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發生和興起,數據等高端創新要素引領的新經濟模式正在全球構造新的經濟格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重塑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企業、政府、研究機構還是個人,任何單一的經濟主體無法具備發展和創新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其產出價值的來源更多地衍生於各種經濟主體之間在人才、資本、技術、理念、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國家、區域、產業以及企業創新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第一動力的地位和作用。要建立創新型國家,最根本的是要形成綜合性的創新能力,而衡量綜合性創新能力的主要標準則是是否具備有效的創新生態系統。
張貴教授等學者所著的《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版)一書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版的,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
該書在理論上,提出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內涵,提取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特徵,發掘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功能,在此基礎之上,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機制以及治理機制等;在實踐上,研究了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結構和特徵,並進一步對創新生態系統與創新型國家的關係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之上,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性進行了評價;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面,研究了典型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和發展。
總體而言,該書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第一,結構全面且合理。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踐分析進行結合。從全面性上,理論部分不僅涵蓋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徵和功能等方面,而且也詳盡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以及治理等機制,既有基本概念,又有理論支持。實踐部分開創性地從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不同層次和視角對創新生態系統進行剖析,準確把握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結構和特徵,揭示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之間的內在關係,並在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真實展現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過程。
第二,內容新穎且深刻。該書從動態角度指出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創新源向創新網絡不斷演化的自組織過程,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只從靜態或者網絡的角度進行分析的弊端;創新性地提出創業精神以及不斷反哺等特徵;整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協同化+體系化+立體化+融合化+共享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功能範式。創新生態系統的機制方面,構造了「形成+演化+運行+治理」的機制研究體系。形成機制上,結合生態系統的演進過程,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演進過程,這不僅從理論上印證了該書所提出的創新生態系統內涵,也為具體形成機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礎;演化機制上,結合創新視角下企業競爭優勢轉型的理論分析,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機理和路徑,這不僅強調了企業主體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基礎作用,也從微觀視角具體展現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特徵;運行機制上,建立了創新生態系統的「開放+共享、競合+共生、催化+湧現、學習+反哺、擴散+捕獲」運行機制框架,並且動態地展現了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構建了「激勵約束+夥伴選擇+利益分配+談判決策+協調保障」的治理機制框架,對系統主體之間的各種關係進行了深刻分析。創新生態系統的類型方面,分別從「微觀」、「中觀」以及「宏觀」的角度,將創新生態系統分為「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幾個層次,分析和比較不同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邊界和功能。
第三,結論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特徵、功能等基本理論、各種機制以及評價的相關結論在運用於各種類型和層次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和發展研究,具有普遍性;創新生態系統類型分析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的相關結論主要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創新生態系統,具有特殊性。兩種方式和領域的研究相互聯結、相輔相成。
該書也有待完善的地方:一是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核」是一個學界爭議很大的問題,作者提出了具有競爭優勢轉型能力的企業,是不是還有其他更為準確的判斷,如,信息、技術、知識、關係、能力;二是圍繞產品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沒有涉及,這在當前創新創業活動中也很重要,應引起重視;三是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前沿性導致這個理論的基本概念、研究範式、核心理論等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規範。一個重大理論或者一個新生學科,她的誕生是需要許許多多有志於此的學者矢志不渝的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