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魚種組成也有改變,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等,正逐漸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 調查發現,以當前的發展趨勢,再加上海洋保育對策的空缺,「臺灣可能會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更早面臨海中無野生魚的處境」。邵廣昭說,該警訊透露出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 據邵廣昭介紹,魚源減少原因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都有可能。
-
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東海無魚」
據了解,我國漁業當前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由於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近海魚類的產卵場遭到嚴重破壞,曾經物產豐富的東海漁場,出現了「東海無魚」的水域荒漠化現象。內陸水域的淡水漁業資源也在嚴重衰退,這一點在長江流域表現尤為明顯。長江流域既是我國淡水漁業主產區,也是水生生物基因庫。近些年,長江幹支流水利工程建設多,捕撈強度居高不下,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由於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局限於近海,同一種群不作遠距離移動,和其他魚類相比,它們更加容易受人類影響,對珠江口近海水質、環境惡化也感受最深。 近年來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等機構對死亡白海豚的研究表明,其對海水中石油烴的富集已較嚴重。 南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解釋,中華白海豚體內石油烴富集,同其棲息水體的石油汙染程度有聯繫。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丨needpix 我是一名研究海洋環境汙染的科研人員,寫這篇文章我不打算傳播焦慮。雖然那會讓我們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一點,但我選擇和你站在一起看問題。 海鮮比以前少了嗎? 我們常聽到海洋環境汙染,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捕」這類說法。可是你是否發現?
-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2014-07-19 07: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觀察報浙江公開承諾「四年扭轉『東海無漁』局面」,但在頂層設計《漁業法》未完成修訂的當下,上述承諾能否按期兌現?顯敵:過度捕撈駕駛室牆壁上掛著擺錘式傾斜儀,指針在5-10度之間來回晃動。起點是舟山市漁政碼頭,終點是接到舉報的未定坐標海域,在颱風和雨霧的煙波微茫間,中國漁政33121號撕開一條口子。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近年來,過度捕撈現象加劇,不僅使得魚類數量日益減少,也讓靠捕魚為生的漁民深感憂慮。相較從前,漁船需耗時到更遠的海域,才能捕撈到足夠的魚。專家警告,目前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極限值。如果不加以應對,漁業市場會不斷萎縮,最終面臨崩潰。歐洲漁業委員會也指出,過度捕撈終將耗盡海洋資源。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過度捕撈禁而不止 代表籲協同管控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江耘)在過度捕撈和近海汙染的雙重衝擊下,中國「海洋荒漠化」的趨勢已經呈現。11日,全國人大代表、舟山市華鷹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科平表示,恢復近海漁業資源,需加快構建「國家統領、海區統籌、省際協同」的依法管控工作格局。李科平是舟山的漁民,祖輩四代均以捕魚為生。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母親河上捕撈過度 網眼小 福建泉州上等魚逐年減少
在近海的沙灘上,鋪著一條條長漁網。    11點多,兩位老漁民出海捕魚後挑著「戰利品」走上沙灘。一位老漁民抱怨:「唉,都沒魚了,什麼都抓不到。」    在老漁民挑著的桶裡,一個裝著一堆不起眼的小魚,只有幾隻稍大一點的帶魚。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
-
日本近海捕到「放射」魚
■震後首次從魚類中檢出放射性物質超標■高放射性汙水約6萬噸,附近海水超標750萬倍■核汙水入海未及時通報,韓國俄羅斯表不滿最新發現 茨城近海捕獲超標魚 日本茨城縣漁業協會5日宣布,從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撈的玉筋魚幼魚體內檢測出放射性銫達到每千克
-
過度捕撈讓你笑不出來的事實
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是指人類的捕魚活動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並補充種群數量。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結果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浩瀚的海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人類自古就開始的漁獵生活。到今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化漁業生產取代了。
-
無魚可捕危機逼近臺灣? 無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提前到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臺灣快成無魚島了」,臺灣《聯合報》3日以此為題報導稱,有島內科研團隊發現,臺灣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科學家預估,沒有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將提前到來。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文章提到,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30年來臺灣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逐漸退場,逐步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74歲的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逾60年,他說,近幾年漁民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兩三成。
-
過度捕撈使魚快速進化:漏網之魚越來越多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