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島礁擴建工程不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020-11-23 人民網

人民網6月19日電 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發布題為《南沙島礁擴建工程不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評論文章。文章稱,由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地質水文等專業的院士和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中方將於近期完成陸域吹填工程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顯示,南沙島礁擴建工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按照「生態島礁」的環保理念,在規劃、設計、施工中同步採取多項保護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章說,中國在南沙群島部分駐守島礁上的建設將於近期完成陸域吹填工程。針對該工程建設可能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由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地質水文等專業的院士和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進行了科學論證。

南沙島礁擴建工程堅持「綠色工程、生態島礁」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同步進行,在保證波及範圍最小、持續時間最短、影響程度最輕、生態恢復最快的前提下,經過深入研究、嚴謹論證,採取了全程動態保護措施,努力把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使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兩者兼顧,實現南沙島礁可持續發展目標。

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採用「自然仿真」的總體技術思路,模仿海洋中暴風浪吹移、搬運珊瑚砂礫等生物碎屑,在淺水礁坪的綜合動力平衡點上持續堆積,形成穩定的潮上堆積體,並逐漸進化為海上綠洲的自然過程,利用大型絞吸式挖泥船絞吸、泵送瀉湖中鬆散的珊瑚砂礫,在內礁坪上吹填堆積,形成潮上陸域基礎平臺,建造部分設施,並通過大氣、雨水、陽光的淋溶澱積等自然力作用,輔之以人工加速措施,吹填區域將產生淡化--固化--風化--綠化的生態效應,逐漸形成珊瑚礁綠色生態環境。

關於工程建設採用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文章指出:

(一)在珊瑚基本死亡的內礁坪上規劃工程建設項目,在不適宜珊瑚生長的平坦瀉湖盆中,絞吸鬆散的珊瑚沙礫吹填陸域。

(二)應用了新型的「絞吸開挖與吹填造陸工法」,形成了「挖-運-填」施工一體化,對珊瑚礁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最輕。

(三)在吹填造陸工程同時,及時在陸域周邊利用斜坡模袋混凝土建造永久護岸與擋浪牆,邊圍、邊填、邊護,控制懸浮物漂浮擴散。

(四)工程採取控制規模、提高效率、連續作業等方式,使得每個島礁的陸域擴建工期僅為幾個月時間。

文章指出,南沙島礁擴建工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按照「生態島礁」的環保理念,在規劃、設計、施工中同步採取多項保護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對珊瑚礁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局部的、暫時的、可控的,也是可恢復的。

相關焦點

  • 專家: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網站發表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國家海洋局網站10日發表國家海洋局研究員豐愛平、國家海洋局高級工程師王勇智撰寫的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全文如下: 我周邊海域珊瑚礁佔全球珊瑚礁總面積的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科學家將珊瑚礁稱為藍色海洋的「熱帶雨林」。在珊瑚礁裡,為數眾多的生物在這一環境中共同組成獨特的生態系統,珊瑚礁為海參、龍蝦、石頭魚、貝類等礁棲生物提供了棲息、繁衍或庇護的場所,南海島礁更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種基因庫和海洋天然藥物資源庫。在全國海島保護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土地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嚴金明看來,除了上述生態、經濟因素,南海島礁的存在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 我國南沙群島哪個島礁開放潛力最大?為什麼
    我國目前已經公布的區一級最南的政府駐地在南海的永暑島,它是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區政府所在地,南沙區政府負責管轄我國的南沙群島。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南沙群島目前被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三國非法侵佔很多,我國大陸地區現在實際控制只有7個島礁,我國臺灣地區也控制2個島嶼。
  • 扼住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根源
    我國海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5個問題,包括海洋資源退化、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海洋權益形勢嚴峻、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不足、海洋產業布局缺乏系統性。它們是中長期內製約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海洋資源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未來,中科院將與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實驗室的建設發展,爭取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基礎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陳十一院士、李家彪院士、陳大可院士、吳立新院士、劉健首席科學家分別以《海洋環境湍流數值研究進展、工程應用及展望》《構建大氣海洋環境大數據的若干問題》《大灣區及南海監測預報系統構想》《透明海洋與深藍大腦》《全球環境和海洋科學中的一些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當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依託一個省實驗室(即廣州海洋實驗室)、兩個大科學裝置(即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三個重大科創平臺(即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科創中心、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勇擔海洋強國建設使命,重點聚焦海洋科技原始創新,全力打造國家海洋實驗室
  • 新聞意外曝光南沙真實態勢,我國已控制42個島礁,網友:意外驚喜
    據國內媒體本月26號發布的報導稱,中科院下屬的海洋研究所龍麗娟團隊,在近日獲得了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而龍麗娟團隊獲獎的項目,就是南部海域島礁多維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示範。據報導稱,龍麗娟團隊針對南沙群島的42個島礁進行了連續定點的科學考察,在這42個島礁中還包括了35個無人島礁。
  •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聯合粵港澳科研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南方海洋科學和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室選擇落戶南沙,不僅因為這裡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地理幾何中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更看中了南沙的濱海環境和生態發展理念,這與實驗室在島嶼島礁可持續開發研究、大科學裝置建設等方面的需求相契合。
  • 三沙未來五年:建設智慧海洋城市 深度拓展海洋旅遊業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11月22日,三沙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永興島開幕,西沙、中沙、南沙三個代表團參會三沙市副市長馮文海在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介紹,未來五年三沙市將建設智慧海洋城市,深度拓展海洋旅遊業。圖為馮文海。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攝   中新社三沙永興島11月22日電 (記者 關向東 王子謙)三沙市副市長馮文海22日在三沙市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介紹,未來五年三沙市將建設智慧海洋城市,深度拓展海洋旅遊業。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幾年前還在的鹹舍嶼,現在已經看不見了。」我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共有200多個島、礁、嶼、灘,這些島嶼除了其本身的價值之外,還代表著我國的領海基點及其所外延的200海裡專屬經濟區。
  • 南海局勢及南沙群島爭議: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
    菲律賓2003年4月在中業島舉行「卡拉延設市25周年」紀念活動;2006年6月啟動中業島機場跑道和其他設施修繕工程;2008年3月在所佔島礁設立衛星通信系統等設施。  針對南沙整體形勢的變化,並且為了徹底改善中國南沙島礁民生、基本軍事防禦和維護主權權益的需要,中方於2013年底在自己控守的島礁上開始了擴建工程,這些島礁都遠離國際航道,完全不存在影響航行自由的問題。但美國和菲律賓等國反應強烈,並且大肆炒作和指責中國。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柏礁,我國最重要的南沙島礁,未來可吹填成比美濟島還大數倍島嶼
    2021-01-05 04:28:47 來源: 前沿育兒 舉報   柏礁,我國最重要的南沙島礁
  • 海洋生態破壞嚴重 人類應該怎樣保護生態環境阿迪達斯海洋環保
    海洋調空著天氣和氣候,保持著氣溫的穩定,滋潤著大氣並為河流,湖泊補充著水分。由於海洋的存在,人類才能呼吸,因為海洋能吸收二氧化碳,並製造氧氣。雨林和其他陸地生態系統同樣重要,但沒有了海洋,陸地上就不會有生命。地球上被稱為生物圈的空間約97%有海洋構成。
  • 南沙群島永暑礁等島礁不能擁有專屬經濟區?外交部反駁
    菲律賓單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即將公布結果,菲方試圖「切割」南沙島礁,稱永暑礁等不能產生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今天(8日)表示,根據中國國內法和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中國南沙群島作為整體,擁有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海洋權益。
  • 我國南沙七島,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華陽島,植物茂盛有三大作用
    華陽島礁面積7.6平方公裡,2014年1月,為改善駐島人員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中國在島礁西側挖出一條航道,實施陸域吹填,將華陽島陸地面積擴大到0.28平方公裡(約40個足球場大小),成為南沙第七大島嶼,島上有碼頭、燈塔、營房、菜地、農場、電站、雷達站、海水淡化廠、直升機場、無線電發射塔等,數百名駐守在島上的漁民的硬體和軟體設施完全可以滿足中國軍民生活的需要。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建所初期,南海海洋所就把南海和鄰近大洋的海洋科學調查研究與開發利用同建設祖國與鞏固國防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制定實施了「立足南海,面向大洋,由淺及深,分段進行」的辦所方針。近10年又根據發展的需要,跨越深藍,拓展了印度洋研究領域,推進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建設。
  • 保護海洋環境,公益訴訟如何常態化?來看這些案例
    為依法保障海洋強省建設,我省檢察機關深入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專項活動,針對非法排放陸源汙染物、非法進行海岸、海洋工程建設、非法傾倒廢棄物造成海洋環境汙染或生態破壞的違法行為,依法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海洋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檢察公益訴訟守護海洋生態環境
    「我們受三門縣人民檢察院的指派,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席法庭,履行職責……」9月16日下午,由三門縣檢察院提起的全市首例海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在三門縣健跳鎮文化中心公開開庭,三門縣檢察院檢察長潘敏佳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庭。
  • 我國南沙群島美濟礁從無人礁到南海第一大島的華麗蛻變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70年代,隨著南海石油的發現,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瘋狂佔領我國南沙群島島嶼,並開始爭奪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我國大陸直到1988年才進駐南沙島礁,此時南沙群島所有島嶼均被佔領,我國進入南沙島礁也遭到瘋狂竊取我國南沙群島的國家瘋狂幹擾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