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打造高效活力創新生態鏈
我市創新生態鏈上既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又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這是惠州市華智航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在檢測調試車載設備。 本報記者遊璇鈺 攝
哪八大體系?
1.創新產業體系
2.企業研發體系
3.創新平臺體系
4.協同創新體系
5.孵化育成體系
6.人才培育體系
7.科技金融體系
8.創新文化體系
全社會R&D(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從2010年的1.11%增長到2015年的2.45%,平均增幅超過30%,增幅位居珠三角第一位;
科技企業孵化加速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在孵企業有504家,累計畢業企業達200家;
《惠州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繪出 「路線圖」、列出「時間表」;
……
我市初步形成開放型、多層次的創新生態系統,積蓄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勢能。「在創新生態鏈上,惠州既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又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市科技局局長鄒平生說,我市在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處在起步階段。為此,我市圍繞「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加快完善政策支撐體系」這一課題開展了專題調研,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為創新發展尋出路、開良方。
現狀
開放型多層次創新生態系統成形
基本形成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創新生態鏈上既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又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
近5年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平均增幅超30%
生命依賴於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矽谷的成功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道理。一系列相互依存、鏈條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讓矽谷成為創新生態的「熱帶雨林」,「繁衍」出大量高科技公司等創新「物種」,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
當下人們熱議的創新發展,也需要一個參差多姿的生態環境。比如,公平透明的政策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等。
惠州市華智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去年年初入孵惠南科技創業中心。該公司自成立以來致力於研發安全性能更高、更人性化的車載智能設備。「這個智能HUD(抬頭顯示)後視鏡可以探測車身周圍的安全距離,當其他車靠得太近時,設備就會發出預警。」該公司總經理林家蘭指著展示柜上一個汽車後視鏡向記者介紹,該公司僅有13名員工,其中12名為資深研發人員。「公司雖然『年輕』,規模不大,但五臟俱全。在不到兩年時間裡,我們獲得1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我們還計劃申請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並創立自主品牌。」
經過多年努力,我市已基本形成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創新生態鏈上,我市既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又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同時,我市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扶持,推動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全社會R&D(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從2010年的1.11%增長到2015年的2.45%,平均增幅超過30%,增幅位居珠三角第一位。
此外,我市大力支持企業建立科技研發機構,TCL集團、德賽集團分別建立了工業研究院。我市還加快推進與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目前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以及我市與中科院、廣東工業大學、烏克蘭國立技術大學等合作建立的研發平臺已全面運行。
鄒平生透露,「十二五」以來,我市搶佔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業態,全市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從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市已初步形成開放型、多層次的創新生態系統,積蓄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勢能。
全市孵化面積39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04家
據悉,為不斷完善創新環境,近年來我市不斷強化科技金融服務,成立了一批由政府、知名創投機構和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創投企業,為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提供金融支持。
惠州思博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便是科技金融服務的受益者之一。惠州學院2013屆學生張力文、劉關平與老師索劍合作成立了該公司,並建立個性化定製網際網路協作平臺———「Biaker」。在Biaker.com網站上,任何人可以上傳自己設計的圖案,並將其粘貼在自己想要定製的物品上。該公司在2014年7月入孵惠南科技創業中心,入孵一年後,該公司順利獲得天使基金240萬元。「入孵第一年享受免租優惠,第二年起租金是每月每平方米1元。我們租用了七八十平方米,每月連同物業管理費還不到300元。」該公司負責財務的劉關平說,這樣一來,他們就能省下一些錢投入創業項目。
此外,我市還設立了「紅土」、「粵科惠華」、「愷創」、「愷萌」等11家創投基金,引進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等,為科技企業提供免抵押貸款;成立了市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並出臺基金管理辦法,為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提供金融支持。
栽好梧桐樹,鳳凰自然來。惠州一直深諳此理。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加速體系,其中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惠南科技創業中心、東江高新科技產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先後被認定為國家級孵化器;大亞灣區科技創新園獲評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截至目前,全市孵化面積達39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04家,累計畢業企業達200家,成功孵化出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家,天交所掛牌企業5家。
出路
構建「八大體系」健全創新生態鏈
構建創新產業體系、企業研發體系、創新平臺體系、協同創新體系、孵化育成體系、人才培育體系、科技金融體系和創新文化體系「八大體系」,打造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重要節點
今年重點抓「1+6+N」創新政策落實
「要麼創新,要麼死亡。」這句名言一語道破了創新的重要性。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必須靠創新驅動。為此,我市出臺了「1+6+N」一攬子創新驅動發展政策。「1」為去年4月7日印發的《惠州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為我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繪出「路線圖」、列出「時間表」,成為今後支撐惠州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一份重要綱領性文件。為配合《意見》的實施,我市還陸續制定創新平臺構建、創新能力躍升、創新企業培育、創新動力激發、創新成果燎原、創新環境優化「六大行動」實施方案(即「6」),明確了發展戰略的具體工作任務和工作責任分工,進一步解決了「怎麼做」、「誰負責做」的問題,並細化了具體的工作目標,更具可操作性。
「對於企業來說,『N』更是體現『真金白銀』的政策。」市科技局副局長趙旋說,「N」說明這些創新政策是動態變化的,將根據我市發展狀況和創新水平進行調整、增減。目前,我市已針對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企業等內容出臺10個配套政策文件。「如果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建設一幢大樓的話,那麼『1』就是編制了規劃和藍圖,『6』就是框架和施工圖、結構,而『N』就是建這棟大樓所需的各種工具。因此,1、6和N都是我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可缺少的部分。」趙旋說,今年我市將重點抓系列創新驅動發展政策落實,以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完善政策支撐體系
「雖然我市在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處在起步階段。」鄒平生說,我市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創新鏈條內部的承接性、產業鏈與創新鏈之間的銜接性還不夠強,區域內外創新要素流動交換不夠快捷,科技創新的自協調機制尚未形成,這些問題不容迴避。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我市圍繞「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加快完善政策支撐體系」這一課題開展了專題調研,提出下一階段將按照 「企業主體、協同創新,政府支持、市場導向,創新驅動、服務發展」的原則,通過加快完善政策支撐體系,構建創新產業體系、企業研發體系、創新平臺體系、協同創新體系、孵化育成體系、人才培育體系、科技金融體系和創新文化體系「八大體系」,建立健全集科研生態、產業生態、人才生態、金融生態、資源配置生態等多要素聯動、多層面互動的創新生態系統,著力打造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重要節點,為建設創新型城市、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提供有力支撐。本報記者遊璇鈺 程秋伊
◎延伸閱讀
何謂創新生態?
「所謂創新生態,就是將生態概念引入社會學領
域的創新理論體系。實際上,創新生態就是把創新視為
經濟和社會不斷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將其看作內容更為豐富、要素間聯繫更為緊密、內部結構更為複雜、整體更加優化的自動系統。」鄒平生說。
事實上,創新生態與自然界的生態有共同之處:兩者都是自由競爭、彼此制約、相互依存和繁育演進的。但兩者也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公平理性的競爭、共同發展的合作。「與自然生態不同,創新生態是人類自覺建設起來的、可以不斷優化的機制體制。」鄒平生說,政府作為社會的組織管理者,對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和優化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可以為創新發展提供政策引領,為社會構建開放、多元、共生的創新機制。(璇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