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角鎮:借力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沙田風情生態旅遊小鎮

2020-12-06 廣東頻道

原標題:三角鎮借力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沙田風情生態旅遊小鎮

  三角麒麟舞精彩表演。張變 攝

  遊客泛舟民森迪茵湖。張變 攝

  前不久,三角鎮東邊水產養殖合作社與中山市科技局正式籤訂項目合同,由該單位申報的「三角鎮優勢水產品生魚的高值化全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生產」項目,被專家評定為2016年中山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為全市唯一立項的農業科技攻關項目,並獲得市專項科技經費200萬元支持。

  這僅僅是三角鎮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助於將農業優勢資源轉化為工業優勢。在「十三五」期間,三角鎮將大力發展規模、集約、高效、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園區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同時繼續推廣升級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經營模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催生大型農業龍頭企業。

  與此同時,三角鎮將持續致力於建設創新發展、優化發展的金三角和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綠三角。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通過打造秀美村莊「升級版」,推進白鯉灣溼地公園建設和鯉魚山生態公園修復等措施,大力發展現代休閒旅遊產業,將三角鎮建設成天藍、地綠、水清的沙田風情生態旅遊小鎮。

  現代農業 獲中山唯一農業科技公關立項

  生魚養殖產業是三角鎮的主導產業之一,產量產值佔據中山之首,位居廣東前列。據該鎮農業和農村工作局統計,全鎮生魚養殖面積達4000餘畝、年產量2萬噸、年產值3.2億元。然而,三角鎮生魚養殖業優勢明顯卻沒有深加工企業。「單是賣魚沒有話語權,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時有發生。一年一年地不賺錢,養魚的人越來越少,整個產業都可能會萎縮。」東邊合作社負責人蘇婉芬介紹。

  因此,結合三角鎮實際情況,對當地優勢水產生魚進行多元化、全利用深加工符合當地的產業特點和需求,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據介紹,「三角鎮優勢水產品生魚的高值化全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生產」項目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和食品加工高新技術,將生魚魚肉加工成了速凍生魚魚柳、生魚魚肉腸,將魚骨、魚頭加工成了魚骨湯膏、魚骨豆腐等高附加值產品,項目集成了液氮速凍技術、超低溫冷鏈儲運技術、高溫長時除腥軟化增香技術等食品加工高新技術,實現了生魚及其下腳料的高值化全利用。

  目前公司正在進行生產設施設備建設,預計年底全面建成投產。項目建成後,預計產值可達到9150萬元/年,利稅可達777.8萬元/年,且逐年遞增,至第四年優惠政策結束後年稅收可達1555.5萬元/年。並且通過項目的實施,預計帶動就業崗位1000餘名,聯結農戶300餘戶,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三角鎮漁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而三角鎮黨委政府對此早已做好充分準備。在「十三五」期間,該鎮將大力發展規模、集約、高效、現代農業。一方面,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園區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廣、升級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經營模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催生大型農業龍頭企業。

  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粉葛、生魚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積極搭建農產品交易平臺,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交易」,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探索完善農村股份合作制和土地確權登記制度,著力解決農村歷史遺留問題。

  此外,三角鎮還將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健全資產收益分配製度;加強農民職業培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提高農民收入;同時鼓勵社會資本投向「三農」,在農村興辦各項事業。

  特色旅遊 打造沙田風情小鎮助推休閒旅遊

  選擇一個風和日麗、天氣晴好的日子,攜三五好友,或親子相伴,到充滿沙田風情的三角鎮來,你可以輕鬆愉快的吃喝玩樂一整天,給整個身心放個假。

  在三角山公園,可以在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花果山綠道漫步或騎行,也可以在桂花飄香的百萬桂花園觀光賞景,在水果園採食各種新鮮出土的水果。如果你想在日式水上餐廳體驗異國風情的晚餐,或者想在風景如畫的湖心泛舟,集休閒旅遊於一體的迪茵湖旅遊度假村則是上佳選擇。

  如果是家庭親子出遊,在三角同樣有好去處。比如三角消防科普體驗館,這裡是全市目前唯一一個集物聯、3D動畫、錄播系統等高尖端技術的一個教育基地,不過去之前需要提前三天預約。此外,還可以帶著孩子前往中山市和景食品有限公司,體驗個性巧克力的製作過程。

  到三角遊玩,對於吃貨而言,就像來到了美食的世界。在三角,很多街邊小店,雖然環境簡約,但菜品卻是非常美味地道,招牌菜式佛跳牆名不虛傳,松皮棚燒鵝遠近聞名。當地的特色農家菜也是色香味俱佳,鮮美可口的水魚,口感極佳的脆皮冬瓜,味美純正的沙欄雞……飽餐一頓,口舌生津。

  如果你喜歡傳統民俗文化,三角麒麟舞則不容錯過。三角麒麟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會定期上演,深受當地百姓喜愛。三角鎮龍獅協會,這些年不斷精益求精,在很多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各界的關注和讚譽。

  建設特色小鎮,發展休閒旅遊產業,是在新形勢下三角鎮破難題、優供給、創宜居的發展需要。近年來,該鎮堅持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投入2億多元開展高平電鍍汙水處理應急工程建設和第四期技改,在行業內達到領先水平;加大垃圾處理力度,投入1400萬元新建總佔地20畝、日處理生活垃圾400噸的垃圾壓縮站並在7村1居建設中轉站;投入600萬元完成三角山公園前三期建設,完成鯉魚山、獨崗山生態復綠和環山路綠化改造。五年來,全鎮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群眾喝到的水更乾淨,呼吸的空氣更清新,看到的樹木更蔥綠,綠色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在十三五期間,三角鎮將大力挖掘三角的產業特色、人文底蘊、生態稟賦和時代氣息,加大力度整合休閒旅遊、風俗文化、特色物產等資源,依託網際網路、跨境電商、科技園建設等平臺,積極探索符合三角實際、符合發展路徑、符合群眾願望的特色小鎮建設模式,努力實現從產業主導向內涵提升、從工業主導向三產整合、從以「物」為主向以「人」為本轉變,把打造特色小鎮作為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的生動實踐。

  撰文:李鳳祥 張變

(責編:李士燕、甘霖)

相關焦點

  •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預計在未來2至3年,鄉村休閒旅遊業將發展成為營業收入接近萬億元的大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的路徑選擇,對於繁榮鄉村產業、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精神風貌、增強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意識、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及幸福感都有重要意義。旅遊休閒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9月17日,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召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大會,強調加快鄉村休閒旅遊業恢復發展。
  • 廣西巴馬:全域旅遊主導發展 大健康產業齊頭並進
    特色農業發展逐步壯大,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富硒農業、休閒農業、農業綜合體等高附加值農業產業,2019年新建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園、點)47個,其中巴馬富硒農業被自治區認定為廣西23個富硒產業中心。
  • 仁化縣石塘鎮入選第二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布第二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名單的通知》,公布了第二批30個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名單,其中,仁化縣石塘鎮入選,這是仁化縣繼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後,在推進紅色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上取得又一成果。
  • 東營市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東營市堅持需求導向,以重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在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方面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農高區1處、省級農業科技園區7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3個、省級農科驛站13所,農業科技平臺建設成效顯著。
  • 慶雲縣:石斛為魂 打造綠色旅遊康養特色小鎮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們重推現代農業,狠抓特色產業,把特色小鎮建設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著力點和支撐點。」慶雲縣委書記王曉東在論證會上如此說。
  • 創意農業頭條丨章繼剛:成都鄉村旅遊產業集群邁向高端化時尚化
    7月9日,成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動員會暨「西控」工作推進會,同步發布了投資成都「西控」區域機會清單(以下簡稱《清單》),明確了成都市鼓勵的13類重點支持產業,除了都市現代農業、先進智能製造、綠色食品加工、基礎設施建設、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運動生態康養、國際商貿服務等。
  • 《海南省特色產業小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歷次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系列重要講話以及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創新改革的總體思路,著力打造一批基礎設施完備、公共服務配套、旅遊要素齊全、特色產業突出、治理管理精細、就業創業集聚、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遊與社區功能的美麗特色產業小鎮,促進全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
  • 打造中山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市委、市政府以大決心、大格局、大手筆引入兩大科學裝置,深層次目標在於重塑城市創新生態、提升中山創新能力、打造中山「科技中心」。南區牢記市委、市政府的囑託,堅持謀定後動、動則必成,圍繞中山科技創新園,謀劃打造8平方公裡的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爭取對標東莞松山湖,把南區打造成中山自己的科學城。這不僅是中山重振虎威、實現高質量崛起的南區擔當,更是實現從工業之區到科技新城蛻變的南區夢想。
  • 海南網際網路農業小鎮建設定位農業改革新坐標
    海南省相關領導如此評價網際網路農業小鎮的現實意義。 而在海南網際網路農業小鎮的實踐過程中,省、市、區、鎮等多級幹部群眾也總結出了「36524」這一神奇密碼。 「3」是指「3大改變」:徹底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改變生態環境發展方式。
  • 梅州借力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集聚發展延伸鏈條,加快大健康產業...
    除了南壽峰,雁山湖國際花園度假區、鹿湖溫泉度假村及熱礦泥溫泉山莊等景區已吸引不少遊客度假遊玩;潮客小鎮、客都人家、東山文旅康養小鎮等一批康養文旅項目正加快推進……我市各縣(市、區)均建設有以地方南藥特色為基礎的旅遊康養項目。第一、二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旅遊康養產業打下了基礎。
  • 農業部長韓長賦:2020-2025年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審議通過全國...
    引導經營主體聚焦農業兩頭、生產兩端,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推動「農業 」多業態發展,培育蟹稻共生、漁稻共生、中央廚房、鄉村休閒旅遊、數字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四是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積極發展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合作模式,形成龍頭企業牽頭、新型經營主體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鏈條增值收益。
  • 青島市太平洋學會、青島明月海藻集團舉辦「特色小鎮建設與鄉村...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被色彩塗抹的張家樓「畫藝小鎮」、茶韻飄香的海青「茶韻小鎮」、發展特色農業觀光的寶山「藍莓小鎮」……青島西海岸12個小鎮個個有特色。如今,12個小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環境極大改善,承載能力大幅增強,產業聚集明顯加快。西海岸正在以特色定位,彰顯著特色文化、特色產業和特色風情。
  • 現代農業產業園拉動效應
    遼寧省東港市是農業大縣,擁有沿海、沿江、沿邊地理優勢,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草莓生產出口基地。東港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草莓優勢特色產業,以搶建現代農業「橋頭堡」為主攻方向,以規模種植基地為依託,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牽引,持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和鄉村產業振興。
  • 民勤:發展全域旅遊 建設詩畫民勤
    「十三五」期間,民勤縣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全力推動全域旅遊規劃與空間規劃相銜接、旅遊業發展與城鄉建設相協調、旅遊功能與基礎設施建設相貫通,著力打造「沙海綠洲·綠洲碧海」生態文化旅遊品牌,持續增強旅遊發展新動能,推動旅遊產業走上全域規劃、全景打造、全業培育、全民共享的發展快車道。
  • 推進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發展鹽鹼地現代農業,可有效解決生態與高效矛盾,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因此,發展鹽鹼地農業是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內在要求,是加快黃河流域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綜合利用鹽鹼地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的必然選擇。
  • 海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
    圍繞農旅融合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科技與加工物流等現代要素集聚點、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生產示範基地等空間分布,沿產業園交通幹道,集中打造產業園的農旅融合與農業生態涵養景觀環線。具體以城東鎮為起點,沿省道S242向北經公平鎮、公平水庫西側至黃羌鎮,再沿縣道X126向東經黃羌鎮南下至平東鎮,再由平東鎮先後沿興汕高速、國道G324至可塘鎮與城東鎮,形成線路閉環。
  • 三角鎮金鯉灣生態溼地公園落羽杉正換裝
    紅杉綠水、藍天白雲,三角鎮金鯉灣生態溼地公園正透出一抹北國豔麗的秋色,一大片落羽杉終於換上紅裝,紅豔的樹葉令人仿佛置身深秋。三角鎮金鯉灣生態溼地公園在去年國慶節剛剛開放,以「金鯉躍江、生態三角」為主題,以「溼地保護」和「生態休閒」為定位,依託現有的生態溼地和落羽杉林環境,通過保護和種植水生植物,
  • 關於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路徑的思考
    特色文化小鎮在培育過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社會組織,例如文化地產企業協會、商會、中介組織、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獵頭公司、會計事務所、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評估中心等,他們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成為特色文化小鎮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人民智庫|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創新
    信息化、智能化等現代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大量應用,促使了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的深層次理論探討與實踐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現代生態農業是個相對於當前多重現實問題、多重發展目標以及與現代科技、現代發展理念相結合的動態概念。因此,現代生態農業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是我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
  • 農業生態旅遊熱潮催生了一波生態農業企業
    為發展我國農業生態旅遊進行了積極探索,發展農業生態旅遊,加強生態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由工農業生產必須面對的問題轉化為解決農業生態問題,推動農業生態旅遊的提質增效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旅遊走向了哪些地方,有哪些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