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科學家呼籲世界各國,在未來五年擴大海洋保護面積3倍,讓海洋資源恢復生機。
世界自然基金會9月16日發表「藍色星球」報告,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棲息地受破壞與氣候變化等問題影響,與商業性或自給性捕魚活動關係密切的海洋物種大幅度萎縮。
該報告特別提到,人類餐桌上一些常見的魚類銳減,比如同屬鯖科的金槍魚(又稱吞拿魚)與鯖魚(又稱青花魚)等魚類減少高達74%;亞洲餐桌上的珍餚海參數量過去幾年銳減,加拉帕戈斯群島和紅海的海參減少了98%;捕魚業者過度捕撈也導致四分之一的鯊魚類與魟魚類瀕臨滅絕。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蘭博蒂尼發表聲明說,人類活動如無節制捕魚、肆意破壞海洋物種繁殖地與棲息地,只是一代人的時間就重創了海洋生態環境。
蘭博蒂尼說:「這些人類活動帶給全人類巨大災難,而世界上最貧窮、必須靠捕魚為生的民眾首當其衝,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研究人員也發現,魚類賴以生存的珊瑚礁、紅樹林與海草的數量也急劇減少。在研究人員觀察的魚類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以珊瑚礁為棲息地。據報導,全世界有約8.5億人口必須依賴珊瑚礁生態環境的相關資源以維持生計。
世界自然基金會強調,海洋資源為可再生資源,只要人類活動不超越「可持續範圍」,就能讓海洋生物數量逐漸恢復正常。
蘭博蒂尼表示,人類要確保下一代能夠繼續享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就必須作出根本的改變,他說:「現在要挽救海洋生態還來得及,所以一定抓緊時間改變現狀。」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項目負責人約翰·坦策表示,海洋種群數量減少的問題出現在很多地區,尤其是非洲東海岸、東南亞珊瑚礁區域和南太平洋地區,迫切需要關注這一問題。
報告建議,在2020年以前將全球海洋保護區面積擴大三倍,目前只有3.4%的海洋面積受到保護。
報告還建議,為鼓勵漁業從業者遵守受國際認可的捕魚作業方式,呼籲消費者及商家多向遵守這些認可方式的漁業從業者訂購漁獲。
這份報告以1234個海洋物種為研究對象,追蹤分析總數達5829個,研究與分析數量將近過往報告的2倍。
聯合國大會將於本月較遲時候正式通過全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世界自然基金會敦促出席峰會的全球領導人,致力保護海洋與沿岸棲息地,讓海洋生態環境恢復健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齊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山東廣播電視臺下屬21個廣播電視頻道的作品均已授權齊魯網(以下簡稱本網)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使用。未經本網所屬公司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東省廣播電視臺下屬頻道作品以及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繫本網,本網確認後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詳細聲明請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