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根源

2020-11-23 人民網

我國海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5個問題,包括海洋資源退化、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海洋權益形勢嚴峻、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不足、海洋產業布局缺乏系統性。它們是中長期內製約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海洋資源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長期以來由於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部分海洋由於過度開發造成了資源衰退,使得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遭到破壞。我國海洋資源衰退主要表現在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方面。其中,海洋漁業資源退化問題最突出,主要原因在於海洋漁業資源過度捕撈、海洋環境汙染、海洋災害、海洋漁業管理體制不完善、海洋工程對生態環境破壞等。沿海地區的不合理開發活動,會造成海岸和海域空間資源的浪費、破壞甚至喪失,譬如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面積大大縮減。據統計,2012年我國濱海溼地面積為594萬公頃,比2000年減少近100萬公頃。與濱海溼地面積減少同樣嚴峻的是海洋空間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造成的浪費。我國海水和海洋資源開發程度和水平仍很低。

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和障礙。2014年,我國全海域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裡。海洋水體的汙染破壞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得海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下降,直接影響海洋漁業的發展。海洋水體汙染損害岸線資源,而且對濱海旅遊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頻繁發生的海洋災害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已成為制約我國海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海洋災害往往造成沿海地區公路、通信、水利基礎設施、海洋工程以及海上航行的重大損失,同時對海洋漁業發展具有嚴重威脅。海洋災害中風暴潮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

海洋權益形勢的日益嚴峻阻礙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領域。管轄海域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載體。目前,我國部分沿海區域與周邊國家存在複雜的海洋權益爭議,如海域劃界紛爭、島礁被侵佔等對我國海洋開發活動造成了重大影響。

當前,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仍不足。2012年我國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8%,與發達國家70%的貢獻率相距甚遠,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能力遠不能滿足需要。目前,我國海洋科技部分重點領域的創新進展仍較為緩慢,如海洋觀測設備儀器製造技術的自主創新、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以及海洋能源的開採技術等。與歐美等國相比,一些領域特別是深海資源勘探和環境觀測方面,我國技術裝備仍然比較落後,海洋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關鍵領域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海洋領域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十分匱乏,尤其在關鍵領域、前沿領域海洋高端人才嚴重不足,科學研究水平亟待提高。

海洋產業布局缺乏系統性導致用海行業衝突加劇及海域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不同行業用海矛盾突出。沿海地區不同行業在分配使用岸線、灘涂和淺海方面的矛盾一直存在。二是海洋資源過度開發與開發不足並存。以油氣資源開發為例,近10年我國新增石油產量50%以上來自海洋,且絕大部分來自近海海域,而深遠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剛剛起步。三是海洋產業結構雷同,開發布局不夠合理。以山東省為例,山東沿海地區已建成10餘處省級以上濱海旅遊度假區,由於所依託的濱海旅遊資源類似,濱海旅遊產品雷同,導致旅遊企業惡性競爭。(作者為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山東出臺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
    中宏網山東1月14日電日前,山東省財政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海洋局聯合印發《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激勵約束作用,加快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海洋環境問題根源在陸地 沿海汙染物「排海工程」浩大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低誘發「排海工程」「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整體形勢依然嚴峻,仍然處於汙染排放和環境風險的高峰期、生態退化和災害頻發的疊加期。」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柯昶近日表示。「漂浮於海面的垃圾會遮蔽陽光進而阻礙光合作用,造成水體缺氧和水質惡化,並導致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死亡。」有業內人士指出。「海洋汙染的形勢比陸地嚴峻得多。海洋的問題,表面上在海洋,根子在陸地。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是陸地,陸地的汙染物入海總量太大,超過了海洋的承載能力。」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
  • 「溫室效應」使臺灣生態環境惡化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張玫 李凱)臺灣的科學工作者研究顯示,一百年來,臺灣地區平均溫度增加了1.1攝氏度,臺灣的氣候、環境和生態也發生很大變遷
  •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2020年8月14日,「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海洋環境法專業委員會、廣東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在中山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海洋法團隊協辦。
  • 中國自然資源報:山東出臺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
    日前,山東省財政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海洋局聯合印發《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激勵約束作用,加快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辦法》依據不同要素特點,注重分類施策,主要從生態保護成果、直接影響因素、間接影響因素3個層級出發,實施海域水質、入海汙染物控制、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3類補償(賠償)。在海域水質方面,《辦法》突出考核目標導向,根據生態環境部確認的近岸海域水質數據,對達標的市,省級按照固定額度給予基本補償。同時,對同比改善的市給予補償,同比惡化的市向省級賠償。
  •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柯昶、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出席發布會,柯昶向媒體介紹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有關情況。
  • 生態環境部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情況並答問
    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出席發布會並介紹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特別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有關進展。
  • 2060年地球生態環境將極度惡化?
    人類依舊沒有停止對地球的採伐過程,反而變本加厲,開始過度折磨地球,愛因斯坦預測,到2060年地球會扛不住工業的影響,生態環境極度惡化,最終會走向毀滅。二、2060年地球毀滅的預言可不可信2060年地球毀滅的預言基本不可信,工業文明是達到更高層生態文明的必要基礎,想要實現綠水青山的文明生活,必須要度過工業文明這一偉大的難題。
  • 渤海環境堪憂生態整治「箭在弦上」
    >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作了分析。針對渤海生態環境的狀況、問題與治理措施,《中國海洋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關道明。    主持人:渤海目前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關道明: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多年來,為支撐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 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浙江反饋督察情況:海洋生態環境汙染依然突出
    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組長吳新雄在通報督察意見時指出,浙江省海洋生態保護不力,對海洋開發利用統籌不夠,違法圍填海、違規養殖、入海排汙等問題比較突出,導致部分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惡化。吳新雄說,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雖取得顯著成績,但一些領域和區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 ...增長的對海產品的需求,也是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
    發展海洋牧場,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海產品的需求,也是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什麼是海洋牧場 通常意義來講,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海域內,為了增加和恢復漁業資源而人為建設的生態養殖漁場。它通過魚礁建設和藻類增養殖營造一個適宜海洋生物棲息的場所,然後再將人工培育的種苗放養到該區域內,同時吸引野生生物資源,形成一個人工漁場。
  • 海洋環境汙染生態公益訴訟分段審理探析
    海洋環境汙染損害包括了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損害[1]和海洋養殖損害、捕撈減損和旅遊經營負收益影響。  其中,海洋生態環境的損害範圍最難以界定,損失金額最難以準確計算。  根據海洋生態損害的內涵可知,造成損害的原因是自然變化或人類活動,損害結果的表現形式是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生態環境惡化,以及對人類和整個海洋生物界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包括自然性狀與功能的損害和多方面的價值衰減。海洋生態價值是一種社會產物。海洋水體作為海洋生態價值關係的載體,它的物質循環、能量流信息傳遞等特點,證明了海洋生態價值的整體性特徵。
  • 農藥汙染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汙染
    但實際上,農藥本身是一種難以降解且危害環境的有機汙染物質,對土壤、水源及生物的危害非常嚴重。水是生命之源,農藥汙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又通過降水、河流等匯入大海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影響了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終會危害到人類自身。
  • 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李幹傑強調,要用新體制凝聚新優勢,用新思路謀劃新突破,在新起點上奮力開創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努力建成「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的美麗海洋5月9日至10日,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出席會議並講話。
  • 環保科普|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篇一: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海洋是地球的主體、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源泉。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108km2,分屬於陸地和海洋。海洋生態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人類生存及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均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生態環境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海洋汙染(Marine Pollution)是海洋環境一個突出的問題。
  • 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錯!聽聽生態環境部怎麼說
    11月29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召開的2019年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時提及我國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的問題,據說有外媒報導稱,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為近十年最高水平。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及時作出了回應。
  • 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新視角
    「海洋保護區的建立和有效管理落後於陸地上的自然保護區,但它們同樣重要。世界迫切需要一個全面的海洋保護體系,以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重建海洋生產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說,「自2016年以來,國際社會在建立海洋保護區上的努力給予國際海洋環境保護行動以巨大的動力。」
  •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大約80%的海洋汙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來自基於陸地的人類活動。」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給出的結論。  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  《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