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2020-11-21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青島6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國海洋宣傳日,海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她不僅是全球氣候「調節器」,還為人類提供各類水產資源,承載三分之二以上國際貨物運輸。但隨著沿海和海上經濟活動疾速擴張,一方面,人類向海洋索取資源的數量和種類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又濫用海洋自淨能力,讓藍色「母親」不堪重負。

    綠潮、赤潮:藍色「母親」的眼淚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近期在渤海和黃海北部監測到大面積滸苔綠潮。6月7日監測數據顯示,黃渤海滸苔綠潮覆蓋面積約286平方公裡,分布面積約19801平方公裡,距山東日照最近約10公裡,距山東青島最近約14公裡,並繼續向偏北方向漂移。

    滸苔綠潮今年將再次湧向山東部分沿海地區,綠色絮狀的滸苔又將堆積在沙灘上,發出一股股濃烈的海草腥味,工人又要整車整車地將它們拉到填埋場處理。從2007年以來,這將是滸苔綠潮第8次影響山東部分沿海地區,衝擊沿海旅遊業並威脅養殖業。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逄少軍說,黃海連年暴髮漂浮滸苔綠潮,敲響了黃海近海生態環境惡化的警鐘,說明沿岸人類的經濟活動已讓黃海生態環境脆弱不堪,滸苔劇增反映了黃海近海海域氨氮水平達到滸苔大量出現的條件,因為滸苔是海水富營養化的典型表現生物。

    記者了解到,目前科研人員對滸苔形成機理和暴發原因仍在進行研究,尚未形成統一定論,但基本共識是海水中富含大量氨氮是形成滸苔的必備要素。因此,滸苔是沿海經濟活動中向海洋排放大量汙染物的惡果,大海通過暴發滸苔綠潮來吸收海水中的過量氨氮,自我恢復水質,也向人類發出警告。

    與大型藻類滸苔相比,赤潮是一種微型藻,但形成原因與人類過度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據統計,2013年僅渤海就發現13次赤潮,面積約1880平方公裡。國家海洋局北海監測中心研究員李欽亮介紹,赤潮形成原因有兩類:一是海水富營養化引起,主要是陸地過度排放氮、磷和汙水等;二是人類過度捕撈,原來以單細胞藻類為生的動物明顯減少,這種單細胞藻類就大規模暴發。

    突發溢油大傷藍色「母親」元氣

    溢油是近年來海洋環境主要汙染源之一,除了船舶正常航行產生的油汙滴漏和陸源工業汙染物外,重大突發性溢油事故則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例如大型船舶碰撞沉沒、鑽井平臺和沿海煉油廠發生生產事故等。

    2010年7月16日,大連新港輸油管道發生爆炸事故,受汙染海域約430平方公裡,其中重度汙染海域約12平方公裡,一般汙染海域約52平方公裡。

    2011年6月初,渤海蓬萊19-3油田B、C平臺相繼發生溢油事故,事故汙染海水面積至少5500平方公裡,主要集中在蓬萊19-3油田周邊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類海水海域面積累計約870平方公裡。

    2013年11月22日,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發生爆炸事故,導致原油入海。監測結果表明,海面油膜分布較多區集中在青島團島至黃島一線膠州灣內側海域,局部海域石油類濃度超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黃島大石頭以西岸灘有油汙分布。

    這是近年來黃渤海發生的3次嚴重溢油事故。有專家認為,「7·16」大連油汙染事件和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會使海域石油平均濃度升高,一般在海水稀釋和自淨能力作用下,水質應該能得到較快程度恢復。但這兩次溢油事故都在渤海,而渤海是半封閉海,海水交換程度較低,因此恢復時間較長。

    對於重大溢油事故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海洋環境專家持更為悲觀的態度,他們認為溢油事故會對渤海生態系統造成中長期影響,特別是海底油汙難被稀釋和自淨,會對底棲生物造成危害,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物鏈。

    「環保局不下海,海洋局不上岸」

    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為14.4萬平方公裡,呈富營養化狀態海域面積約6.5萬平方公裡。嚴重汙染區域主要分布在黃海北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鹽城、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要素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國家海洋局北海監測中心研究員孫培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海洋環境汙染源80%以上都來自陸地,包括河流帶入、沿海養殖業和工業汙染物排放等,因此必須嚴格控制陸源汙染物排海總量並監管確保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

    但部分基層海洋與漁業部門向記者反映,陸源汙染物排海控制和監管面臨「環保部門不下海,海洋部門不上岸」的困境。海洋管理部門只能監管到「入海排汙口」和「海洋傾倒區」,對來自上遊的河流難以監管。各地的環境保護部門也只能監管當地河流,對跨界河流束手無策,入海河段監管又與海洋部門界定不清。

    專家認為,「環保部門不下海,海洋部門不上岸」的管理格局和行政區域分割的障礙亟待破解,形成統一、協調的海洋汙染物治理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執法體系。

    對於溢油事故,也要打破船舶溢油歸海事部門管理,鑽井平臺溢油歸海洋部門管理的格局。同時,應加強船舶溢油風險防控,增強海上交通安全意識,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並加強對沿海煉化企業和鑽井平臺安全生產的監管力度。

    此外,海洋法律專家指出,海洋環境保護法自1999年修訂後再沒有修訂過,對造成海洋環境汙染損害後,受害者如何索賠、海洋生態破壞如何修復等內容缺乏配套規定和法律依據,亟待重新修訂。

相關焦點

  • 十年後的海洋,還是藍色的嗎?
    、醫藥資源、電力資源…… 比起湖泊和江河,佔地球面積最大的海洋,仿佛是個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寶藏,可以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或許你以為,這樣的浩瀚足以化解人類汙染造下的罪孽。
  • 關注海洋汙染:莫讓海之汙成源之傷
    解說員大衛·愛登堡說,這頭剛出生的小鯨魚可能是被母親的奶水毒死的,因為海洋汙染,鯨魚媽媽的體內富集了大量有毒物質。  眾所周知,海洋是生命之源,調控生態、滋養生命、影響經濟、孕育文明。海洋的總面積約3.6億平方公裡,覆蓋了地球約71%的表面積,是地球最大的儲熱體,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和氣候變化。
  • 聯合國警告海洋汙染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7日發布年度報告,警告全球海洋汙染日益加劇,化學肥料和塑料垃圾汙染令海洋不堪重負。環境規劃署《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年鑑》說,氣候變化造成海水酸化,加之海洋過度開發,海洋環境已不容樂觀。現在,化學肥料和塑料垃圾又加劇海洋汙染,致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海洋水質下降、魚群死亡,沿海旅遊業受到影響。
  • 地球海洋汙染 不能忽視「藍色警報」
    日漸稀少的「處女海」無獨有偶,一個多月前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將人類對海洋的影響直觀地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2月15日,美國國家生態學分析與綜合研究中心的哈朋博士領導了一個由來自16個研究機構的19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對世界海洋進行了為期4年的研究,繪製出首張「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影響全球圖」,並將這一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建立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 創造炫麗海洋世界
    十大海洋人物之:深圳市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周雲昕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http://ocean.china.com.cn       的確,10年來,她率先在國內開辦了海豚康復療法,義務為腦癱、自閉症兒童治療,給患兒及其父母帶來生活的希望;她組織成立了我國第一家以海洋環保為主題的環保公益組織——深圳市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帶動千千萬萬志願者為保護藍色海洋做貢獻。
  • 被塑料汙染攻佔的藍色海洋
    被塑料汙染攻佔的藍色海洋 2019-08-20 08:55
  • 世界海洋日:減少塑料垃圾,清潔藍色家園
    隨著人類活動向海洋深度推進,這片藍色空間正在悄然化身為「塑料海」。6月8日,2018年世界海洋日,海洋生態保護、塑料汙染的議題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   6月8日,全國高考進入第二天,2018世界海洋日也如期而至。為保護海洋生態,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今天確定為「世界海洋日」,旨在呼籲人們保護海洋生態,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
  • 《藍色星球2》令人震撼的海洋世界
    正如原作藍色星球在十六年前所做到的那樣,藍色星球2以其令人嘆為觀止的畫面與視角讓我們領略了大海的魅力與演化的奇妙。然而,與前作相比,本作給我們帶來的更大的震撼來自於人類行為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方面,藍色星球2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短視與貪婪的惡果,從赤道到北極,從浮遊動物到巨鯨,氣候變化、塑料汙染和過度捕撈所造成的影響滲透進了海洋的每一個角落。但同時,藍色星球2也讓我們看到了保育工作者和科學界的努力,並清楚地展示了只要我們給海洋一個喘息的機會,她的堅韌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驚訝。看完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許會感到一些無助。
  • 發起「藍色市民」倡議減少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汙染
    本網訊   12月3日,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研討會暨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辦。來自中國、智利、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越南等11個APEC經濟體代表共120餘人參會。
  • 小鯨魚因海洋汙染死去
    新聞:騰訊21日消息,紀錄片《藍色星球II》近期熱播,該片有一催人淚下的片段:剛出生的小鯨魚因海洋汙染而死亡,母親帶著它的屍體,一連幾天都不肯放開。現在,「海洋生物被迫與塑料共存。領航鯨的大腦很發達,它們能感受到情緒,失去孩子的悲傷在整個家族蔓延開來」。
  • 極圈內檢測到大量水銀,正在擴散汙染海洋,人類該如何應對?
    最近這段時間世界好像變得不安寧,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前段時間在南極發生了一塊上海市大小的冰川崩裂被分離出冰架的情況,這個月在菲律賓和我國四川的阿壩發生了地震,人類和環境似乎總是難以找到平衡點,無盡的汙染和破壞最終都會反饋到人類自己身上。
  • 太平洋以下1萬米最深的垃圾場:世界海洋塑料汙染令人恐怖
    環境專家警告說,這項發現揭示了世界海洋塑料汙染的恐怖現實。塑料垃圾有可能比艾菲爾鐵塔33層還要深。塑料汙染是一種肆虐地球表面的災難。現在,汙染聚合物正沉入海底。雖然塑料汙染正在迅速下降,但它也正在進一步蔓延到海洋中。深海生態系統也受到人類活動的間接影響。
  • 海洋汙染距離我們遠嗎?
    潛水員視角下的海洋汙染什麼是海洋汙染?海洋汙染是人類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使有害物質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汙染。汙染包含很多方面,我在想像我們北方沒有海洋的地方應該不會受到海洋汙染的影響,但是等我深度查詢資料才發現,我想的簡單了,海洋汙染會對海洋生物資源、海洋開發、海洋環境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最終又將危害我們自身。
  • 海洋汙染
    海洋汙染(marine pollution)通常是指人類改變了海洋原來的狀態,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 姜大明:海洋汙染了 什麼事情都幹不成
    2011年3月6日下午,參加山東代表團討論的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在回答中國網記者關於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發展對於推動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將起到的作用時說,「那絕對!第一條就是生態。海洋汙染了,什麼事情都幹不成了。」
  • 世界海洋日:改變洗滌習慣可以減少海洋汙染排放
    每年6月8日是聯合國大會上確定的「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對於每年的世界海洋日,聯合國都會圍繞海洋選定相應的主題,比如:2009年:聯合國選擇的主題是「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
  • 世界上最大的活珊瑚礁群,由於嚴重的海洋汙染使一些珊瑚白化而死
    大堡礁是一場藍色世界裡的視覺盛宴。它在澳大利亞東海大岸的昆士蘭州,是一個可以讓人忘記憂愁的地方。2900多個大大小小的礁島散落在這片藍色海域裡,與迷人的昆士蘭溼熱帶雨林緊緊相偎。這些礁島平時大都隱藏在海水下面,只在退潮時才露出來。
  • 海洋生態汙染驗證,南通阿迪達斯海洋紗線回收海洋垃圾再生環保
    地球上互相連通的廣闊水域構成統一的世界海洋。根據海洋要素特點及形態特徵,可將其分為主要部分和附屬部分。主要部分為洋,附屬部分為海、海灣和海峽。洋或稱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一般遠離大陸,面積廣闊,約佔海洋總面積的90.3%;深度大,一般大於2000米;海洋要素如鹽度、溫度等不受大陸影響,鹽度平均為35,且年變化小;具有獨立的潮汐系統和強大的洋流系統。海洋的形成距今約有55億年,無數個波濤平靜的故事,都圍繞著這片壯麗的藍色展開,除了孕育生命的奇蹟,海洋正在面臨來自數字的考驗。
  • 聚焦「海洋+」|整治海洋汙染在行動,深圳劍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這意味著,「灣區經濟」的持續增速不僅需要海洋,更應敬畏海洋。9月8日,第十五屆國際海洋清潔日深圳主會場在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進行,海洋環境保護再度引發關注。本次活動承辦方——深圳市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執行秘書長馬海鵬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受汙染後的環境可能會消耗更多的資源來修復,只有保護好生態,才能為海洋產業經濟保留長久的發展動力。
  • 《藍色星球2》強勢回歸!同一個世界,同一片海洋.
    2001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藍色星球》可以說是世界探索海洋的自然紀錄片的「開山鼻祖」,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向觀眾展現地球的神秘之美,並獲得豆瓣9.5分的高評。從我們熟悉的海岸到黑暗的海洋深處,各處美景盡數其中,相比第一部來說,《藍色星球2》製作更加精良,音樂、畫面更加細膩,將許多過去未知的地帶、驚人的生物及其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呈現在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