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日本近海現大量深海巨口魚 專家稱或因海洋異變
圖為深海巨口魚【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Sponnich Annex網站4月23日報導,22日,日本高知縣在其位於室戶海灣海域設置的定位漁網內,發現了105條平日很難見到的深海「巨口魚進入2014年,日本各地相繼捕獲了不少諸如「大王烏賊」之類的深海魚,但這些魚類的出現原因及其生活習性仍是未解之謎。據報導,「巨口魚」的棲息地是距離定位漁網50米以外,水深120-800米的深水區。這種「巨口魚」通體發黑,長著尖銳的牙齒,下顎的觸鬚上有發光器,來就像一臉壞笑看著人們一樣。
-
竹莢魚:日本第一魚
▲大西洋亞速爾群島,數千隻集結成群竹莢魚成了海豚、鯊魚、海鷗的盛宴竹莢魚屬於洄遊的魚種,多棲息在近海淺水域與礁巖上方, 體型纖瘦,但口感緊實,油脂飽滿迷人。日本的竹莢魚棲息在日本關東一帶沿岸水域,產量豐富、肉質細滑鮮甜,肉質軟中帶韌、滋味非常濃鬱 。每年夏秋是竹莢魚最肥美的時候,不僅肉質緊實,嘗來也更有咬勁。是日本漫畫和美食節目常被提到的國民美食。而銷量也是日本海魚第一。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在採訪中,有著7年工作經驗的船員龐先生毫不忌諱地告訴記者,「你想想,在海上作業的大小船隻,機艙裡的廢棄油渣等垃圾都直接排到海裡去,這海洋的水質還能好到哪兒去?有的時候,我們一網打下去,打上來的除了魚,還有一些酒瓶子之類的各種生活垃圾。有時甚至打上來的狗光魚雖然是活的,但是魚嘴都潰爛了,魚也得病了。」
-
日本高知縣捕獲神秘深海魚 或與海底異變有關
人民網東京4月23日電 (滕雪)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高知縣室戶岬附近海域固定網中22日捕獲了105條神秘深海魚,判明為巨口魚科巨口魚屬「明鰭袋巨口魚(日文名:ホテイエソ。英文名:Photonectes albipennis)」,其生態環境目前還是個謎。
-
青島梭子蟹大豐收一網撈千斤 捕蝦漁民改捕蟹
青島的膠州灣、近海海域也是金烏賊的主要產地,漁民每次出海都能捕撈到金烏賊,當時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都能吃到金烏賊。」黃島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由於大量的捕撈和近海海洋環境的惡劣,前些年島城市場上幾乎看不見金烏賊的蹤影,偶爾有漁民捕撈上極少的數量,活體都能賣到每公斤160元的高價。
-
日本近海發現一隻體長3.4米大王烏賊屍體 捕食觸手丟失
大王烏賊與工作人員對比[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天也]21日,臨近日本海的日本島根縣居民發現到一隻大王烏賊的屍體,全長3.4米。居民隨後聯繫附近水族館將這隻大王烏賊取走。日本《朝日新聞》22日報導稱,第一個發現這隻大王烏賊的是一名當地女性居民。她對記者稱,當時正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最初以為是條魚,停下車走近以後才發現是一隻大王烏賊。工作人員測量大王烏賊長度報導稱,居民在發現這隻大王烏賊時,烏賊已經死亡。
-
日本高知縣捕獲神秘深海魚 或與海底異變有關(圖)
人民網東京4月23日電 (滕雪)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高知縣室戶岬附近海域固定網中22日捕獲了105條神秘深海魚,判明為巨口魚科巨口魚屬「明鰭袋巨口魚(日文名:ホテイエソ。英文名:Photonectes albipennis)」,其生態環境目前還是個謎。專家稱,在21日就已捕獲了9條該神秘魚類,而在短時間內又出現大規模深海魚的現象,恐與海底環境發生異變有關。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無魚可捕」提早到來 過度捕撈難逃其咎 邵廣昭說,40多年前臺灣要蓋第一座核電廠,他所帶領的團隊負責在核電廠動工前,先行搜集環境背景資料,從而比較電廠運轉後的生態衝擊。
-
調查顯示日本近海生物種類豐富
日本一研究小組在8月2日發行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發表文章說,調查顯示日本近海已確認的海洋生物達到約3.4萬種,相當於全球已確認海洋生物物種的
-
日本近海的微型塑料垃圾密度比世界平均值高27倍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NHK電視臺12月8日報導,據調查,對海洋生態系統可能會產生影響的5毫米以下的「微型塑料」垃圾,日本近海的密度要比世界各地的平均密度高出27倍。在塑料垃圾中,5毫米以下的被稱為「微型塑料」垃圾。因其表面容易附著有害物質,因此有可能會對魚等生物以及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近海捕魚現狀:一網下去,水草多過魚蝦
  隨著天氣轉暖,港城海鮮紛紛上市,然而相比往年,今年的海鮮價格卻一直居高不下,是海鮮需求量大,還是近海的魚越來越難捕了? 「現在這地方基本捕不到魚,這個季節主要靠撈點爬蝦賺錢。」老朱告訴記者,清明節過後是爬蝦上市的日子,四五年前的這個時候,漁民除了能在近海捕到數量不少的爬蝦外,還能捕到不少一兩斤重的大魚,而最近一兩年卻很難見到大魚的影子。「見不到魚,爬蝦數量也變少了,以前一天撈到四五十斤很正常,今年也就十幾斤左右。」老朱說這些的時候,語氣中透露著些許無奈。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實際上不僅僅是中華白海豚,隨著棲息地被破壞、陸地排汙和濫捕,中國近海許多魚類都在退化。 無家可歸的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珠江口,是我國存有數量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群體所在處,目前探測到的中華白海豚約有1800餘頭。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巨型「勒氏皇帶魚」,為何出現在日本近海?這是什麼徵兆?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報導稱,日本富景縣漁港內出現2條巨型「勒氏皇帶魚」。
-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2020-01-16 11:03:56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日本內閤府2011年曾設立專門機構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過去一次出海順利的話能捕到幾百公斤大黃魚,現在一年只能捕到幾尾,大黃魚已經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每斤近百塊錢,漲價到如今每斤四五千塊錢。馬鮫魚雖不至於如此「瀕危」,但旺季每次出海也只能抓到三四十斤,遠小於10多年前的兩三百斤。 海南省水產研究所總工陳積明替漁民向記者訴苦「這兩年近海捕撈的經濟效益只能維持在低水平。
-
抓到皇帶魚那位船老大 又捕到兩條野生大黃魚
出海捕魚40多年的他,12月6日第一次捕到一條兩米多長、20多斤重的皇帶魚,12月9日,他又在東海上捕到兩條金燦燦的野生大黃魚。每條都超過1公斤,加起來有6.5斤。這麼大的野生大黃魚,相當少見。從年產10萬餘噸到一魚難求江浙一帶的海邊人,對於野生大黃魚都不陌生,原先舟山群島海域就是大黃魚的主產地之一。
-
浙江漁民捕到後賣了1.5萬元!
「捕到一條4.2斤野生大黃魚,賣了1.5萬元!」 8月23日,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峽山村的漁老大王明明發布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一則消息,引起了眾多人的嘖嘖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