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2020-11-23 中國水產養殖網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2012-03-02 10: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齊魯晚報        瀏覽量: 3530 次 我要評論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皇帝使金牛,娘娘來送飯,保證天下收」。這一天,壽光、濱海、昌邑、萊州等地的漁民拜祭龍王,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四海平安,風調雨順,漁鹽豐產……

  然而記者在近日對壽光市羊口港漁民的採訪中發現,這裡的漁船幾乎全部停靠在岸,出海打魚者寥寥無幾。據了解,近年來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的「近海無魚」現狀,讓早已出正月的羊口漁民無奈地選擇將船隻停港「撂荒」。「近海的魚越來越少了。」在採訪中,漁民、批發零售者和當地居民無不向記者說著同樣的話。

  現狀——

  近海無魚,羊口港八成漁船「撂荒」


  2月26日,記者來到濰坊113公里海岸線的西部起點羊口港,只見港內上百條漁船停靠在岸邊,偌大的港口內,漁民難覓。在港口南岸處,魯壽漁5088號鐵皮船正在檢修,準備明日出海,在這個靜靜的漁港內顯得格外扎眼。據了解,如今,該港內的近千艘大小漁船中有八成以上選擇暫不出海,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近海(離岸12到200海裡的經濟海域)無魚,出航成本大於產出,會賠錢。

  「明天,我們就出海碰碰運氣去。不過聽前幾天出海返航的漁民講,現在出去捕魚收穫不多,賠得很慘。他們本來打算出海5天的,可是出海3天了才捕獲2000多斤狗光魚,而往常一天至少打上萬斤,於是提前返航了。他們是明智的,因為如果按照2.6元一斤賣出,才掙5000元左右,而鐵皮船出航一天的成本(人工和油費等)就要8000多元。如今近海的魚確實是明顯少了,不好打了。」魯壽漁5088號漁船老闆袁師傅告訴記者。

  但袁師傅告訴記者自己又不得不讓自己的船員們趕緊出海碰碰運氣。「一年捕魚時間只有半年,而在其他時間,我們還要按每天100-200元的工資來養活自己的船工們,人工成本和船隻維護成本壓力很大,出海有可能賠錢,但不出海肯定賠錢啊。」

  隨後記者來到漁港附近的「漁民之家」——羊口近海漁民協會辦公室內,遇到一群正在打牌的漁老闆。

  51歲的羊口鎮近海漁民協會會長孫效寶介紹道:「前些年這個時候大家早就在海上忙著捕魚了。二月二之後,隨著海冰的消失,陸續有船隻出海打魚,但他們也只不過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根據目前反饋的結果來看,收穫並不多。」

  孫效寶告訴記者,現在羊口鎮近海漁民協會一共有正式會員268人,240-400馬力鋼殼漁船368艘,漁工4000多人。

  孫效寶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購買一條裸船就需要110萬元,裝備起來需要160多萬元,而且大多數船是靠貸款購買的,有的人貸款數達到100多萬元。如今捕魚成本和技術都提高了,近海魚的產量卻越來越少了。這種漁情下,漁民連本都保不住了。」

  探因——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小清河入海口處的魚都活蹦亂跳的,而如今,水面上除了波紋,就剩下零星的廢油一片片順流而下了。近海的魚類也少了,原先的銀魚早就沒有了,渤海大對蝦、梭子蟹、黃河口面魚、鯧魚等等都很少見了。原來的木殼船也逐漸被鐵皮船取代了,漁民的航程也越來越遠了。」在羊口港務局幹了一輩子的84歲老人任佩華感嘆道。

  面對「近海無魚,民無魚可打」的困境,孫效寶將其歸咎於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來的近海漁業生態破壞,而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是主要原因。

  渤海汙染了,魚也得病了

  「環渤海近海裡每年的垃圾都堆成山了,船員往海裡扔掉的各種包裝袋、酒瓶子、零食等垃圾,都能壘成一座山。」在採訪中,有著7年工作經驗的船員龐先生毫不忌諱地告訴記者,「你想想,在海上作業的大小船隻,機艙裡的廢棄油渣等垃圾都直接排到海裡去,這海洋的水質還能好到哪兒去?有的時候,我們一網打下去,打上來的除了魚,還有一些酒瓶子之類的各種生活垃圾。有時甚至打上來的狗光魚雖然是活的,但是魚嘴都潰爛了,魚也得病了。」

  孫效寶告訴記者,這幾年,環渤海周邊的造紙、化工等企業排汙嚴重,直接導致小清河及其入海口海域無魚生長。「而去年的康菲石油汙染事件,對環渤海的魚類生長的影響是長遠的。」孫效寶說。

  相關資料表明,更嚴重的汙染其實是來自陸地。渤海是中國惟一的內海,黃河、遼河、海河三大水系40多河流,攜帶著GDP洶湧增長伴生的高汙染,在過去30多年裡不停注入渤海。渤海已成為一個垃圾桶,五分之一以上海水均被汙染。渤海面積僅7.7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18米,在浩瀚大洋之中只是一隻「小海盆」。水體交換緩慢,汙染易,治理難。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曾指出,渤海絕大部分汙染區域為近岸區,即包括漁業區、旅遊區和自然保護區在內的海洋重要功能區。汙染還容易導致富營養化,惡果之一是赤潮頻發。在河北昌黎縣,2011年5月下旬發生了大面積「微微鞭毛藻」赤潮,直至7月上旬才消退。這是該縣海域連續三年出現赤潮,當地的扇貝苗也因此出現生長停滯和高死亡率的情況。

  過度捕撈,小魚小蝦也不放過

  「從2007年左右起,木殼船大部分都換成了鐵皮船,數量達到近1000艘,船多了,硬體上去了,捕魚的能力提升了,但捕撈數量超過了近海魚苗的生長周期。另外,在捕魚技術上,我們的漁網網孔很小很密,如此一來,近海的過度捕撈直接導致海產品不管大小都被一網打盡,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打不到魚,那是自然的後果。」&nbsp魯壽漁927號漁船上有著20多年打魚經驗的王師傅告訴記者。

  資料顯示,羊口漁業捕撈興起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漁船的數量也是從那時起迅猛增加,目前登記在冊的有710多艘,小型木殼船和鋼殼船各佔一半。而央子森達美港大多數是小型木殼船,目前已經達到370多艘。「小型木殼船馬力小,抗風浪能力差,只能在近海轉悠。由於近海漁業資源本就匱乏,過度捕撈的結果就是無魚可捕。」壽光市漁政監督管理站相關負責人表示。羊口近海漁業協會會長孫效寶告訴記者,政府部門必須下決心從宏觀上控制捕撈總量,改變無序競爭局面。

  記者從羊口漁政部門獲悉,目前他們一方面嚴格按照國家政策確保馬力指標不增,只有原船報廢后才能增加新船,另一方面通過定期投放魚苗、發放燃油補貼等措施扶持當地漁業發展.

  「近海無魚」逼出「遠洋捕撈」

  羊口港漁民的現狀,成為環渤海近海漁業困境的一個縮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羊口是遠近聞名的漁業大鎮。那時漁民即使開著一隻18馬力的小漁船,用最普通的拖網,一個航時也能捕到五六萬斤魚,而且不分淡旺季,一年到頭都能滿載而歸。但如今環渤海的魚明顯少了,就拿去年來說,往年捕魚期,一艘240馬力的漁船一個航時(約四五天)的捕獲量有十七八萬斤,而去年同期卻只有七八萬斤。」孫效寶說。

  面對近海汙染嚴重和過度捕撈導致的漁業生存現狀,濰坊漁民不得不跑到秦皇島或是榮成的石島去捕魚。「有時我們甚至跑到浙江甚至更遠的海域捕魚。在每年6月至9月的休魚期內冒險出海,運氣好的話,會賺很多錢。」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船員告訴記者。

  「目前,羊口大馬力的漁船大都跑出渤海灣去,進行遠洋捕撈。北到韓日海域附近,南到浙江舟山、福建等,都有我們的船隻。」孫效寶說。

  對於濰坊近海漁民的出路,在老漁民孫效寶看來,在減少汙染,控制捕撈船隻增量的同時,更應該加大漁業二三產業的扶持開發和利用,增加漁業的附加值,同時保護好港口附近的灘涂溼地自然生態,發展旅遊業。這也是作為壽光市人大代表的他,在上月舉行的壽光市兩會期間所呼籲的。

  連結——

  濰坊捕的魚多賣到京滬

  濰坊市民難吃到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一直以來,濰坊漁民都是把捕獲的海產品直接批發到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所以濰坊市面上很少見到「自捕魚」。如今隨著「近海無魚」的到來,濰坊市民更是難以吃到甚至見到自家門口捕到的魚。

  孫效寶告訴記者:「漁民打來的魚之所以銷售到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是因為那裡的消費水平高,水產品價錢也高。比方說,我們的梭子蟹在天津等地每斤可以賣到180元,但若是在濰坊就很難賣到這個價錢。目前濰坊市區的南下河水產品批發市場上,大部分都是南方水產品,價格也不是很高。」

  資料顯示,濰坊的近海漁場主要是萊州灣。水面積6000多平方公裡,水深5-20米,長年水溫在0-27攝氏度之間。主要經濟魚類有梭魚、鱸魚、黃姑魚、小黃姑魚、青鱗魚等,蝦蟹類主要有對蝦、梭子蟹等。但受訪船員告訴記者,目前濰坊近海海域出產的海產品主要為狗光魚、梭魚和少量爬蝦,在清明過後有皮皮蝦、海蜇和梭子蟹等。「海產品產量越來越少。市民就更沒有口福吃到『自捕魚』了。」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魚種組成也有改變,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等,正逐漸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  調查發現,以當前的發展趨勢,再加上海洋保育對策的空缺,「臺灣可能會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更早面臨海中無野生魚的處境」。邵廣昭說,該警訊透露出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  據邵廣昭介紹,魚源減少原因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都有可能。
  • 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東海無魚」
    據了解,我國漁業當前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由於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近海魚類的產卵場遭到嚴重破壞,曾經物產豐富的東海漁場,出現了「東海無魚」的水域荒漠化現象。內陸水域的淡水漁業資源也在嚴重衰退,這一點在長江流域表現尤為明顯。長江流域既是我國淡水漁業主產區,也是水生生物基因庫。近些年,長江幹支流水利工程建設多,捕撈強度居高不下,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由於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局限於近海,同一種群不作遠距離移動,和其他魚類相比,它們更加容易受人類影響,對珠江口近海水質、環境惡化也感受最深。  近年來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等機構對死亡白海豚的研究表明,其對海水中石油烴的富集已較嚴重。  南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解釋,中華白海豚體內石油烴富集,同其棲息水體的石油汙染程度有聯繫。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丨needpix 我是一名研究海洋環境汙染的科研人員,寫這篇文章我不打算傳播焦慮。雖然那會讓我們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一點,但我選擇和你站在一起看問題。 海鮮比以前少了嗎? 我們常聽到海洋環境汙染,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捕」這類說法。可是你是否發現?
  •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2014-07-19 07: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觀察報浙江公開承諾「四年扭轉『東海無漁』局面」,但在頂層設計《漁業法》未完成修訂的當下,上述承諾能否按期兌現?顯敵:過度捕撈駕駛室牆壁上掛著擺錘式傾斜儀,指針在5-10度之間來回晃動。起點是舟山市漁政碼頭,終點是接到舉報的未定坐標海域,在颱風和雨霧的煙波微茫間,中國漁政33121號撕開一條口子。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近年來,過度捕撈現象加劇,不僅使得魚類數量日益減少,也讓靠捕魚為生的漁民深感憂慮。相較從前,漁船需耗時到更遠的海域,才能捕撈到足夠的魚。專家警告,目前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極限值。如果不加以應對,漁業市場會不斷萎縮,最終面臨崩潰。歐洲漁業委員會也指出,過度捕撈終將耗盡海洋資源。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過度捕撈禁而不止 代表籲協同管控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江耘)在過度捕撈和近海汙染的雙重衝擊下,中國「海洋荒漠化」的趨勢已經呈現。11日,全國人大代表、舟山市華鷹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科平表示,恢復近海漁業資源,需加快構建「國家統領、海區統籌、省際協同」的依法管控工作格局。李科平是舟山的漁民,祖輩四代均以捕魚為生。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母親河上捕撈過度 網眼小 福建泉州上等魚逐年減少
    在近海的沙灘上,鋪著一條條長漁網。&nbsp&nbsp&nbsp&nbsp11點多,兩位老漁民出海捕魚後挑著「戰利品」走上沙灘。一位老漁民抱怨:「唉,都沒魚了,什麼都抓不到。」&nbsp&nbsp&nbsp&nbsp在老漁民挑著的桶裡,一個裝著一堆不起眼的小魚,只有幾隻稍大一點的帶魚。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
  • 日本近海捕到「放射」魚
    ■震後首次從魚類中檢出放射性物質超標■高放射性汙水約6萬噸,附近海水超標750萬倍■核汙水入海未及時通報,韓國俄羅斯表不滿最新發現 茨城近海捕獲超標魚 日本茨城縣漁業協會5日宣布,從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撈的玉筋魚幼魚體內檢測出放射性銫達到每千克
  • 過度捕撈讓你笑不出來的事實
    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是指人類的捕魚活動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並補充種群數量。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結果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浩瀚的海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人類自古就開始的漁獵生活。到今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化漁業生產取代了。
  • 無魚可捕危機逼近臺灣? 無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提前到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臺灣快成無魚島了」,臺灣《聯合報》3日以此為題報導稱,有島內科研團隊發現,臺灣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科學家預估,沒有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將提前到來。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文章提到,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30年來臺灣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逐漸退場,逐步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74歲的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逾60年,他說,近幾年漁民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兩三成。
  • 過度捕撈使魚快速進化:漏網之魚越來越多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