要注意保留地方特有的文化底蘊。三是合理進行用地指標調整。探索建立市級範圍內的用地指標調整制度,保證耕地紅線,用地指標增減掛鈎。地方政府用地指標向特色文化小鎮傾斜,對於省級特色小鎮、國家級特色小鎮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支持,並探索實施國家級與省級特色小鎮的雙重獎勵政策。
[ 參 考 文 獻 ]
[1]常傑. 生態學[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3.
[2]吳林海.世界科技園區創新模式比較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2(1).
[3]李鍾文.矽谷優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
[4]王永進,張國峰.人口集聚、溝通外部性與企業自主創新[J].財貿經濟,2015(5).
[5]王浦劬.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改革意蘊論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7).
[6]趙小芸.旅遊小城鎮產業集群動態演化研究——以雲南實踐為例[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7]袁金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著力點[N].學習時報,2017-11-6.
[8]楊華.農村徵地拆遷中的利益博弈:空間、主體與策略——基於荊門市城郊農村的調查[J].西南大學學報,2014(5).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特色小鎮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HB18GL038)。
[作者簡介] 紀芬葉,河北省委黨校(河北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