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調查

2021-01-07 i自然全媒體

本報訊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廣州南沙新區和中山翠亨新區完成2個站位的乾濕沉降儀安裝工作,這是其首次利用大氣乾濕採樣器開展海岸帶大氣乾濕沉降長周期監測。

9月初,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組織專家對珠江口伶仃洋地區綜合地質調查二級項目進行質量檢查時,專門查看了中山翠亨新區大氣乾濕沉降監測點,現場聽取了生態環境調查與環境修復研究相關人員的匯報和原理講解,對大氣環境汙染調查工作進行了現場指導。

目前,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對環境影響較大。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人口最密集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環境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生態環境調查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外學者在本世紀初已採用主動式大氣乾濕採樣器(APS)精確分離並收集降水和顆粒物總量來監測研究大氣環境,我國學者近年來逐步引入這一方法和裝置,用於研究大氣顆粒物沉降在生態環境變化過程中的影響。

研究人員介紹,大氣乾濕取樣器(APS)適合各種野外苛刻的環境,採用常壓降水採樣,兩側有互相對稱的幹沉降收集筒和溼沉降收集筒。取樣器通過降雨傳感器監測降雨,控制馬達選擇收集器。一個收集器在降雨時打開,收集雨水中的沉降物;另一個在無雨時打開,收集大氣中的幹顆粒沉積。

據了解,通過採集大氣乾濕沉降樣品,實驗室可獲得pH、電導率等參數,並測試樣品中的重金屬類、營養鹽和揮發性有機物等環境指標,分析沿海重要工業經濟區汙染物種類、含量、狀態、來源等。結合其他調查資料,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綜合研究大氣、水體、沉積物及生物等環境之間的關係,探討物質輸運及交換過程,進而開展生態環境修復研究。

有關負責人表示,開展生態環境綜合調查與監測工作,可為生態環境修復提供科學依據,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及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來源:中國海洋報

作者:時 翠

編輯:吳瓊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近期,在系統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籤署加強海南省地質調查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
    近期,在系統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籤署加強海南省地質調查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 珠江科學大講堂 | 院士跟您談談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佔全國GDP總量的比例超過京津冀,達到12%;經濟增速是世界三大灣區的2-3倍。大灣區的資源非常有特色,資源很豐富,最明顯的是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張偲院士認為目前,國內外的模擬裝置針對可燃冰分解和形成模擬,參數少、模型理想、功能單一、不能實現可燃冰分解滲漏對環境的影響及生態系統模擬。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海洋地質六號」調查工作與技術服務比翼齊飛
    ◎唐得昊 陳宗恆/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海洋地質六號」科考船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不僅圓滿完成了西太平洋調查區生物與環境調查任務,還搭載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在南海科考航次中完成了潛標打撈回收技術服務。
  • 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本報北京1月7日電(記者常欽)近期,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項目總投資約40億元廣州海洋實驗室位於南沙灣慧谷地區,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核心共建單位,聯合中科院內外20多家單位共同建設,項目總投資約40億元。該實驗室於2019年1月8日揭牌成立,計劃於今年完成2#科研綜合樓、3#實驗平臺科研樓等基礎部分建設。
  • 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和海洋地質項目介紹
    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和海洋地質項目中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研究從海岸線和河口到大陸架和深海的沿海及海洋資源,提供專業知識、工具、產品和數據來處理和了解國家面對的一系列資源挑戰。海岸帶和海洋地質的專業知識為美國地質調查局更大的使命做出了突出貢獻,該使命包括為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健康、威脅性的自然災害、人們所依賴的自然資源、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提供客觀公正的信息,利用核心科學系統向人們提供及時、相關和有用的信息。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和海洋地質項目的研究課題分為國家級、區域性和科學應用3個層面。下面以國家層面的研究課題為主來加以介紹。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所屬13個專業...
    主要職責:承擔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監測、長期觀測和研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生態地質調查和生態保護修復;水文地質與水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標準規範研究和推廣應用等任務。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礦產資源調查中心,由原武警黃金五支隊調整組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正處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 粵港澳大灣區地圖範圍面積城市名單 四大中心城市規劃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沉積物粒度、礦物、化學成分分析中標公告
    中信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委託,就「深海沉積物粒度、礦物、化學成分分析」項目(項目編號:0733-186213716401)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0733-186213716401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召開 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成熱點
    10月17日-10月19日,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雲南昆明召開,大會期間,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與中地數碼集團聯合承辦的分會場「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論壇也於10月18日拉開帷幕,國內外地質領域專家學者近400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圍繞城市地質調查、城市地下空間探測、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建設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開展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據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圍繞大灣區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加強珠三角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濱海溼地跨境聯合保護區、生態廊道、海洋保護區、海岸生態帶等生態氣候站建設。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氣象保障服務示範建設。綜合利用衛星遙感、地面觀測和數值模式資料,研發大灣區生態氣象監測評估和預測預警技術。開展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氣象先導聯動服務。
  •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2020年8月14日,「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海洋環境法專業委員會、廣東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在中山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海洋法團隊協辦。
  • 廣州建設海洋強市 南沙成發展藍色經濟主戰場 專家建言打造藍色...
    廣州市「十四五」規劃建議也鮮明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市的目標。這是廣州首次正式提出建設「海洋強市」。   「南沙集中了廣州76%的海域,有170千米的岸線資源,整個海域面積有280平方公裡,是廣州海洋經濟最集中的地區。」南沙區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吳瑞堅直言,廣州要建設海洋強市,南沙責無旁貸。   他認為,南沙具備政策優勢,開放的優勢,平臺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