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檢察公益訴訟守護海洋生態環境

2021-01-18 身邊24小時

「我們受三門縣人民檢察院的指派,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席法庭,履行職責……」

9月16日下午,由三門縣檢察院提起的全市首例海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在三門縣健跳鎮文化中心公開開庭,三門縣檢察院檢察長潘敏佳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庭。當天庭審現場有近百人自發前來旁聽的當地漁民和相關職能部門人員。

經查,2019年7月12日,薛廣軍、林傑等人明知是禁漁期,仍使用禁用網具地籠網非法捕撈烏肚嘴魚、赤須蝦、墨魚等水產品共計760.8斤,被三門縣公安局民警當場抓獲。經縣價格認證中心認定,涉案水產品的價格為6804元。另薛廣軍、林傑等人供述在五六月份期間非法捕撈章跳魚和鰳魚等水產品,獲利約6萬餘元。2020年8月7日,三門縣檢察院向寧波海事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薛廣軍等十人在各自參與非法捕撈造成生態損害的範圍內對生態修復補償金200412元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法庭認為,上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薛廣軍等被告應承擔生態賠償責任,當庭作出判決,支持公益訴訟起訴人的全部訴訟請求。賠償的20萬餘元將用於海洋資源增殖放流等海洋生態修復行動。

根據辦案檢察官介紹,檢察機關作為公益訴訟的代表人,維護的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被告薛廣軍等人的非法捕撈行為嚴重破壞了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影響海洋生物休養繁殖,故應當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共同承擔生態修復補償金、賠償道歉等民事責任。

「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既是保證生態得到有效恢復的需要,同時也是對包括薛某某等在內的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個人和單位的警醒,破壞生態易,修復生態難,海洋環境的保護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希望通過本案的辦理達到辦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社會面的效果。」台州市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武東表示。

這一場來自家門口的庭審,還讓在場旁聽的漁民們感慨萬千,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此為鑑,遵紀守法,不能貪圖一時蠅頭小利。

【來源:台州市人民檢察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
    海洋傾廢、非法捕撈、盜採海砂、海島違建……近年來,人類經濟活動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成為世界性難題。作為擁有約21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1900多公里海岸線、定位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海洋大省,海南也長期被這些難題困擾。如何解決海洋生態環境難題?2017年7月,海南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 ...生態保護新聞發布會,發布《「守護海洋」藍皮書》及一批典型案例
    《藍皮書》全面總結了2015-2020年全省檢察機關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情況、辦案特點、主要做法及成效,深入剖析了當前開展海洋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藍皮書》還收編了我省檢察機關部分海洋生態保護經驗發言材料,以及《守護福建海岸線生態檢察協作機制》《關於在涉海洋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意見》兩份規範性文件。
  • 海洋環境汙染生態公益訴訟分段審理探析
    【關鍵詞】: 公益訴訟 審理模式 分段審理  海洋環境是生物資源產生和依存之本,海洋環境的破壞,直接危及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及其產品的根本,直接損害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海洋汙染事故頻發,已成為威脅我國海洋生態安全的重要原因。海洋生態損害的日趨嚴重,使得如何救濟這類損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 保護海洋環境,公益訴訟如何常態化?來看這些案例
    為依法保障海洋強省建設,我省檢察機關深入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專項活動,針對非法排放陸源汙染物、非法進行海岸、海洋工程建設、非法傾倒廢棄物造成海洋環境汙染或生態破壞的違法行為,依法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檢察機關提起海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招遠一違建小碼頭拆除
    其中,招遠某漁業公司違規建設小碼頭案件是山東省首例海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為此類案件的辦理,提供了一套成型的辦案流程。&nbsp&nbsp&nbsp&nbsp2018年3月,招遠市人民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某漁業公司在辛莊鎮海埠村以北海域違規建設小碼頭,屬於三無項目,影響海洋生態環境。
  • 青島首例提起訴訟的海洋公益案件宣判!盜採海砂 賠償生態損失費等...
    7月29日,由青島市市北區檢察院提起公訴的王某等盜採海砂案一審開庭,同時派出公益訴訟起訴人,對王某等人提起了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依法判令王某等人恢復被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水產資源,或承擔海洋生態環境和海域水產資源的修復費用。公益訴訟目的是恢復環境據了解,海砂是僅次於石油天然氣的第二大海洋礦產資源。
  • 福建檢方批准逮捕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犯罪案件122件288人
    中新網福州6月16日電 (鄭江洛)2015年以來(下同),福建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犯罪案件122件288人,提起公訴197件409人,法院現已判決171件306人。結合執法辦案,督促收繳海洋生態修復金337.5萬元。
  • 公益訴訟劍指海洋汙染
    海口檢察機關發揮檢察監督職能,讓海上非法傾廢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公益訴訟劍指海洋汙染■ 本報記者 金昌波 通訊員 吳智遠近日,海南省首例海洋環保民事公益訴訟案一審判決,判令被告海南中匯疏浚工程有限公司、陳鍶、海口瀏源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連帶賠償環境汙染損害
  • 【世界海洋日】檢察機關與那片海的故事!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管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守護海洋,檢察機關也在行動。他們是怎麼做的?和正義君一起沿著我國的海岸線看一看吧!遼寧·營口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天遼地寧」——遼寧。遼寧南瀕浩瀚的黃、渤二海,遼西渤海沿岸為狹長的海濱平原,被稱為「遼西走廊」。
  • 權威發布丨海南檢察機關發布非法開採海砂公益訴訟4件典型案例
    2019年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部署「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活動,海南省檢察機關以此為抓手,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辦理了一批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的典型案件,推動解決了海洋傾廢、養殖排汙、非法捕撈等突出問題。
  • 談談海洋汙染損害賠償的訴訟主體
    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我國的大部分自然資源包括海洋資源是屬於國家所有的,而多年來這些國家所有的資源不時遭到汙染和破壞,而國家卻不能得到應有的補償。這主要是我國在保障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問題上,尚沒有相應完善的法律規範作為依據。
  • 汙染髮現難、鑑定難、清理難,海洋環境該如何守護?
    海洋是我國發展的「藍色引擎」。但相對於陸地環境治理,海洋環境保護仍然滯後,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海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是呵護碧海的一把利劍。一年多來,我國沿海檢察機關「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立案1773件,督促清理違規養殖場426處、封堵和治理入海排汙口260個、治理海域面積815平方公裡、修復海岸線25.3公裡,推動多地海洋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 南陽新野縣檢察長出庭支持公益訴訟 勇當生態環境保護者
    新野縣檢察院審查認為,鄭某某、薛某某在禁漁期內使用電捕工具非法捕撈水產品的行為已構成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其違法行為破壞了白河水生資源和生態環境,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應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並指出,本案被告人雖然非法捕撈的魚類數量不多,但是使用了電捕魚工具,能夠導致一定範圍內魚類直接死亡、危害魚類繁殖能力,進而影響白河水生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嚴重影響白河生態環境,危害後果巨大。
  • 拓展野生動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範圍
    第二,從檢察機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布和辦理的野生動物保護公益訴訟案件來看,野生動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範圍也是非常狹窄的(見中國裁判文書網2012年-2020年涉及野生動物保護一審判決統計表)。疫情防控期間,截至2020年2月17日,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184件271人。
  • 山東檢察機關督促清理海洋汙染物1.2萬噸
    李欣 攝山東全省檢察機關2019年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3000餘件,通過開展專項行動,督促有關單位清理海洋近岸固體廢物、垃圾和海洋油汙1.2萬噸,清理黃河沿岸生活垃圾、建築垃圾3.4萬噸。1月14日,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召開該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通報2019年公益訴訟情況。 李欣 攝山東省人民檢察院14日召開該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通報2019年公益訴訟情況。
  • 首例海洋生態修復令讓破壞者變修復者
    法院在送達刑事判決書的同時,發出《海洋生態修復令》,要求三名被告人投放若干數量的魚苗至瑞安市淺海區域,用於海洋環境修復。這是國內正式執行的首個《海洋生態修復令》。(新京報10月28日) 首份「海洋生態修復令」,具有判例示範意義。像此次判例中的當事人這樣,無視地方禁漁、休漁等規定,破壞海洋等水域生態的,並不是個例。
  • 「守護海洋」,遼寧省檢察院公布四大典型案例
    從2019年3月開始的「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全省聯動、陸海統籌、河海共治,實現了海洋環境保護的雙贏多贏共贏。4月22日,遼寧省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四個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一:大連市普蘭店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鞍子河生活垃圾汙染治理公益訴訟案基本案情:鞍子河是大連市普蘭店區的重點沿海河流, 2019年4月,普蘭店區檢察院在依法履行公益訴訟工作職責時,發現鞍子河河道內存在隨意堆放垃圾情況,不僅汙染水體,嚴重破壞河道的生態環境,威脅河道的行洪安全,還嚴重影響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
  • 馬勇|我國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保護問題探析
    201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授權檢察機關可以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標誌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正式確立。2020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國環境資源審判(2019)》[4],統計指出2019年,全國法院共受理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179件,同比上升175.4%。
  • 諾敏河:用「檢察藍」守護「生態綠」
    在這迷人的風光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守護林區生態環境資源為己任,立足檢察職能,發揮專業優勢,突出監督特色,堅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這就是黑龍江諾敏河人民檢察院。
  •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環境資源保護」典型...
    12.湖南省洞庭湖下塞湖非法矮圍整治公益訴訟系列案 對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嚴重違法行為,檢察機關通過「一案三查」和「全面審查」辦案模式,依法提起刑事公訴,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追究違法者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