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每年非法、不報告和無監管捕撈產值可達100億~230億美元。大約80%的海洋汙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來自基於陸地的人類活動。」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給出的結論。
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
《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近3/4的區域,蘊含13億立方千米水量。據統計,全世界12%的人口依靠漁業維生,人類從魚類和水產品中攝取的蛋白質佔動物蛋白攝取總量的17%,海洋捕撈和水產養殖為數以十億計的地球人群提供食物和生計。
然而,海洋在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的同時,卻面臨著過度捕撈、重要棲息地破壞以及環境汙染等諸多嚴重問題,海洋系統瀕臨崩潰的邊緣。如何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持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確保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是海洋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恢復海洋生態環境,推動全球各國有效保護海洋資源,《報告》提出促進公海康復循環的一攬子計劃,具體措施包括將健康並生機勃勃的海洋作為發展的中心,推進關注和康復的公海監管,驅動海洋治理改革,使公海資源管理向更具可持續性和基於生態系統的方向發展,杜絕白色汙染和垃圾進入海洋,增加港口廢棄物處置設施,在政策和監管方面採取綜合舉措,以及監督健康海洋進程等,以扭轉全球海洋退化的局面。
《報告》提出,應消除在公海上非法、不報告和無監管捕撈行為,提升對於在公海上捕撈船隻的追蹤能力。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生態系統,公海支持著整個海洋一半的生物生產力,在支持全球生命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年將近1000萬噸魚在公海上被捕撈,相當於全球海洋魚類捕撈量的12%。公海對臨海國管轄水域中的生物起著重要的生命支持功能,公海區域的活動嚴重影響著專屬經濟區的生態健康和生產力。
專家支招保護海洋漁業
「海洋漁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漁具選擇隨意性大、捕撈結構失調、低成本使用資源、漁業管理存在局限性和能力不足等。」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在日前於香港召開的中國漁業資源論壇上介紹說,「另外,水產養殖業等陸源汙染造成的海洋汙染問題,也嚴重威脅了漁業水域生態安全和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具有流動性,廣泛開展國際性合作是當前保護中國乃至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措施。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薛桂芳建議說,為了使海洋資源既能繼續滿足現世的需要,又不影響人類後代的需要,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積極解決近岸海域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逐步實現海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據了解,作為世界上較早實施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水產養殖大都必須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後方能取得水產養殖許可證。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麥可·福比尼博士建議中國借鑑澳大利亞水產養殖準入的管理經驗,逐步實施水產養殖準入制度,建立環境監測制度和水產養殖生態安全評價方法,科學規劃養殖水域,加強標準體系研究,強化產業環境質量管理。
為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漁業資源,王亞民建議,應區分傳統漁業和商業捕撈行為,實施漁業捕撈的配額管理,對漁業捕撈徵收資源稅或者環境稅。 ◆孫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