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渤海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2020-12-06 搜狐網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八日電(記者賈全欣)作為中國唯一的內海和最大的海水養殖基地,渤海近海海域汙染日趨嚴重,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九十年代以來,渤海海域水體中的汙染物含量迅速增加,近海海岸的汙染範圍在迅速擴大。一九九二年,渤海水環境遭受汙染的面積不足百分之二十六,一九九五年後,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據初步估算,渤海的產卵場幾乎全部遭到汙染,特別是萊州灣和黃河口水域、遼東灣和渤海灣的產卵場,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北部的重要漁業資源的百分之四十在這裡產生,但是這三個海灣成為目前中國近海汙染最嚴重的水域。

  一些幼體具有溯河特性的魚蝦類,如對蝦、鱸魚、梭魚等由於河流汙染,加上斷流,已無生存條件,幼體成群死亡。一些以潮間帶和淺海為棲息地的貝類,特別是河口附近分布的貝類,如毛蚶、文蛤、泥蚶等,由於棲息地水質變劣,生存條件不復存在。遼東灣的海蟄產量由八十年代的二萬多噸降至目前的二千噸。

  鑑於渤海汙染嚴重的狀況,渤海碧海行動計劃由此產生。國家環保總局有關人士表示,環渤海地區近年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抬升,已經具備一定的汙染治理經驗,從資金到技術,渤海碧海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相關焦點

  • 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部分海域成「重災區」
    中新網杭州四月十日消息(記者張文)日前,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傳來消息說,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部分海域已成「重災區」。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了《二00一年寧波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該公報指出,去年寧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汙染情況比上年加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無機磷、重金屬汞和總汞。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渤海大型魚類已近枯竭 十張圖了解2018年中國海洋開發現狀與趨勢
    全國約十分之一的海灣受到嚴重汙染,部分地區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溼地等生態系統破壞退化問題較為嚴重,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多發頻發,溢油、危化品洩漏等環境風險持續加大。根據海洋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近海海域低於國家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按春、夏、秋、冬季節分別為4.11萬、3.36萬、4.68萬、4.81萬平方公裡,分別佔據近岸海域面積的14%、11%、15%、16%。
  • 中國九成沿海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近海海域汙染大
    本報訊 昨天,「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總驗收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對專項取得的各項成果,包括新測的我國海岸線總長度,近海水資源、漁業資源整體狀況以及近海的環境特徵進行了驗收發布。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尹中卿:目前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較大,近海汙染情況嚴重
    尹中卿說,一是經略海洋的認識有待深化,目前很多地方發展海洋經濟的重點主要是在沿岸、領海、近海,對於走向遠海、走入深海、走向大洋的重視遠遠不夠。二是海洋傳統產業過多過濫,但海洋新興產業、戰略性產業、高科技產業發展遠遠不夠,所以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面臨十分繁重的任務。
  • 長三角地區近海汙染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然而,對海洋資源的長期過度開發和利用,也使長三角地區的近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逐漸成為限制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加強對近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對長三角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近海汙染逐年加重   海洋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長三角近海汙染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全國海洋宣傳日:近海汙染四大危害後果嚴重
    工業生活汙水威脅白壽灣生活汙水、工業廢水造成大亞灣海域嚴重汙染,站在淡澳河橋面都能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根據監測數據顯示,隨著近年來惠州市沿海工作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和,排入大亞灣海區的陸源汙染物逐漸增多,大亞灣海域環境汙染問題日趨突出。在大亞灣?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面對「近海無魚,民無魚可打」的困境,孫效寶將其歸咎於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來的近海漁業生態破壞,而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是主要原因。  渤海汙染了,魚也得病了  「環渤海近海裡每年的垃圾都堆成山了,船員往海裡扔掉的各種包裝袋、酒瓶子、零食等垃圾,都能壘成一座山。」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由於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局限於近海,同一種群不作遠距離移動,和其他魚類相比,它們更加容易受人類影響,對珠江口近海水質、環境惡化也感受最深。  近年來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等機構對死亡白海豚的研究表明,其對海水中石油烴的富集已較嚴重。  南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解釋,中華白海豚體內石油烴富集,同其棲息水體的石油汙染程度有聯繫。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為了降低甲基汞暴露風險,減少人為汞排放全球性條約《公約》已經在2017年正式生效。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
  • 渤海五分之一海水遭汙染 海洋生物瀕於滅絕
    他將小魚小蝦胡亂抓進一個破臉盆,「汙染嚴重的時候,連這個也難捕到。」  小清河是山東省內的一條大型河流,也是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之中,全國範圍內重點監測的20餘條入海河流之一。50歲的羊口鎮近海漁民協會會長孫效寶說,光子魚和米蝦原本是很低等的水產,過去人們都不怎麼吃,但它們耐汙染,還少量存活在小清河入海口。
  • 汙染侵蝕渤海三大灣近岸海水質量堪憂
    記者查找資料獲悉,上世紀80年代,渤海三灣——山東的萊州灣、天津的渤海灣以及遼寧的遼東灣,尚是中國的黃金海洋漁場,有魚盆、蝦盆及聚寶盆之稱,海產品產量佔全中國海產的40%多。此外,渤海充當了黃海、東海相當品種水生動物的產卵場,但近年來魚蝦難覓。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曾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整個渤海年產野生對蝦4萬噸,僅萊州灣就1.6萬噸。
  • 中國近海發現40餘個海洋生物新物種
    同時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海洋生物各類群、重要生物和生態系統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和制約因素等的認識,客觀全面反映了中國近海海洋生物和生態的現狀及其變化趨勢。  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近海海洋生物在時空分布上有著明顯的規律:生物種類空間分布特徵是隨著緯度的降低,物種數量逐漸上升,由渤海向南海呈成倍增加的趨勢;生物量和豐度分布總趨勢為黃、渤海高於東海和南海,通常又以黃海的生物量和豐度為最高,但不同類型的生物,其數量空間分布又有一些各自的特點;生物數量季節變化特徵表現在水體參數數量隨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大、小型底棲生物生物量和豐度季節變化不明顯
  • 調查顯示日本近海生物種類豐富
    日本一研究小組在8月2日發行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發表文章說,調查顯示日本近海已確認的海洋生物達到約3.4萬種,相當於全球已確認海洋生物物種的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逄少軍說,黃海連年暴髮漂浮滸苔綠潮,敲響了黃海近海生態環境惡化的警鐘,說明沿岸人類的經濟活動已讓黃海生態環境脆弱不堪,滸苔劇增反映了黃海近海海域氨氮水平達到滸苔大量出現的條件,因為滸苔是海水富營養化的典型表現生物。
  • 我國四大海區中,哪一個汙染最嚴重?
    很多人依靠主觀推測,認為渤海汙染最嚴重,而且是非常肯定地說,理由有:渤海是內海,海域較封閉;渤海周邊人口密集,經濟發達,重工業多。這其實都是想當然的看法,根據官方的一些調查公報來看,東海汙染最嚴重,其次是南海和渤海,黃海的汙染最輕。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刊發於《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1期渤海是中國的內海,主要包括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三大海灣,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壯大,對於渤海及其海灣的開發強度日益增強。由於渤海是封閉性內海,年降水量少,水體的交互作用和稀釋作用差,加之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致使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嚴重,對於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的治理迫在眉睫。
  • 「絕跡幾十年的魚又見面了」——河北環渤海漁村走訪見聞
    記者走訪河北環渤海的滄州、唐山一些漁業鄉鎮了解到,攻堅戰實施一年多來,當地重點推動陸源汙染治理、人居環境整治、漁業生產轉型等工作,渤海環境明顯改善,一些絕跡幾十年的漁業資源重現渤海灣。(小標題)「渤海刀」重現渤海灣黃驊市南排河鎮是純漁業鄉鎮,全鎮5萬多人主要靠海洋捕撈和漁業養殖為生。受疫情影響,鎮裡的漁船從3月起才陸續出海作業,比往年晚了一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