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日本近海生物種類豐富

2021-01-10 科學網

 

日本一研究小組在8月2日發行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發表文章說,調查顯示日本近海已確認的海洋生物達到約3.4萬種,相當於全球已確認海洋生物物種的14.6%左右。

 

由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進行的此項調查是在全球25處海域實施的國際項目「海洋生物普查」的一部分。研究人員以日本的專屬經濟區為對象,依據過去約55年間的論文,統計出了已知的物種數。研究人員報告說,如果包括未確認的新物種,生息於日本近海的生物可能達到約15.6萬種。

 

這些海洋生物包括烏賊和章魚、貝等軟體動物,約8700種,種類最為豐富;蟹和蝦等甲殼類約6200種;魚類約3800種;珊瑚和水母等刺胞動物約1900種;海膽和海星等棘皮動物約1100種;鯨和海豚等魚類之外的海洋脊椎動物約150種。

 

其中約1900種魚、海蜘蛛、海葵等是日本近海特有物種。混在船舶的壓艙水中由北美帶到日本的雙殼貝等外來生物約40種。

 

此外,研究人員推測應還有未確認的約12.2萬新物種生活在日本近海。

 

如此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研究小組認為是日本複雜的沿岸地形、潮流和氣候的多樣性造成的。

 

在日本以外的海域進行的調查顯示,澳大利亞近海的生物物種達3.3萬種,中國約2.2萬種,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沿岸約1萬種。

 

研究小組指出,雖然日本近海的容積不到全球海洋的1%,但是其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可與澳大利亞相媲美。對飲食生活嚴重依賴海洋的日本人來說,這個調查結果進一步說明了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的重要性。(來源:新華網 藍建中)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渤海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八日電(記者賈全欣)作為中國唯一的內海和最大的海水養殖基地,渤海近海海域汙染日趨嚴重,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九十年代以來,渤海海域水體中的汙染物含量迅速增加,近海海岸的汙染範圍在迅速擴大。一九九二年,渤海水環境遭受汙染的面積不足百分之二十六,一九九五年後,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 日本近海酸性化嚴重 加劇全球溫暖化現象
    人民網11月21日訊 據《日本新華僑報》消息,日本一直以環保大國著稱,對周圍近海生態的保護成果也是有目共睹。但近日的一份調查報告卻顯示,日本近海海域正在面臨一場原因不明的危機。   據日本《每日新聞》消息,11月20日,日本氣象廳發布了過去250年,日本近海海域及西北太平洋的相關調查報告。報告顯示1984年以後,日本近海的酸性化現象嚴重,已達過去250年平均值的5倍左右。長此以往,將會使地球溫暖化加劇。   據悉,日本氣象廳定期在紀伊半島開展海洋濃度的觀測。發現今年北緯10度至30度海域的海水濃度為PH8.07—8.12,呈弱鹼性。
  • 日本近海的微型塑料垃圾密度比世界平均值高27倍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NHK電視臺12月8日報導,據調查,對海洋生態系統可能會產生影響的5毫米以下的「微型塑料」垃圾,日本近海的密度要比世界各地的平均密度高出27倍。在塑料垃圾中,5毫米以下的被稱為「微型塑料」垃圾。因其表面容易附著有害物質,因此有可能會對魚等生物以及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
  • 日本商業捕鯨近海船隊回港 1430噸鯨肉11月起上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7月1日,日本時隔31年重啟商業捕鯨,捕鯨船隊從山口縣下關市港口啟程,開啟了為期數月的捕撈活動。10月4日,負責近海作業的捕鯨母船「日新丸」返回了下關市港口,其與兩艘捕鯨船組成的船隊總計捕獲了約1430噸鯨肉。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中國近海發現40餘個海洋生物新物種
    國家海洋局7日表示,通過「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海洋生物生態調查研究,科學家鑑定出中國近海海洋生物9822種,新發現海洋生物新物種40餘個。  據介紹,本次專項調查新發現海洋生物新物種,包括微生物1新屬11新種,水母1新屬31新種。
  • 日本重啟商業捕鯨的目標種類確認,包括小鬚鯨等三種
    日本重啟商業捕鯨的目標種類確認,包括小鬚鯨等三種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8-12-27 10:14 來源:澎湃新聞
  • 初一生物知識:調查生物的種類
    一、調查前的準備 (一)列印出調查表,上課時發給學生 表格上有調查人,調查地點,調查時間,天氣狀況,生物名稱、數量,生活環境及形態特徵。這樣學生在調查時就不至於盲目,沒有方向,當然也不限制學生的新發現與創新,允許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表格,或者做好觀察記錄然後再設計表格。
  • 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 日本30年內或發生7-8級地震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近日發布預測稱,今後30年日本發生芮氏7~8級地震的可能性高,提醒人們不能放鬆警惕。根據預測,東北到關東地區的日本海溝附近海域今後30年內發生芮氏7~8級地震的可能性高,其中部分地區發生地震的概率在90%以上。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委員長 平田直:居住在東北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民眾,千萬不要以為地震不會來了。要充分認識到,可能會再次發生強震和大海嘯。希望大家做好準備,避免遭受重大損失。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日本近海昨夜地震引發局地海嘯,波幅小於20釐米
    原標題:日本近海昨夜地震引發局地海嘯,波幅小於20釐米  2019年6月18日21時22分(北京時間),日本本州西岸近海海域(38.62°N,139.47°E)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為30.0千米。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時間裡,中國近海捕撈量持續大幅增長。
  •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包含了森林、灌叢、草甸、草原、荒漠、溼地等以及黃海、東海、南海等海洋生態系統。同時,我國生物遺傳資源豐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規模均居世界第一。
  •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包含了森林、灌叢、草甸、草原、荒漠、溼地等以及黃海、東海、南海等海洋生態系統。同時,我國生物遺傳資源豐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規模均居世界第一。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對蝦年產量最高曾達到4萬噸,根據近幾年的資源調查,年產量只有7000噸。鮁魚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捕獲主體三齡魚,到90年代的二齡魚,再到現在的一齡魚。  以山東威海為例,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全市一季度漁業經濟形勢分析》中的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漁船停港率高達八成以上,最多時超過九成,是停港漁船數量最多的一年,捕撈漁民「提前休漁」的現象比往年更加突出。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對蝦年產量最高曾達到4萬噸,根據近幾年的資源調查,年產量只有7000噸。鮁魚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捕獲主體三齡魚,到90年代的二齡魚,再到現在的一齡魚。  以山東威海為例,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全市一季度漁業經濟形勢分析》中的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漁船停港率高達八成以上,最多時超過九成,是停港漁船數量最多的一年,捕撈漁民「提前休漁」的現象比往年更加突出。
  • 我國海岸線漫長,那麼我國的近海可能有鯊魚嗎?
    我國海岸線漫長,有1.8萬多公裡,大陸架資源豐富,這裡應該是鯊魚成群結隊的地方,可是鯊魚很少出沒在我國近海區域,究其原因是人類活動非常頻繁,很少見到鯊魚活動的跡象。大陸架原來是陸地的一部分,後來由於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陸地,成為海面下的一部分,這裡的海域比較淺,陽光可以射到海面下較深的區域,為此這裡的海藻類生物可以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形成海洋生物資源的初級生物鏈,便有了各種生物資源的聚集場所,這裡廣泛分布著各種魚類資源,我國近海魚類30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70多類。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烏賊是我國著名的海產資源。
  • 看看「家底」有多厚 生態資源豐富的泰順開啟生物多樣性調查
    日前,泰順縣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啟動儀式暨《泰順縣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工作方案》評審會在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辦,標誌著該縣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正式啟動,也意味著溫州市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 全國首次沿岸海洋生物毒素調查圓滿收官
    全國首次沿岸海洋生物毒素調查收官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生物分泌的一種具有特殊結構的高活性化學分子,具有很強的生物毒性,其分布非常廣泛,種類也非常豐富,在各類海洋生物中均檢測出不同含量的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毒素可以在貝類、魚類等生物的組織內蓄積,對食品安全及海洋生產活動具有極大的影響,是目前國際上的熱點研究領域。我國對於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起步較晚,此次調查將有助於加快提升我國在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水平。
  • 日本近海捕到「放射」魚
    ■震後首次從魚類中檢出放射性物質超標■高放射性汙水約6萬噸,附近海水超標750萬倍■核汙水入海未及時通報,韓國俄羅斯表不滿最新發現 茨城近海捕獲超標魚 日本茨城縣漁業協會5日宣布,從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撈的玉筋魚幼魚體內檢測出放射性銫達到每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