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含量增加

2020-11-23 大洋網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

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為了降低甲基汞暴露風險,減少人為汞排放的全球條約(《水俁公約》)已於2017年正式生效。然而,這些全球目標在制定時,並未考慮海洋生態系統的持續變化可能會對人類經常食用魚類(如鱈魚和金槍魚)體內的甲基汞累積產生哪些影響。

為了研究海水升溫和過度捕撈對魚體內甲基汞含量的影響,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團隊此次分析了大西洋西北部緬因灣超過30年的生態系統、沉積物和海水中甲基汞含量的數據。分析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前10年,大西洋鱈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升高了23%。

研究團隊把這種變化歸因於過度捕撈造成的食性轉變——過度捕撈讓鱈魚對大型鯡魚和龍蝦這類獵物的依賴度上升,而它們比鱈魚在70年代的捕食對象體內的甲基汞含量更高。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近期海水溫度變化對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累積的影響。結果發現,海水溫度從1969年的低點逐漸上升,可能導致了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含量升高了約56%。雖然此前認為海水溫度升高與某些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上升相關,但對於野生魚類的具體影響程度一直不甚了解。

此前報導顯示,全球汞排放已趨於平穩,但這項研究表明,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行為也對魚體內汞含量變化起到一定作用。

相關焦點

  • 海洋暖化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增加,食用魚體內毒素仍在累積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世銀:過度捕撈致全球每年損失800多億美元
    【環球網綜合報導 實習記者 田瑞哲】新家坡《聯合早報》2月28日報導稱, 據世界銀行近期發布的《重溫沉沒的數十億》報告顯示,漁業的過度捕撈導致全球每年損失超過800億美元。該報告指出,隨著海洋中的魚類數量日益減少,漁船必須耗費更多時間開往更遠的水域尋找魚群,每次捕撈到的漁貨也減少了。導致漁業成本上漲,利潤降低。
  • 世界海產魚類汞含量超標,原因讓人堪憂
    然而,不少像金槍魚等海產魚類,如今卻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汞含量水平持續增高的問題。而這背後,即便有降低汞排放以及出臺更嚴厲的法律法規等措施,但由於過度捕撈特別是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這個問題仍然變得越來越嚴峻。這篇文章原標題是Some Fish Are Still Full of Mercury, for a Worrying Reason,作者ED YONG在文章中介紹了這個嚴峻問題背後的有關發現。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2011-02-25 08:2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人民網        瀏覽量: 7158 次 我要評論   近日有科學家稱,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全世界海洋裡的大型掠食性魚類變得越來越少,過去一百年來數量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體型較小的魚類則繁衍興盛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海洋魚類被過度捕撈令世界付出高昂代價
    路透溫哥華9月14日電(記者 Allan Dowd)---據周二公布的一系列研究,幾十年來的過度捕撈給世界食品業帶來的收入損失已經數十億美元計,由此導致的漁業資源減少也削弱了窮國抗擊營養不良的努力。
  • 人類過度捕撈,海洋種群過去 40 年減半
    總部設在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基金會16日發布報告稱,受過度捕撈、棲息地受破壞、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中減少過半。這份名為「藍色地球生命力」的報告分析了1970年至2012年包括海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魚類在內的1234個物種的5829個種群,其數據總量超過以往,因此更清晰地展現出海洋生物界某些令人不安的景象。報告指出,與商業或自給性捕魚活動關係密切的海洋物種,其受影響程度最為嚴重,其中商業性漁業資源嚴重減少,例如金槍魚、鯖魚等食用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74%。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
  • 過度捕撈 稀有的海洋魚類瀕臨滅絕……定置網非法捕撈公益訴訟案來...
    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一些稀有的海洋魚類瀕臨滅絕,定置網的使用就是罪魁禍首之一。2018年4月,海南省文昌市檢察院在生態巡查時發現轄區海域內存在大量定置網。取證後,該院要求文昌市農業農村局對定置網情況排查清理。但跟進監督時發現,使用定置網進行非法捕撈的行為依然存在。
  • 《自然-通訊》:上層海洋甲基汞侵入到馬裡亞納海溝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聯合國呼籲改變管理土地和生產的方式 遏制全球變暖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聯合國警告,世界必須改變管理土地、生產和食用食物的方式,以遏制全球變暖;若不採取行動加以應對,糧食安全、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都將面臨風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導致這些生態系統排放量顯著增加,從而加速全球暖化。」IPCC在為政策制定者準備的近60頁報告摘要中指出,土地與氣候密切相關,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消費模式改變,土地和水資源使用率已提高到「前所未見」的水平。目前,人類活動直接影響著全球超過70%的無冰土地,農業的淡水使用量佔總使用量的70%。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
  •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2014-06-26 14:28:53大約80%的海洋汙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來自基於陸地的人類活動。」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給出的結論。  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  《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
  • 研究發現:過度捕撈魚類會致其快速進化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而生長較慢的魚會更小,更好地逃離漁網,從而有更高的機會將其基因傳給下一代。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
    禁售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法案被否決的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過度捕撈」的關注。雖然我們每個人距離海洋漁場有千百裡的距離,但過度捕撈的後果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
    7月15日,據外媒報導,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但是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氣候變化森加社區領袖約翰·懷特說,「越來越大的大風和暴雨使湖邊的漁民生活更加困難。
  •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
    東海:四大經濟魚類難覓蹤跡東海區域的捕撈強度是最適捕撈強度的3倍,實際捕撈量已經約是理論最大可持續捕撈量的兩倍。最主要的四大經濟魚類中,大黃魚和烏賊已難覓蹤跡,小黃魚和帶魚已經被嚴重過度捕撈,包括幼魚和低齡魚的過度開發。這四種主要經濟魚類佔總漁獲量比例從1950年代的63.7%降低到了1990年代的18.8%。
  • 1/3 的魚類正被人過度捕撈,而同時撈上來的又有 1/3 被丟棄 | 好奇...
    報廢率高、過度捕撈——關係到全球幾十億人營養和飲食、約 8 億人(直接及間接)收入來源的海洋和內陸漁業(包括野生捕撈及水產養殖業)危機不少。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期發布的《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業報告 2018》,全球有 1/3 的魚群(fish stock)有過度捕撈的問題;另外全球 35% 捕撈的水產品被丟棄。
  •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對全球環境的衝擊「難以估量」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對全球環境的衝擊「難以估量」 楊舒怡/新華網 2016-07-10 12:24 來源:澎湃新聞
  •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2014-07-19 07: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觀察報顯敵:過度捕撈駕駛室牆壁上掛著擺錘式傾斜儀,指針在5-10度之間來回晃動。起點是舟山市漁政碼頭,終點是接到舉報的未定坐標海域,在颱風和雨霧的煙波微茫間,中國漁政33121號撕開一條口子。航行近3小時後,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執法處副處長劉銳面露疲色地說:「違規船跑了,撲了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