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過度捕撈魚類會致其快速進化

2020-11-23 快科技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

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

「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而生長較慢的魚會更小,更好地逃離漁網,從而有更高的機會將其基因傳給下一代。如此一來,捕魚就會導致生長率和其他特性的快速進化變化。我們在野生魚類種群中看到了許多這種效應的跡象,但沒有人知道潛在的基因變化是什麼。」

瑟基爾森和她的同事利用了2002年發表的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實驗。六個大西洋銀魚種群(一種長度不超過15釐米的魚)在實驗室中進行了大量捕撈。在兩個種群中,最大體型的魚被移除;在另外兩個種群中,最小體型的魚被移除;在最後兩個種群中,捕魚是隨機的。

研究表明,這些西洋銀魚僅僅經過四代,捕撈就導致群體之間的成年魚體型大小几乎相差兩倍。瑟基爾森和她的團隊對這些魚類中近900條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以檢驗引起這些驚人變化的DNA水平變化。

研究小組鑑定了基因組中數百個不同的基因,這些基因在選擇快速和緩慢生長的種群中不斷變化。他們還觀察到大量基因連鎖塊協同變化,同時顯著地改變了數百個基因的頻率。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巨大的變化只發生在一些魚中。這意味著,在這個實驗中,魚有多種基因組解決方案,要麼變大要麼變小。

瑟基爾森指出,這樣的研究可以評估人類的影響,提高人類對複雜環境適應的速度、後果和可逆性的理解。

相關焦點

  • 過度捕撈使魚快速進化:漏網之魚越來越多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海洋暖化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增加,食用魚體內毒素仍在累積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大量捕撈會使魚類快速進化,人類留下「惡果」, 大自然的報復來了
    而在最近,科學家在對海洋生物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由於人類的捕殺活動,導致了一些魚類出現了變異的現象在《科學》雜誌上,有一篇名為對比基因組移位與平行表型進化對漁業的反應」的論文。科學家針對六群大西洋銀魚群進行了研究,這是一種身長不超過6英寸的魚,而在實驗中,科學家進捕撈個體中最大和最小的魚
  • 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含量增加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研究稱魚類體型分析系統可以幫助制止過度捕撈
    據外媒報導,我們已經聽到很多關於大規模捕撈作業對野生魚類種群的影響,然而小規模捕撈也會對魚群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瀏覽量: 7158 次 我要評論   近日有科學家稱,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全世界海洋裡的大型掠食性魚類變得越來越少,過去一百年來數量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體型較小的魚類則繁衍興盛
  • 過度捕撈威脅亞馬遜珍稀魚類(圖)
    本報訊(北京科技報記者 楊猛 發自亞馬孫)「過去在黑河的下遊就能捕到熱帶觀賞魚和大鯰魚,現在運氣好的話,要開船往上走五六十公裡才能發現他們。」巴西亞馬孫國立大學的詹姆斯對記者說。由於近年來過度捕撈,生活在亞馬孫流域的許多珍貴魚類數量正在悄然減少。
  • 海洋魚類被過度捕撈令世界付出高昂代價
    路透溫哥華9月14日電(記者 Allan Dowd)---據周二公布的一系列研究,幾十年來的過度捕撈給世界食品業帶來的收入損失已經數十億美元計,由此導致的漁業資源減少也削弱了窮國抗擊營養不良的努力。
  • 研究顯示過度捕撈致全球捕魚量比預期下降逾3倍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1月20日報導,來自全球的400餘位研究者用10年的時間研究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全球捕魚量比聯合國官方預期下降逾3倍,近年來海產品每年會減產100多萬噸。據報導,這項研究數據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其研究對象不包括一般情況下的小規模捕魚、遊釣和非法捕撈,也不包括被丟回海裡的魚。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當物種數量因為過度捕撈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它們很可能喪失一部分基因多樣性——僅是因為已經沒有足夠的個體來承擔物種基因庫這一任務了。
  • 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 全球漁業正在萎縮
    經濟魚類種群不僅對全世界從事漁業的5600多萬工人至關重要,而且還為依賴海產品的世界部分地區提供必要的營養,例如沿海地區的發展中國家。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
  •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對全球環境的衝擊「難以估量」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對全球環境的衝擊「難以估量」 楊舒怡/新華網 2016-07-10 12:24 來源:澎湃新聞
  • 研究稱過度捕撈導致漁民與海豚衝突加劇
    新華社倫敦3月3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發布一項新研究說,地中海區域的過度捕撈活動導致魚群數量減少,不少海豚為搶奪魚類資源經常破壞漁網,使得漁民和海豚的衝突不斷加劇。  一個由埃克塞特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分析了地中海東部賽普勒斯以北海域過度捕撈活動給寬吻海豚帶來的影響。
  • 聯合國報告:全球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10日報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據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漁業狀況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40%的鮪魚等暢銷產品正遭受不可持續捕撈。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部門負責人巴朗熱說,地中海、黑海等海域的過度捕撈率約為60%,「尤其令人擔憂」。
  • 過度捕撈 稀有的海洋魚類瀕臨滅絕……定置網非法捕撈公益訴訟案來...
    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一些稀有的海洋魚類瀕臨滅絕,定置網的使用就是罪魁禍首之一。2018年4月,海南省文昌市檢察院在生態巡查時發現轄區海域內存在大量定置網。取證後,該院要求文昌市農業農村局對定置網情況排查清理。但跟進監督時發現,使用定置網進行非法捕撈的行為依然存在。
  •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東海:四大經濟魚類難覓蹤跡東海區域的捕撈強度是最適捕撈強度的3倍,實際捕撈量已經約是理論最大可持續捕撈量的兩倍。最主要的四大經濟魚類中,大黃魚和烏賊已難覓蹤跡,小黃魚和帶魚已經被嚴重過度捕撈,包括幼魚和低齡魚的過度開發。這四種主要經濟魚類佔總漁獲量比例從1950年代的63.7%降低到了1990年代的18.8%。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當物種數量因為過度捕撈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它們很可能喪失一部分基因多樣性——僅是因為已經沒有足夠的個體來承擔物種基因庫這一任務了。
  • 地中海魚舌上現「外星寄生蟲」 疑過度捕撈所致
    來源:中國日報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地中海發現一種可怕的寄生蟲,其外形與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無異,它們「攻佔」了鯛魚的舌頭,並一直呆在那裡吸寄主的血。  這種寄生蟲在地中海地區迅速繁殖,有些地區幾乎一半的魚類都被其感染,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貝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