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圈內檢測到大量水銀,正在擴散汙染海洋,人類該如何應對?

2020-12-04 科羅萬象

最近這段時間世界好像變得不安寧,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前段時間在南極發生了一塊上海市大小的冰川崩裂被分離出冰架的情況,這個月在菲律賓和我國四川的阿壩發生了地震,人類和環境似乎總是難以找到平衡點,無盡的汙染和破壞最終都會反饋到人類自己身上。然而這幾天在北極,科學家們又遇到了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北極同樣也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氣溫在持續的波動升高,隨著氣溫升高,凍土中一些危機就暴露出來,科學家發現北極圈內水銀的含量急劇升高,將來會發生什麼沒人知道。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北極圈內的水銀含量升高是由於凍土融化導致的,凍土層的融化也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影響,此前曾報導了凍土層中發現了遠古病毒,這回又發現了水銀含量超標,看來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對世界的影響力一點都不小。

由於處在冰寒地凍的無人區,南極和北極是地球上相對來說汙染較少的地區之一,但是現在卻發現了被水銀汙染,凍土土壤融化,汙染洩露到了北冰洋中,汙染了海洋中的一些魚蝦和海洋動物,並且這樣的汙染都是隨著食物鏈一級級傳遞下去,這個汙染的破壞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為什麼北極圈內的凍土中會存在水銀?

科學家為了探索工業區內的水銀究竟是如何到達北極圈的凍土中的,利用電腦建模進行研究,最終發現北極凍土中的水銀汙染是源於氣態的汞單質,氣態的汞被其他工業的汙染氣體,例如煤、石油等燃燒產生的氣體,一起帶到大氣層中,然後被季風帶到了北極,汞蒸汽到達了北極後在夏季植物吸收作用最旺盛的時期被植物吸納,然後植物開始死亡,水銀就進入了土壤中,最後凍土融化,水銀就被釋放到北冰洋中,擴散影響海洋生物。

美國前段時間剛退出了巴黎協定,工業化造成的氣候變暖現象將會持續影響地球,南極和北極的氣溫逐年升高已經成為了趨勢。由於氣候變暖所引發的連鎖效將會讓人類不堪重負,冰川崩塌融化,全球變暖氣溫升高,海洋汙染等等問題,人類將來究竟該如何應對?

相關焦點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深海就像一個「水槽」,匯聚著大量微塑料。塑料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白色汙染也在持續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 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或達1400萬噸以上 人類如何應對「海洋中的PM...
    塑料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白色汙染也在持續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海洋微塑料分布廣泛,危害頗多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種特殊形態,通常是指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包括碎片、薄膜、纖維等。
  • 限塑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什麼是微塑料,如何產生?
  • 環保科普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什麼是微塑料,如何產生?微塑料汙染在最近10年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實際上早在50年前就被發現。1971年秋季,海洋生物學家Ed Carpenter首次注意到在棕色馬尾藻墊中漂浮著一些奇特的白色斑點。
  • 水銀溫度計破了可別隨意扔進垃圾桶!家庭汞汙染該怎麼處理?
    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和可回收垃圾回收再利用帶來的資源節約相比,有害垃圾如何處置更加關鍵和緊迫。這是9月2日在參加完培訓後,心晴雅苑小區很多住戶的感受。  若處理不當,汞在室內汙染時間可能超過6個月  這次培訓的重點是有害廢棄物健康管理。「汞是一種化學元素,俗稱水銀,是常溫下唯一呈現液態的金屬。在23℃以上的大氣環境下,汞會快速揮發,汞蒸氣和汞的化合物多有慢性劇毒;因為汞對於人體免疫T細胞的抑制作用,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已把汞列入到致癌物質名錄。」
  • 海洋汙染如何影響人類以及我們如何減輕海洋汙染?
    大約70%的水供應也來自海洋,這意味著不保持海洋健康和免受汙染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有毒化學物質每天都會進入海水,這不僅會汙染水源,而且還會對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造成健康問題。請記住,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有近三分之一直接吸收到海洋中,這也是造成海洋汙染的另一個原因。儘管海洋汙染對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都具有巨大破壞力,但只要您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就有多種方法可以減輕這種汙染。
  • 人類汙染侵蝕海洋最深處
    據英國《每日郵報》等媒體報導,近日,來自阿伯丁大學、紐卡斯爾大學和詹姆斯赫頓研究所的英國科研小組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從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和克馬德克海溝採集的甲殼類動物脂肪組織內,取樣檢測出了很高濃度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多氯聯苯(PCB)和多溴聯苯醚(PBDE)等,其中一些早已被許多國家禁用。
  • 海洋重金屬汙染嚴重 拿什麼來拯救?
    「海水重金屬汙染物的現場快速檢測傳感器技術研究」是煙臺海岸帶所首個獨立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課題。該課題組成員在秦偉研究員的帶領下,經過三年的刻苦攻關,研製出了對重金屬離子具有高靈敏度、高選擇性響應的聚合物膜離子選擇性電極,同時研發出了集樣品預處理和檢測功能於一體的重金屬檢測系統樣機,實現了對海水中重金屬汙染物的現場快速檢測。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這一天,不僅是聯合國強化政府應對環境問題的重要媒介,更應反射出全世界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因為我們的藍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圍。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 秦始皇陵地宮真有大量水銀麼?古代是如何提煉水銀的?
    談及秦始皇陵,總會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便包括地宮中浩如江海的水銀。與許多朋友一樣,初讀《史記》時,也曾被「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文字所震撼,並對古代如何獲取水銀而充滿了疑惑。比如,《宋史·李宸妃傳》中便曾講到:「宸妃當以後服殮,用水銀實棺……以水銀養之,故不壞。」說的便是李宸妃下葬時,曾在棺內注滿水銀,以防止屍體腐爛。查閱相關文獻可知,古人以水銀防止屍身腐爛的記載很多,或以水銀浸泡屍體,或在屍體中注入水銀。不過,像吳王闔閭和秦始皇這樣的帝王陵墓,大量使用水銀,除了防止屍身腐爛以外,還有更為重要的目的:以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 水銀溫度計一不小心打碎了該如何處理?
    在如今疫情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水銀溫度計是我們的日常必備,可是水銀溫度計是易碎物品,如果一不小心打碎了,我們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水俁病就是由於汞造成的水汙染引起的,當然們飲用了被汞汙染的水源或是誤食了汙染水源裡的魚蝦都會產生上述症狀。
  • 解析大氣汙染擴散的氣象因素
    大氣邊界層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最大,汙染物的遷移擴散和稀釋轉化也主要在這一層進行。   邊界層以上的氣流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響越來越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稱為自由大氣。   2. 平流層   平流層是指從對流層頂到離地高度約55 km範圍的大氣層,該層和對流層包含了大氣質量的99.9 %。平流層內空氣稀薄,比較乾燥,幾乎沒有水汽和塵埃。
  • 塵封多年的遠古病毒,或許有甦醒的可能性,人類該如何應對?
    塵封多年的遠古病毒,或許有甦醒的可能性,人類該如何應對?幾乎每年的6月份,全球溫度都會隨之上升,這個時間段就是所謂的高溫季節,每到這個階段,人類都要與高溫作鬥爭。近年來,溫度上升的頻率越來越明顯了,甚至很多地區的溫度已經超越人類可承受的溫度。我們都知道,人的正常體溫大約在37度,超過這個溫度值,渾身就會感覺不舒服。不少家庭不錯的人經常躲在空調房內,對一些家境貧窮的人來說,每到這個時間段,都將面臨暴曬炎炎夏日,溫度上升使人類的活動受到限制。
  • 透過令人稱奇的"環保"作品,看海洋的嚴重汙染,人類該拯救自己
    ,全球所有的海洋生態系統中,我們已經找不到一處淨土,還沒有被塑料汙染。海洋歷來就是我們人類命運的共同體,但是這些年飽受了塑料垃圾積聚、海冰消融、海平面上升帶來的災難,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環境問題,全世界已經緊密連接在一起,致力於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作為先鋒隊的環保藝術家們,同時也是&34;的環保主義者,正在努力通過自己的作品,喚醒公眾對海洋環保的重視,讓人們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於海洋環保。
  • 水銀的歷史與功過
    水銀使得我們的照明有了更多的節能選擇,螢光燈管、水銀燈與白熾燈相比能節省許多電。我們日常所用的螢光燈管內含有少量的水銀,而明亮的水銀燈則是體育館和其他一些室外場所照明的極佳選擇。   水銀汙染引起重視和關注   但是與此同時,水銀卻也給地球環境和人類健康投下了陰影。
  • 衛星聯手機器學習,如何檢測海洋中的塑料垃圾?
    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塑料垃圾對於海洋生物一直是種可怕的威脅,然而目前為止,我們依然很難檢測到海洋中的塑料汙染狀況。從原理層面來看,清澈的海水能夠高效吸收近紅外(NIR)到短波紅外(SWIR)光譜範圍內的光波,而塑料及天然碎屑等漂浮物則會大量反射近紅外光波。這種光吸收水平層面的差異,也讓衛星在理論上獲得了檢測海面漂浮物的能力。不同漂浮物的近紅外信號也有所區別。
  • 臺灣積極應對海洋環境汙染嚴峻考驗
    該基金會表示,今年活動的主題是「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慈濟志工會身體力行帶動民眾增強環保意識。  保護地球,從孩子抓起。臺灣雲林縣鬥六市繪本圖書館舉辦圖書展覽及親子活動等,精選與環保、生活等相關的書籍,宣導環保愛地球的理念。眾多家長帶著孩子,大手拉小手徜徉書海,聽現代說書人講繪本故事,在書香中學習如何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 水銀體溫計破了,該怎麼處理?
    坊間有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在室內,水銀溫度計打碎之後,裡邊的汞會揮發導致人體中毒,最嚴重的還會死亡。水銀溫度計作為家裡常備品,有這麼「危險」?汞中毒真的這麼可怕嗎?水銀溫度計打碎之後究竟該如何處理?這次我們來詳細聊聊這個話題。
  • 塑料汙染是如何擴散的?
    如今,塑料汙染無處不在。但人們對塑料微粒如何在環境中移動、積累還了解甚少。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塑料微粒通過土壤和其他多孔介質進行長距離移動的機制。這將有助於防止汙染物在食物和水源中的擴散及積累。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 日本核汙水或將汙染海洋生物鏈-汙水 日本海洋 核汙染 汙染水體...
    福島核電站的汙水對於日本海洋的汙染已成事實。路透社  如今人們並不清楚福島附近海域都有哪些魚類,會如何遷徙。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委託,根據福島縣海域的海底地形、潮流、水溫、鹽分濃度等,預測了放射性物質的擴散。結果發現,放射性物質最初會沿著海岸向南北擴散,到了北方的仙臺灣以後,將會向東西方向擴散。正因為如此,雖然有來自馬來群島附近的強大黑潮從日本列島附近向北流過,福島縣以南的茨城縣也依然有魚類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