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2014-06-26 14:28:53來源:中國環境報作者:責任編輯:史建磊

  「據估計,每年非法、不報告和無監管捕撈產值可達100億~230億美元。大約80%的海洋汙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來自基於陸地的人類活動。」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給出的結論。

  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

  《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近3/4的區域,蘊含13億立方千米水量。據統計,全世界12%的人口依靠漁業維生,人類從魚類和水產品中攝取的蛋白質佔動物蛋白攝取總量的17%,海洋捕撈和水產養殖為數以十億計的地球人群提供食物和生計。

  然而,海洋在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的同時,卻面臨著過度捕撈、重要棲息地破壞以及環境汙染等諸多嚴重問題,海洋系統瀕臨崩潰的邊緣。如何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持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確保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是海洋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恢復海洋生態環境,推動全球各國有效保護海洋資源,《報告》提出促進公海康復循環的一攬子計劃,具體措施包括將健康並生機勃勃的海洋作為發展的中心,推進關注和康復的公海監管,驅動海洋治理改革,使公海資源管理向更具可持續性和基於生態系統的方向發展,杜絕白色汙染和垃圾進入海洋,增加港口廢棄物處置設施,在政策和監管方面採取綜合舉措,以及監督健康海洋進程等,以扭轉全球海洋退化的局面。

  《報告》提出,應消除在公海上非法、不報告和無監管捕撈行為,提升對於在公海上捕撈船隻的追蹤能力。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生態系統,公海支持著整個海洋一半的生物生產力,在支持全球生命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年將近1000萬噸魚在公海上被捕撈,相當於全球海洋魚類捕撈量的12%。公海對臨海國管轄水域中的生物起著重要的生命支持功能,公海區域的活動嚴重影響著專屬經濟區的生態健康和生產力。

  專家支招保護海洋漁業

  「海洋漁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漁具選擇隨意性大、捕撈結構失調、低成本使用資源、漁業管理存在局限性和能力不足等。」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在日前於香港召開的中國漁業資源論壇上介紹說,「另外,水產養殖業等陸源汙染造成的海洋汙染問題,也嚴重威脅了漁業水域生態安全和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具有流動性,廣泛開展國際性合作是當前保護中國乃至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措施。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薛桂芳建議說,為了使海洋資源既能繼續滿足現世的需要,又不影響人類後代的需要,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積極解決近岸海域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逐步實現海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據了解,作為世界上較早實施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水產養殖大都必須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後方能取得水產養殖許可證。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麥可·福比尼博士建議中國借鑑澳大利亞水產養殖準入的管理經驗,逐步實施水產養殖準入制度,建立環境監測制度和水產養殖生態安全評價方法,科學規劃養殖水域,加強標準體系研究,強化產業環境質量管理。

  為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漁業資源,王亞民建議,應區分傳統漁業和商業捕撈行為,實施漁業捕撈的配額管理,對漁業捕撈徵收資源稅或者環境稅。  ◆孫鈺

相關焦點

  •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2014-07-19 07: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觀察報顯敵:過度捕撈駕駛室牆壁上掛著擺錘式傾斜儀,指針在5-10度之間來回晃動。起點是舟山市漁政碼頭,終點是接到舉報的未定坐標海域,在颱風和雨霧的煙波微茫間,中國漁政33121號撕開一條口子。航行近3小時後,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執法處副處長劉銳面露疲色地說:「違規船跑了,撲了個空。」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全球人口增長推動魚類需求,使漁業資源面臨過度捕撈、走向枯竭的困境。聯合國表示,全球有近九成漁場處於捕撈頂限、或過度捕撈。
  • 過度捕撈和汙染導致全球劇減三成多漁業資源
    過度捕撈和汙染導致全球劇減三成多漁業資源2012-02-07 09: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聯合早報網1505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聯合國一份報告說,多年來的過度捕撈和沿海地區管理不當
  • 人類過度捕撈,海洋種群過去 40 年減半
    總部設在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基金會16日發布報告稱,受過度捕撈、棲息地受破壞、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中減少過半。這份名為「藍色地球生命力」的報告分析了1970年至2012年包括海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魚類在內的1234個物種的5829個種群,其數據總量超過以往,因此更清晰地展現出海洋生物界某些令人不安的景象。報告指出,與商業或自給性捕魚活動關係密切的海洋物種,其受影響程度最為嚴重,其中商業性漁業資源嚴重減少,例如金槍魚、鯖魚等食用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74%。
  • 科學家警告稱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物銳減
    新華網華盛頓11月3日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文章稱,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警告說,由於過度捕撈和工業汙染,海洋生態環境正遭到嚴重破壞。如果不採取治理措施,到2048年,魚類很難在海洋中捕撈到,海產品在市場上再難以見到。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2011-02-25 08:2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人民網他說:「過度捕撈絕對就像在海洋中玩貓鼠遊戲,當貓遠遁,那麼老鼠就會在海裡大行其道。由於大型的、掠食性魚類在海洋中的數量變少,小型的草食類海魚得以繁衍興旺。」  研究者們還發現,超過一半(54%以上)的掠食性魚類種群數量的下降都發生在過去四十年裡。
  • 人類的過度捕撈對海洋影響有多大?新的海洋地圖已給出了答案
    然而,生活中我們吃到的魚有一半以上是來自海洋捕撈的。   以前,研究人員對全球漁業量化數據的統計依賴於從一些船隻的航海日誌和船上觀察員的電子監測系統中篩選出來的混合數據
  • 聯合國報告稱40年後海洋魚資源因過度捕撈劇減
    據新華社消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1日發表報告指出,由於海洋汙染、氣候變化以及過度捕撈,到2050年左右,全球幾乎所有海域的捕魚量都將隨魚資源的減少而下降。  報告說,如果地球繼續變暖,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將受到巨大影響。
  • 專訪全球海洋汙染地圖繪製者
    專訪全球海洋汙染地圖繪製者  「全球沒被人類侵害的海洋只剩4%」  最新出爐的「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全球地圖」顯示,在佔地球表面70% 的海洋中,幾乎沒有哪裡是完全乾淨的了。參與繪製這份地圖的海洋生態學專家本?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現在和幾十年前那個環境公害頻發的年代不一樣了。人們對環境汙染、食品安全不是不夠重視,而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以致時常感到焦慮不安。 傳播焦慮總能賺取眼球,於是媒體用它換取流量,商人用它換取銷量。而你,在點擊閱讀購買之後,變得更加焦慮。
  • 過度捕撈及環境汙染加速 人類40年後或無魚可吃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專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過度捕撈和汙染正加速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到2048年,世界上可能會沒有魚類和其他海產品,人類的食物供應和環境將因此受到威脅。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
    禁售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法案被否決的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過度捕撈」的關注。雖然我們每個人距離海洋漁場有千百裡的距離,但過度捕撈的後果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 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含量增加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圖)
    雖然我們每個人距離海洋漁場有千百裡的距離,但過度捕撈的後果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黃魚見證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很容易理解,反而很難做明確的定義。
  • 2016FAO全球漁業報告:全球過度捕撈的重災區竟然在這裡!
    議程表明,通過漁業和水產養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從而確保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陸地食品從狩獵採集到農業生產,水產食品從野生捕撈到水產養殖!2014年全球水產養殖產品消費總量首次超過野生捕撈水產品消費總量,為滿足人類日益增長對合格食用魚的需求,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勢在必行,當然,這是具有挑戰性的。
  • 過度捕撈和浸染讓我國海洋生物紅色警示燈頻閃
    過度捕撈和浸染讓我國海洋生物紅色警示燈頻閃,面對多年來的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學家劉瑞玉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已被列入我國物種紅色名錄,有的正處於瀕危狀況,對此該是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和採取對策的時候了。
  • 海洋牧場會造成環境汙染?乘橡皮艇海釣是否被允許?——煙臺市海洋...
    12月17日,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副局長孫成列等嘉賓做客煙臺廣播電視臺《民生熱線》節目,就伏季休漁管理、違規漁具整治、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話題和市民進行交流。主持人:在漁業監督管理方面,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要承擔了哪些工作,採取了哪些措施?
  • 過度捕撈造成海洋鯊魚物種面臨滅絕
    自然資源保護人士表示,過度捕撈威脅著全球三分之一的公海鯊魚物種瀕臨滅絕。 錘頭鯊(Hammerhead)、巨蝠鱝(giant devil ray)以及鼠鯊(porbeagle shark)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編制的首份海洋鯊魚64種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之中。鯊魚是很容易遭到滅絕危險的物種,因為它們的成熟期很長、而且繁殖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