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過度捕撈致全球捕魚量比預期下降逾3倍

2020-11-23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1月20日報導,來自全球的400餘位研究者用10年的時間研究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全球捕魚量比聯合國官方預期下降逾3倍,近年來海產品每年會減產100多萬噸。

據報導,這項研究數據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其研究對象不包括一般情況下的小規模捕魚、遊釣和非法捕撈,也不包括被丟回海裡的魚。研究表明,從1995年到2010年,年捕撈量大得遠遠超出想像,但是在1996年的捕撈高峰之後,捕撈量就急劇下降,降幅超過聯合國的官方數據。

據悉,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996年全球捕撈量為8600萬噸,之後每年減少40萬噸。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近年來全球最大的年魚類捕撈量為1.3億噸,之後每年減少120萬噸。

該研究負責人丹尼爾·保利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結果大不相同」。研究表明,全球捕魚量大幅下降,但這並不是因為捕魚活動減少,而是由於過度捕撈,漁場資源枯竭導致的。他還補充道,這項調查並非以零研究為基礎的推斷,而是基於10年來全球400多位同事所做的200個研究得出的結論。(實習編譯:鄭雪 審核:杜曉菲)

相關焦點

  •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 全球捕魚逼近極限值
    新華社電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經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大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   英國《衛報》7日援引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漁業狀況報告報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金槍魚等暢銷產品中,40%正遭受不可持續的捕撈。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他說:「過度捕撈絕對就像在海洋中玩貓鼠遊戲,當貓遠遁,那麼老鼠就會在海裡大行其道。由於大型的、掠食性魚類在海洋中的數量變少,小型的草食類海魚得以繁衍興旺。」  研究者們還發現,超過一半(54%以上)的掠食性魚類種群數量的下降都發生在過去四十年裡。
  • 世銀:過度捕撈致全球每年損失800多億美元
    【環球網綜合報導 實習記者 田瑞哲】新家坡《聯合早報》2月28日報導稱, 據世界銀行近期發布的《重溫沉沒的數十億》報告顯示,漁業的過度捕撈導致全球每年損失超過800億美元。該報告指出,隨著海洋中的魚類數量日益減少,漁船必須耗費更多時間開往更遠的水域尋找魚群,每次捕撈到的漁貨也減少了。導致漁業成本上漲,利潤降低。
  • 秋刀魚價格翻4倍!日媒賴中國過度捕撈?真相卻讓人意外
    論條來算的話,秋刀魚的價格每條為1050日元,比3年前多了9倍的價格。 秋刀魚大幅上漲的價格不僅讓部分日本民眾直呼吃不起,更讓日本餐飲業開始犯難,不少日本居酒屋、壽司店表示,如果價格繼續那麼高,秋刀魚產品以後可能要走高端銷售路線。
  •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
    東海:四大經濟魚類難覓蹤跡東海區域的捕撈強度是最適捕撈強度的3倍,實際捕撈量已經約是理論最大可持續捕撈量的兩倍。最主要的四大經濟魚類中,大黃魚和烏賊已難覓蹤跡,小黃魚和帶魚已經被嚴重過度捕撈,包括幼魚和低齡魚的過度開發。這四種主要經濟魚類佔總漁獲量比例從1950年代的63.7%降低到了1990年代的18.8%。
  • 核戰爭過後,如果我們停止過度捕撈,海產品可以養活我們
    作為研究全球海洋漁業的科學家,我們對未來海產品供應特別感興趣。因此,當一些同事找到我們,想要研究全球漁業對核戰爭的反應時,我們認為這將是一個有趣而又殘酷的話題。 正如我們預期的那樣,我們的研究表明,核戰爭會對海洋魚類產生負面影響,儘管沒有我們最初認為的那麼糟糕。
  • 聯合國報告:全球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10日報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據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漁業狀況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40%的鮪魚等暢銷產品正遭受不可持續捕撈。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部門負責人巴朗熱說,地中海、黑海等海域的過度捕撈率約為60%,「尤其令人擔憂」。
  •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對全球環境的衝擊「難以估量」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對全球環境的衝擊「難以估量」 楊舒怡/新華網 2016-07-10 12:24 來源:澎湃新聞
  • 海洋暖化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增加,食用魚體內毒素仍在累積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研究發現:過度捕撈魚類會致其快速進化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而生長較慢的魚會更小,更好地逃離漁網,從而有更高的機會將其基因傳給下一代。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全球人口增長推動魚類需求,使漁業資源面臨過度捕撈、走向枯竭的困境。聯合國表示,全球有近九成漁場處於捕撈頂限、或過度捕撈。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
  • 過度捕撈讓你笑不出來的事實
    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是指人類的捕魚活動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並補充種群數量。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結果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浩瀚的海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人類自古就開始的漁獵生活。到今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化漁業生產取代了。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 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含量增加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海冰減少或致北冰洋陷入過度捕撈絕境
    但隨著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超過其他地區1倍,那裡曾經令人望而生畏的厚厚堅冰正不斷減少。自從1979年科學家們使用衛星追蹤北極海冰擴張狀態以來,夏季北極海冰平均體積已經減少了75%,從1.6萬立方千米減少為4千立方千米。到9月份,北冰洋中的海冰數量更是降為1600立方千米。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捕魚人唯一的擔憂便是購買者太多,鱈魚卻越來越少。 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不過聽前幾天出海返航的漁民講,現在出去捕魚收穫不多,賠得很慘。他們本來打算出海5天的,可是出海3天了才捕獲2000多斤狗光魚,而往常一天至少打上萬斤,於是提前返航了。他們是明智的,因為如果按照2.6元一斤賣出,才掙5000元左右,而鐵皮船出航一天的成本(人工和油費等)就要8000多元。如今近海的魚確實是明顯少了,不好打了。」魯壽漁5088號漁船老闆袁師傅告訴記者。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
    黃魚見證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很容易理解,反而很難做明確的定義。專門探討這個問題的網站「過度捕撈網」(overfishing.org)給出的簡單定義是:捕撈超過系統能夠承擔的數量的魚,使整個系統退化。捕魚活動捕撈了太多的某種魚類,讓它們的數量不足以繁殖和補充種群數量。
  • 大眼金槍魚遭過度捕撈 大西洋漁業國商討對策
    大眼金槍魚遭過度捕撈 大西洋漁業國商討對策趙曼君最新研究顯示,大眼金槍魚近年來遭到嚴重過度捕撈,資源瀕臨枯竭。【數量驟減】國際大西洋金槍魚保護委員會上周一份內部報告顯示,大眼金槍魚種群數量已減少至它歷史數量的20%以下。委員會觀察員、美國皮尤慈善基金會成員保盧斯·塔克說,委員會研究人員以非常高的確定性作出「種群數量下降」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