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
什麼是微塑料,如何產生?
微塑料汙染在最近10年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實際上早在50年前就被發現。1971年秋季,海洋生物學家Ed Carpenter首次注意到在棕色馬尾藻墊中漂浮著一些奇特的白色斑點。經過一番調查,他發現那是一小塊塑料。這一發現使人震驚,因為這意味著距離大陸有550英裡的大西洋中部,可能已被成千上萬的破碎塑料顆粒佔領。
Carpenter發現的典型塑料顆粒
而「微塑料」一詞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Richard Thompson教授於2004年提出。微塑料尺寸要比Carpenter發現的塑料顆粒小很多,是長度小於5mm的任何類型的塑料碎片的統稱。當前存在兩種微塑料分類:初級微塑料是指進入自然環境之前尺寸小於5mm的任何塑料碎片或顆粒,包括衣服的微纖維等;次級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產品通過自然風化過程進入環境後降解而產生的微塑料,來源包括水瓶、塑膠袋等。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每年生產約3億公噸塑料,它們通過化妝品、服裝和工業過程等各種來源,降解成數以萬億計的碎片潛伏在環境中。
微塑料來源,GESAMP Reports and Studies,No. 90;2015
人體如何攝入微塑料?
目前研究顯示,海洋、冰層、淡水生態系統、土壤、空氣中都含有微塑料。
早在嬰兒時期,人在使用奶瓶時,就已經開始攝入微塑料。10月19日發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的一項研究估計,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製備的每升嬰兒配方奶粉中,嬰兒可能攝入多達1600萬個微塑料顆粒。
研究人員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製備嬰兒配方奶粉的標準,將聚丙烯嬰兒奶瓶消毒、風乾,然後倒入加熱到70℃的水。在搖晃瓶子一分鐘後,他們過濾了液體,並在顯微鏡下進行分析,發現了數以百萬計的微塑料顆粒,無論他們使用真正的嬰兒配方奶粉、去離子水還是自來水,都會發現這些微塑料顆粒。這證實了微塑料產生的即時性。
使用含有聚丙烯的嬰兒奶瓶衝泡標準配方奶粉時,奶瓶可能會釋放出塑料微粒
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0-00171-y
聚丙烯是非常常見的塑料器皿,我們日常使用的水壺、杯子、飯盒、食物包裝都源於這種材料。仍舊以奶瓶舉例,聚丙烯嬰兒奶瓶在嬰兒奶瓶總市場中佔比可達83%。而微塑料脫落是聚丙烯的普遍特性。
同時,這些微塑料顆粒可能不止來源於奶瓶脫落,也可能有一部分來源於飲用水。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塑料攝取來源應該是飲用水,普通人每周僅飲用瓶裝水或自來水,就可能攝入多達1769顆塑料微粒。
蔬菜和水果也「不乾淨」。土壤中同樣存在嚴重微塑料汙染,這會致使農作物「感染」微塑料。今年就有兩項研究對此進行闡述。
首先,在5月份,來自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在《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指出,當地售賣的農產品都含有微塑料。研究人員對採集的胡蘿蔔、生菜、蘋果和梨等樣本進行分析發現,水果與蔬菜中存在微小的塑料碎片。
DOI: 10.1016/j.envres.2020.109677
人們賴以生存的空氣也難逃此劫。2019年,日本的《西日本新聞》曾報導,福岡工業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福岡市內的空氣裡檢測出了浮遊的微塑料顆粒。
這些研究都提示我們,微塑料汙染早已無孔不入。
微塑料會對健康產生哪些危害?
海洋微塑料體積小,但吸附汙染物的能力很強。例如,如果海洋環境中存在多氯聯苯、雙酚A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一旦微塑料和這些汙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個有機汙染球體。微塑料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在環境中到處遊蕩。
微塑料部分來源於塑料製品,本身釋放著有毒有害物質,對海洋環境造成直接危害。同時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體內蓄積,危害海洋生物安全,危害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潛伏在環境中的微塑料最終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體內。2018年,歐洲腸胃病學會首次報告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直徑在50μm至500μm之間。這提示我們,微塑料會到達人體腸胃,可能影響消化系統。
雖然微塑料顆粒會被排洩出來,但是否在體內留存聚積尚未可知。但我們已知最小的微塑料——納米塑料顆粒,能夠進入血液、淋巴系統和肝臟。根據所使用的定義,尺寸小於1000nm或小於100nm的塑料被認為是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
雖然目前尚未證實微塑料對人體健康存在哪些確切的危害,但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能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腸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最終危害人類健康。
微塑料存在形式多樣,生成機制複雜
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廣受社會關注。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認為,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目前,微塑料根據來源可分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兩大類。初生微塑料是指經過河流、汙水處理廠等排入海洋環境中的塑料顆粒工業產品。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料顆粒。
環境中的微塑料肉眼難以看到,但這些不同來源的塑料經過物理、化學、生物等層層分解,由大變小,由小變微,幾乎遍布全球。據有關專家表示,如果放任海洋塑料汙染的問題持續下去,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總重量將超過魚類總和,全球99%的海鳥都會誤食塑料製品,「最終損害的是人類和海洋」。
確保源頭減量,加強全球共治
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但並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大國。2019年的監測數據表明,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這一結果的取得既離不開我國政府長期的高度重視,也離不開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
為了科學地應對微塑料汙染,我國自2007年正式啟動了海洋垃圾監測工作,並於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2017年首次將海洋微塑料監測範圍擴大至大洋和極地領域。
生態環境部針對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治理,採取了源頭減量、替代使用、加強回收、開展治理等一系列活動。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先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對禁塑限塑階段性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
減少塑料垃圾,遏制微塑料的擴散,是人類不可推卸的共同責任。霍傳林表示,海洋微塑料與海洋垃圾既要協同治理,又要作為全球的問題一起來解決。中國一直堅持同世界各國一道,深度參與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汙染防治。未來,生態環境部將結合法律法規的修訂,強化自身職責,共同推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的治理,共同守護碧海藍天。
來源:中國環境報、梅斯醫學綜合報導、澎湃新聞
亮明你對南寧生態環境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