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使臺灣生態環境惡化

2020-11-25 中國水網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張玫 李凱)臺灣的科學工作者研究顯示,一百年來,臺灣地區平均溫度增加了1.1攝氏度,臺灣的氣候、環境和生態也發生很大變遷,南部北部開始浮現一條「乾濕分隔線」。

此間從事地球科學的汪中和發現,臺灣降雨情況呈現「北增南減」趨勢,一條南北分隔水文線在新竹及花蓮間隱然形成。降雨強度增大,降雨區也發生改變,南北降雨量差距趨於擴大。降雨的天數從北至南,從東到西全面減少,尤其臺灣西南部降雨日數減少最明顯。

這些變化會使臺灣各地水旱災的發生頻率大增。一些地區大雨或暴雨增加,特別是臺北及周邊地區近一二十年來降雨強度上升最快,這意味著這些地方面臨洪水的威脅增加。

臺大大氣系教授吳明進說,臺灣的氣溫增長過快將會使原先生長在寒冷高山的檜木林因此減少;臺灣中南部野生烏魚越來越少,氣候變暖水溫增加,也讓一些海洋生物瀕臨絕種。

環保人士指出,臺灣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除了受到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外,當局沒有足夠重視環境問題也是重要原因。

走在臺北街頭,戴著口罩的摩託車一族並不鮮見;每年二月也正值酸雨高峰;號稱臺灣最大規模的汙染土壤挖掘正在臺南進行。經濟發展是否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臺灣民眾要求保護生態環境的呼聲日益增高。

最近,臺灣當局批准興建雲林八輕煉油廠和臺塑煉鋼廠受到環保人士的強烈抗議。15日,有6名來自臺大、靜宜大學的學生,以裸體示威的方式抗議當局未能盡到推動環保政策的責任。臺灣環保聯盟、臺灣生態學會等環保組織指出,這些都是高耗能、高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當局應重新審視這兩項興建計劃。(完)

編輯:全新麗

相關焦點

  • 尾氣與溫室效應對應的當下環境
    汽車在燃燒汽油獲得動力的同時會排放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會對保護地球的臭氧層進行破壞,而沒有臭氧層保護的地球溫度會升高,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科學家們把這叫做溫室效應,溫室效應雖不會毀滅人類,但是會造成人類的生存環境非常困難,而汽車正是溫室效應的主要貢獻者。進入21世紀,汽車汙染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
  • 臺媒:緩解溫室效應 "袋鼠屁"是關鍵?(圖)
    (臺灣中時電子報)參考消息網11月7日報導 臺媒稱,「溫室效應」是人類生存的一大敵人,科學家長期研究溫室效應改善方法,冀望能阻擋氣候惡化的腳步,替人類爭取穩定或更好的生存環境。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研究中,「袋鼠屁」一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近日的一項研究徹底推翻此說法。
  • 環保小知識:溫室效應會對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
    溫室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溫室效應會對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一起來了解一下。(1)氣候變化:溫室效應首先表現為全球性氣候變暖。在北半球,冬季變短、變潮溼;夏季變長、變乾燥。亞熱帶可能會比現在更幹,而熱帶則可能變得更溼。
  • 自我抉擇的溫室效應後果
    近年代幾乎全球各地都能夠感受到平均氣溫的升高與暖冬帶來的環境惡化或者是病毒危機。而此刻更有全球生物圈失衡的消息不得不被世界各國重視。好在人類已經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人類目前正站在地球溫室狀態臨界點上。未來會怎樣發展,還要靠全體人類怎麼選擇。近年來每逢夏季則頻發熱浪導致氣溫高達40攝氏度以上的局部氣溫給當地引發了乾旱與火災頻發。
  • 溫室效應將導致全球環境的重大變化
    溫室效應首先表現為全球性氣候變暖。在北半球,冬天變短、變溼,夏季變長、變乾燥。亞熱帶可能會比現在更幹,而熱帶則可能變得更溼。由此海洋產生更多多熱量和水分,氣流更強,熱帶風暴的能量比現在大50%,颱風和颶風將更加頻繁。氣溫升高會使極地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據推算,全球增溫1.5-4.5C,海平面會上升20-165釐米,從而將淹沒沿海大量繁華的城市、低地和海島。
  • 氣象學家警告:溫室效應正持續惡化 影響每一個生命體 包括人類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我們一起看看溫室效應是怎麼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氣,產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車尾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地球散熱不佳,這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溫室效應。
  • 氣象學家警告:溫室效應正持續惡化 影響每一個生命體 包括人類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我們一起看看溫室效應是怎麼形成的。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裡昂以及水汽等。
  •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溫室效應是怎麼一回事
    這種全球性的氣候變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增強的溫室效應共同引起的。  近50年的氣候變暖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預測表明,未來50—100年,全球和我國的氣候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  氣候變化已經給全球與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帶來了重要影響,而且許多影響是負面的。
  • 溫室效應的定義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係,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
  • 溫室效應對於環境的危害有多大?
    說到溫室效應,想必各位在初高中的課程當中經常學到,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經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
  • 溫室效應與防紅外熱效應塗料
    由於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大,吸收了更多的紅外線並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導致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氣溫不斷上升,對人類的正常活動造成了嚴重影響。
  • 科普動畫 | 溫室效應是什麼?
    科普動畫 | 溫室效應是什麼?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溫室效應是指投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
  • 什麼叫做溫室效應?
    溫室是一間用玻璃蓋成的小屋,用來種植花草。太陽照射玻璃時,會使室內溫度升高,屋頂及牆壁又能保溫,使得花草在冬天或夜晚不會被凍傷。這種利用溫室來達到保溫的效果,就叫做『溫室效應』。  地球的大氣層和雲層也有保溫的功能,使地球在夜晚仍能維持相當的溫度不至於太冷。像月球沒有大氣層,日夜溫差可達幾十度哩!地球正處於一個嚴重的溫室效應中喔!
  • 2017年6月英語六級作文生態環境類詞彙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保護環境   ecology; ecological system 生態系統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豐富的自然資源   petroleum 石油
  • 額外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增強
    溫室氣體大多無毒,對人體無顯著危害。但它能引起全球環境的重要變化,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在過去的65萬年中,溫室氣體濃度基本穩定,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保持著適宜人類和動植物生存的溫度。
  • 溫室效應究竟有多嚴重?
    溫室效應,應該是近些年最為嚴重的問題!不知為何這幾年被慢慢淡化了,但不可否認,全球升溫是不可磨滅的事實!溫室效應究竟有多可怕呢?我們來探究一下!溫室效應南極融化隨著溫度的持續升高,南極融化幾乎成為了必然!
  • 知識點 | 什麼是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其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這就是「增強的溫室效應」。如果大氣不存在這種效應,那麼地表溫度將會下降約33度或更多。反之,若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全球溫度也必將逐年持續升高。在2006年公布的氣候變化經濟學報告中顯示,如果我們僅以2006年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有50%的可能會上升4攝氏度多。
  • 扼住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根源
    我國海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5個問題,包括海洋資源退化、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海洋權益形勢嚴峻、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不足、海洋產業布局缺乏系統性。它們是中長期內製約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海洋資源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
  • 溫室效應危害堪比世界大戰
    本報訊 英國政府即將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10年內不採取行動遏制溫室效應,那麼全球將為此付出高達6.98萬億美元的經濟代價,這將超過一戰、二戰和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衰退付出的代價,而且還會造就兩億「環境難民」。
  • 臺灣中山大學發現綠藻能緩解溫室效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臺灣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張欣暘(右)研究團隊,與臺灣「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蕭傳鐙團隊合作,創全球先例,首度破解尾端膜蛋白是如何準確地被送到葉綠體外膜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