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2021-01-10 澎湃新聞

———————— 2020 ————————

海洋科技

MEETING

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據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廣州海洋實驗室也取得了不少建設進展,目前匯聚了包括16個院士團隊在內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正在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01

19位院士齊聚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為更好的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可持續利用海洋,海洋領域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深入認識海洋資源的自然賦存、形成條件和受控機制,釐清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因子和演變規律,建立「海—陸—天—空」四基綜合觀測網絡,發展新一代海洋觀測與監測技術,為國家海洋管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撐,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王東表示,目前廣州集聚了華南地區大部分的涉海科研機構,其中包括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華南乃至全國首屈一指,希望與會的院士專家為廣州提供更多的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新思路、新想法,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的一個新高地。

吳創之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成立以來,對標國家實驗室的要求,在科研團隊建設、創新資源集聚、體制機制改革、平臺建設及服務地方科技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未來,中科院將與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實驗室的建設發展,爭取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基礎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據了解,本屆論壇聚焦「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這一主題,共邀請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19位兩院院士參會,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活動現場還有水聲通信機、遙感衛星、海洋漂流浮標等科技產品及模型亮相展示。

02

6大領域方向專題研討

本屆論壇以「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為主題,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緊緊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探測/觀測)技術與海工裝備、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等6大領域方向專題研討。

在現場看到,特邀報告由秦大河院士、潘德爐院士主持。陳十一院士、李家彪院士、陳大可院士、吳立新院士、劉健首席科學家分別以《海洋環境湍流數值研究進展、工程應用及展望》《構建大氣海洋環境大數據的若干問題》《大灣區及南海監測預報系統構想》《透明海洋與深藍大腦》《全球環境和海洋科學中的一些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海洋能源與資源」專項學術年會由康玉柱院士和陳勇院士共同召集,近20位專家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理論和核心技術問題,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制與開採技術、南海北部陸緣水合物分解與滑坡關係探測、海上風能及波浪能的開發與利用、富稀土沉積物成礦機制等研究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旨在加快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解決海島穩定的生態體系建設、有限生物資源的高效利用、有機固廢的有效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核心問題。

「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學術年會上,美、法雙籍Paul Tapponnier院士作特別報告;來自比利時Marie-Luce Chevalier研究員現場分享了南海地質研究成果。

「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分會場會議由蔣興偉院士、杜巖研究員主持。會議聚焦海洋生態環境相關議題,以海洋遙感為切入點,安文韜副研究員率先介紹了《我國海洋衛星發展現狀和未來計劃》,展示了當前我國在軌海洋衛星的主要情況及主力產品。隨後曹文熙、胡泓達、周生啟、邵偉增等學者分別對介紹了海洋遙感在浮遊生物、海洋風能資源、海洋探測監測等生態環境方面的前沿研究與最新應用。會議後半場,王海峰和楊林等學者做了《太平洋中更新轉型事件的沉積環境記錄》和《水合物降壓開採儲層溫壓傳遞規律——以第一輪垂直井為例》等報告,針對水合物開採等前沿環境議題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和成果。

「海洋生物與生態」分會場會議由張偲院士、丁德文院士、魏輔文院士共同主持會議。會議採用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以口頭報告與展板宣講的方式研討、交流。魏輔文院士以《生態文明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題作了主題報告;李潔研究員、索安寧研究員、祝振昌副教授、劉珊副研究員、譚燁輝研究員、張慶波副研究員、張揚研究員、劉佔鋒研究員、孫進教授分別以《關於冷泉區甲烷厭氧氧化微生物研究的思考》、《廣東省海洋牧場選址生態適宜性評價研究》、《濱海溼地在海岸防護中的隱藏功能》、《粵港澳大灣區水產品中類固醇激素的生物富集特徵》、《大亞灣浮遊植物長期(1991-2017)演替趨勢及對河流輸入的響應》、《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Xiamycins的發現及其生物合成研究》、《海洋貝類基因組適應性演化》、《地上-地下生物學聯繫與熱帶珊瑚島礁生態恢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海冷泉區關鍵物種共生關係維繫機制》為題作學術報告。

「海洋(探測/觀測)技術與海工裝備」分會場會議由孫金聲院士、李碩研究員,以及楊華勇教授主持。滕錦光院士介紹了《複合材料應用與海洋工程創新》,分享了目前水下複合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創新;李碩研究員介紹了《深遠海譜系化水下機器人研發與應用》,分享水下機器人的未來發展走向;李芳成教授、李彩研究員、黃逸凡研究員、肖文生教授等專家分別就海工裝備風險管控與國產化、海水原位快速測量及傳感技術、水下裝備研製等方向介紹了研究內容與最新成果。

「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分會場會議由秦大河院士和潘德爐院士主持。李家彪院士介紹了《海洋地震聲學觀測計劃(深音工程)的前景與挑戰》;屈建軍研究員、白雁研究員、徐帆江研究員、牟林教授、李敏副研究員、劉文華教授分別做了《廣東省沙質海岸風沙危害與防治研究》、《海洋生態遙感巡查關鍵技術及典型應用》、《海面風場智能動態監測系統研究進展》、《基於大數據的海洋環境信息保障》、《環境DNA在珠江口魚類多樣性監測中的應用》、《我國中華白海豚保護的現狀與未來》的學術報告。從智慧海岸海島風沙監測、智慧生態巡查、智慧風場動態監測、智慧在線監測等關鍵技術和平臺構建的突破到粵港澳近海漁業資源的保護和修復的認知及重大的保護和修複決策各抒己見、獻言獻策。

「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學術年會上,美、法雙籍Paul Tapponnier院士作特別報告;來自比利時Marie-Luce Chevalier研究員現場分享了南海地質研究成果。

據了解,本屆論壇旨在加強國際海洋科技、工程與產業技術交流,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建現代海洋產業結構體系、發展海洋經濟出謀獻策,聚智引力,拓展灣區藍色經濟空間,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實施。

END

來源丨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廣州院士活動中心

原標題:《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參會院士專家、領導嘉賓合影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現場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參會嘉賓了解海洋科技成果   主辦方供圖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中國發展網訊大批院士專家正在南沙集結,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12月16日至17日,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 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
    原標題:中美法專家齊聚廈大探討海洋核輻射【摘要】 專家稱,人類生活在核輻射無處不在的星球,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比如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和吃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來自法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學家Sabine Charmasson研究員,通過檢測海洋生物體內的汙染物質富集,對海洋環境汙染進行評估,告知公眾海洋環境汙染現狀。
  • 首屆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本周舉行
    享有「中國海洋第一展」美譽的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將於10月15日—18日在深圳舉辦。作為今年海博會的重要活動之一,「2020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將於10月16日在深圳會展中心6樓桂花廳和水仙廳舉行。來自國內海工領域的10多位院士及專家、學者、企業代表200餘人將齊聚一堂,共話發展藍圖。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落戶南沙
    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計劃於2020年建成  昨日上午,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主體園區暨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開工儀式在廣州南沙區科技資訊園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廣東省副省長陳雲賢,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丁紅都,南沙區區長袁桂揚等領導及有關單位負責人出席了籤約儀式。  據悉,南海海洋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有著52年研究南海的悠久歷史,擁有大批高層次、高素質的專家,在海洋科學技術發展和宏觀決策服務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近30位院士齊聚川大!共話「航天航空航海國際工程科技戰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主任、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校長李言榮院士、副校長李蓉軍教授,以及來自航天、航空、航海領域的27位院士和百餘位知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科研院校、企事業單位代表等500餘人參加論壇。
  • 院士專家齊聚中國科學家論壇 論道科技創新
    9月19日,全國科普活動日之際,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各地各行業的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等參會,就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生態等話題交流探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劉燕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等在開幕上致辭。
  • 「人文廣東」中國工程院九院士齊聚汕頭,探討隧道技術
    錢七虎、周福霖等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齊聚汕頭,研討穿江越海超大斷面盾構隧道建造技術創新與突破等重大問題。此次論壇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中信城市開發運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周福霖、聶建國、杜彥良、鈕新強、鄭健龍、任輝啟、謝先啟、李術才以及上百名行業權威和專家出席
  • 6位院士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2020年12月18日,來自國家氣象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10多位嘉賓匯聚青島,以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主辦、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儀器儀表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環境交叉監測技術研討會」為契機,分享新成果,碰撞新思路。
  • 多位院士齊聚煙臺共話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製造
    中國·煙臺首屆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製造院士論壇18日舉行。 鍾欣 攝中新網煙臺8月18日電 (張玉雷)中國·煙臺首屆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製造院士論壇18日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莊德、徐芑南、侯立安、王浩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姚熹、宋振騏等人齊聚山東煙臺,暢談微納傳感技術與智能製造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 南沙島礁擴建工程不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人民網6月19日電 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發布題為《南沙島礁擴建工程不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評論文章。文章稱,由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地質水文等專業的院士和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中方將於近期完成陸域吹填工程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顯示,南沙島礁擴建工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按照「生態島礁」的環保理念,在規劃、設計、施工中同步採取多項保護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章說,中國在南沙群島部分駐守島礁上的建設將於近期完成陸域吹填工程。
  • 三位院士齊聚,一場科技領域的頭腦風暴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錢逸泰說上述這番話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材料化學家錢逸泰。他不僅受邀參加過新材料論壇,還與淄博鑫旭電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有著密切合作,為淄博市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智力和技術支持。把握科技創新的前沿脈絡,方能搶佔未來發展的先機。
  • 這位院士與160位博士齊聚寧波,他們為何而來?
    英才齊聚梅山、科技服務寧波。11月21日,來自中國工程院的李椿萱院士和國內外160位博士齊聚寧波,參加第二屆北航寧波梅山國際青年學者學術論壇。這場高規格的論壇的舉辦,將為北航建設「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學」、寧波科技創新及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11位院士齊聚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北鬥飛入尋常百姓家
    11位院士齊聚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北鬥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中新網武漢9月23日電徐冠華、戚發韌、李建成等11位院士出席年會,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就衛星導航定位和北鬥應用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大會表彰了2020年度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衛星導航定位創新應用獎獲獎單位和個人,以及衛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獲獎者。今年的衛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授予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大地測量學家魏子卿。
  • 推動海洋交通強國建設,這個論壇在珠海香山海洋科技港成功舉行
    推動海洋交通強國建設,這個論壇在珠海香山海洋科技港成功舉行 2020-11-29 0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已聚集16個院士團隊!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聯合粵港澳科研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南方海洋科學和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室選擇落戶南沙,不僅因為這裡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地理幾何中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更看中了南沙的濱海環境和生態發展理念,這與實驗室在島嶼島礁可持續開發研究、大科學裝置建設等方面的需求相契合。
  • 院士專家齊聚研討作物學科領域前沿問題
    本網訊 9月22日,恰逢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趙振東、陳溫福、萬建民、張洪程、胡培松、官春雲、印遇龍、鄒學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謝道昕;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等12位院士,20餘名國內作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湖南農業大學,研討作物學科前沿問題,共同探討加強作物學學科在科技創新引領中的作用,為切實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獻計獻策
  • 40位院士齊聚創新港 共話創新 攜手未來
    西安新聞網訊(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任娜 實習生 孫雨花)9月5日上午,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院士會見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圖領獎獲得者姚期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等40名院士齊聚創新港,共話創新,攜手未來。
  • 6位院士齊聚 中國超算硬實力 2020CCF年會鄭重召開
    為期三天的本次大會是國內超算領域的學會專家齊聚一起的盛會。中國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陳左寧、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炯天,六位院士聯袂出席,與眾多國內專家、學術泰鬥,以及國際一線品牌廠商一起,就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相關問題開展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