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路氏雙髻鯊(學名Sphyrna lewini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瀕危物種的。
自然資源保護人士表示,過度捕撈威脅著全球三分之一的公海鯊魚物種瀕臨滅絕。 錘頭鯊(Hammerhead)、巨蝠鱝(giant devil ray)以及鼠鯊(porbeagle shark)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編制的首份海洋鯊魚64種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之中。
鯊魚是很容易遭到滅絕危險的物種,因為它們的成熟期很長、而且繁殖很少。路氏雙髻鯊(scalloped hammerhead shark)在過去三十年中其數量在世界某些地區減少了99%,它尤其容易受到影響,已成為紅色名單中的全球瀕危物種,這意味著它已接近滅絕。墨西哥灣的長鰭真鯊(oceanic whitetip shark)減少了類似數量。
科學家們估計,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大西洋西北海域的鯊魚數量已平均減少了50%。
今天科學家們發布了公海或「深海」鯊魚及鰩魚物種的瀕危紅色名單,呼籲各國政府限制在公海捕撈這些動物,並嚴格禁止「割鰭」(finning)——即捕捉鯊魚、然後割下鯊魚的鰭、最後將鯊魚的屍體扔回大海的行徑。
「 儘管所遭受的威脅日益嚴重,然而公海中的鯊魚仍幾乎未受到一絲保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鯊魚專家組副主席、鯊魚聯盟政策主管索尼亞•福特漢姆(Sonja Fordham)說,「大多數公海鯊魚在物種滅絕上的脆弱性,以及它們習慣的長途遷徙,這些都需要我們制定一系列國際性協調保護計劃。我們的報告引證了在各國水域及國際水域中鯊魚遭受的嚴重過度捕撈現象,並明確表明了需要在全球範圍內立即採取行動。」
深海鯊魚通常在公海中被金槍魚或箭魚的捕撈漁業同時捕獲。在2007年,21個鯊魚捕撈國報告捕獲了一萬多噸的鯊魚。前五名是——印尼、印度、臺灣、西班牙及墨西哥——共佔總捕獲量的42%。
在某一時候,鯊魚被認為是毫無價值而不想要的副漁獲,但現在鯊魚捕撈日益增多,目的是供應鯊魚肉及做魚翅湯用的鰭給一些新興國家的市場,那裡每公斤鯊魚鰭可賣到100多英鎊。在中國等一些地區,曾經只有社會權貴才能消費得起的魚翅湯,而現在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卻成為推動這一需求的主力軍。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一些漁民已採取只割鯊魚鰭的做法。世界各地都在禁止這種做法,但福特漢姆指出,禁令保護的範圍不完整,而且無論如何,由於公海缺乏管轄,很難執行這項禁令。
對鯊魚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是,由於各種原因,與金槍魚等相比,它們一直被視為次等重要的,傳統上價值較低,」福特漢姆說,「而且公眾形象也助長了這種觀念——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在大聲疾呼保護鯊魚。
大多數深海鯊魚物種需要許多年才能進入成熟期,而且就算它們繁殖,產下的幼鯊也相對較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這份報告著重強調了加拿大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該項研究表明,在紅色名單中列為瀕危物種的鼠鯊,遭受過度捕撈的嚴重影響,以至於至少需要100年才能恢復。然而,當地政府仍然允許在其海域捕撈這種鯊魚。
同樣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的短尾真鯊(dusky shark 又名灰色白眼鮫)的全球數量可能需要耗費長達400年才能得以恢復,因為這種鯊魚直到20歲左右才能進入性成熟期,而且通常每次只撫養一個幼鯊。
福特漢姆表示,由於紅色名單上的許多鯊魚物種都處於整個生物食物鏈的頂層,它們的滅絕可能還會引起嚴重的區域性生態問題。「我們知道,這些物種大多數是頂層食肉動物,而頂層食肉動物的滅絕通常會對這個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後果。」
2007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鯊魚專家組成員、加州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朱莉婭•鮑姆(Julia Baum)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0年之後北大西洋食肉性鯊魚的數量大幅減少,導致它們的獵物爪哇牛鼻魟(cownose rays)的數量猛增。而這些爪哇牛鼻魟又吃掉了北卡羅萊納海域的海灣扇貝(bay scallop)。去年她曾說:「北卡羅萊納州的海灣扇貝漁業曾毫無間斷地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然而就是因為爪哇牛鼻魟數量激增,不得不於2004年歇業。 」
保護瀕危的鯊魚物種或許並不困難。去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彼得•克裡米雷(Peter Klimley)發現,路氏雙髻鯊習慣沿著海洋中固定的「高速公路」遷徙,從墨西哥到厄瓜多的行程中,這些鯊魚會在沿海島嶼附近選擇一系列「客棧」地點歇息,而後加速前進。在這些有鯊魚棲身的熱點地區進行重點海洋保護,可能對保護鯊魚物種來說,是個極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這份瀕危鯊魚物種紅色名單發表後幾天,西班牙將主辦一次金槍魚漁業管理人員的國際會議,而金槍魚捕撈常常會連帶捕獲到許多鯊魚。科學家們本周還將在丹麥召開會議,制定有關當局如何管理大西洋鼠鯊規模的建議。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海洋項目副主席羅傑•麥克曼恩斯(Roger McManus)說:「這項全球性深海鯊魚及鰩魚評估的完成將為監測海洋中這些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提供一項重要基準。
姥鯊(學名Cetorhinus maximus)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海洋鯊魚物種的最新紅色名單中被列為「全球瀕危」物種。
攝影: Alan James/NPL/雷克斯特輯照片
在過去30年裡,路氏雙髻鯊(學名Sphyrna lewini)在世界某些地區數量減少了99%。
Fred Bavendam/Minden Pictures/蓋蒂圖片社
被一張漁網困住的錘頭雙髻鯊(學名Sphyrna zygaena)。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錘頭雙髻鯊列為「全球瀕危」物種。
Jeffrey L Rotman/考比斯圖庫
在熱帶和暖溫帶海洋中發現的平滑真鯊(又俗稱絲鯊)(學名Carcharhinus falciformis)。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絲鯊數量在西北大西洋已平均減少了50%。
Georgette Douwma/蓋蒂圖片社
大眼長尾鯊(學名Alopias superciliosus)體長可達5米。它的一雙大眼睛可以使它看清500米深度。
Jeffrey L Rotman/考比斯圖庫
加利福尼亞沿海附近的藍鯊(又稱大青鯊)(學名Prionace glauca)。
攝影: Jeremy Stafford-Deitsch/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一批無溝雙髻鯊(學名Sphyrna mokarran)。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們定為「全球瀕危」物種。
攝影: Simon Rogerso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大白鯊(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現在將它列為「全球瀕危」物種。
攝影: Denis Scott/考比斯圖庫
被列為「全球瀕危」物種的巨蝠鱝(學名Mobula mobular)。
攝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長鰭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longimanus)—— 「全球瀕危」物種。
攝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死鯊魚躺在太平洋海底。有人在捕獲這些鯊魚後,撕去它們的鰭用做魚翅湯的原料,然後將這些鯊魚扔回海裡。
攝影: Jeffrey L. Rotman/考比斯圖庫
在印尼東爪哇班紐萬吉(Banyuwangi)某漁港,這些鯊魚在被運到岸上後進行展示。
攝影: Stringer/路透社
在象牙海岸阿比讓某魚市場,一位漁民割下一頭鯊魚的鰭。鰭經過曬乾,然後以每公斤32,000非洲法郎(合50歐元)的價格賣給塞內加爾或蓋亞那批發商,這些批發商再出口到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剩餘的鯊魚肉以每公斤8000非洲法郎(合10.50歐元)出售。
攝影: Kambou Sia/法新社
在香港某市場上,鯊魚鰭為售賣做些準備工序。在中國,魚翅料理被視是一個極品美味,中國經濟的增長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可以消費得起魚翅湯。
攝影: Andrew Ross/法新社
在曼谷唐人街區,一名廚師在準備魚翅湯。
攝影: Kevin Foy/雷克斯特輯照片
香港一場婚宴上食用的魚翅湯。魚翅的美味驅使一些最古老的海洋動物被推到了滅絕的邊緣,在這一過程中的同時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攝影: PAUL HILTON/歐洲圖片新聞社
(原文來自英國衛報,譯者:IDo98,譯言網供網易探索獨家專稿,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