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總是流傳著一個說法:愛吃魚的孩子聰明。這個說法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研究數據表明,魚肉不僅美味而且富含多種營養物質,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智力發育,尤其是深海的魚肉營養價值更高。然而,生活中我們吃到的魚有一半以上是來自海洋捕撈的。
調查資料顯示,某些資源豐富的海域捕撈活動非常頻繁。正是因為漁業市場具有不可晃動的地位,才使得漁民捕撈的足跡遍及全世界。研究人員在2月23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說,據統計,在2016年商業捕魚海域面積佔了海洋總面積的55%,而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相比之下,地球上只有34%的土地被用於農業或放牧。
以前,研究人員對全球漁業量化數據的統計依賴於從一些船隻的航海日誌和船上觀察員的電子監測系統中篩選出來的混合數據。這些數據非常具有爭議性以及不可靠。隨著科技的發展,早在15年前,大多數商業規模的船舶都配備了自動識別系統(AIS)收發器,這是一種追蹤系統,旨在幫助船舶避免碰撞。對於研究人員來說,AIS系統不僅可以幫助研究人員追蹤捕撈的船舶,而且簡化信息的交流以及保護海洋環境。總的來說,AIS系統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裝有相關軟體的計算機對2012年至2016年期間的二百二十億個AIS系統進行了調查,最終定位並鎖定70000多艘漁船為目標,並對它們的活動進行追蹤。
該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捕魚活動集中在各國專屬經濟海域,也就是國際海岸線約370公裡範圍內的海洋區域,以及在更遠的公海的某些資源豐富的熱門地區。這些熱門地區包括大西洋東北部和南美洲及非洲西部沿岸富含營養物質的海洋上升流地段。
令人驚訝的是,只有五個國家,分別是中國、西班牙、臺灣、日本和韓國,在公海上的捕撈活動中佔據了近85%的份額。我們都知道公海是任何國家專屬經濟區之外的地區,屬於開放且免費的區域。這五個國家佔據了公海捕撈活動的半壁江山,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五個國家的居民是比較喜歡吃魚的。但是,我們應該考慮到的問題是,在熱門地區的捕撈活動是否屬於過度捕撈?
一旦過度捕撈其後果非常嚴重,這也是研究人員重點強調的工作方向。為保持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人員指出,追蹤漁業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足跡,有助於指導海洋環境保護和國際魚類保護工作。同時,在這個由於海洋溫度上升和公海上人類活動增加而迅速變化的時期,這一項工作顯得非常有意義。未能都知道,過度砍伐的森林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生態失調等後果,海洋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是人類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