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荷蘭、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和瑞典也已經發出聲明,表示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應禁止在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中使用微塑料。微塑料汙染對我國近海生態系統構成了重要威脅,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外交壓力。然而,目前對微塑料在我國近海海洋環境中汙染的現狀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有害影響的認識仍比較缺乏;對海洋微塑料汙染的監測、控制和管理也缺乏有效技術和措施。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中國大洋49航次由海洋二所組織實施,歷時250天,航程近3萬海裡,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海洋二所陶春輝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他介紹,本航次以落實「蛟龍探海」工程為核心,任務綜合化,資源環境並重,調查手段高精化,瞄準國際海洋熱點,取得五大成果。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因而,文章提出要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以防範生態與食物鏈風險;並建議未來我國應加快土壤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建立,儘快部署開展土壤環境微塑料汙染與治理研究,探明微塑料、添加物質及其降解產物在土壤環境中的積累、釋放、轉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評估微塑料及其複合汙染物對土壤生態系統、食物鏈和人體健康的風險,建立土壤微塑料汙染的源頭管控和修復技術體系,為土壤及陸地生態系統微塑料汙染監管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
多國學者聚焦海洋塑料汙染話題
大會主席、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表示,解決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系統開展從河流到深海到極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調查、輸運及生命周期研究;要建立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及人類健康的風險評估方法。 海洋微塑料普遍被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據調查,微塑料分布遍及全球海洋,從近岸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深海洋底,人類都發現了它的蹤跡。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又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近年來,作為海洋環境研究新領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成為國際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熱點、難點。
-
廢水處理可保護水體環境免受微塑料汙染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10月22日,英國國家海洋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er,NOC)發布信息「廢水處理可保護水體環境免受微塑料汙染該研究發表在《環境汙染》期刊,研究表明進入河流的被處理過的廢水,其99.8%的微塑料已被去除掉。這項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廢水處理工程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對處理微塑料的作用。
-
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汙染大國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大國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彭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廣受關注。對渤海、東海15個點開展的監測結果表明,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霍傳林表示,這也印證了中國雖然是塑料生產大國,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大國。「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
-
海洋微塑料:亟待解決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環境問題
我國在海洋塑料垃圾應對方面也積極行動。原國家海洋局早在2007年就組織開展近岸海域海洋大型垃圾監測,並於近年開始進行海洋微塑料業務化監測試行。近幾年,我國海洋微塑料研究進展較快,特別是科技部2016年啟動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項目,是全球較早的由國家投入巨資針對微塑料汙染的科研項目。目前,我國海洋微塑料研究處於國際並跑水平。
-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海洋和淡水體系中微塑料汙染和生態效應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眾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體環境中大量而廣泛存在,且在一定條件下可對水生生物的生存與健康造成較大威脅,這些研究為世界範圍內開展水汙染防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導 讀:塑料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產品而被廣泛應用,塑料汙染也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環境汙染問題。近年來,土壤塑料汙染的問題也開始受到關注。本文主要結合最新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從土壤生物學的視角綜述了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並提出了未來的一些研究重點和方向,為開展微塑料汙染的土壤生態效應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1 微塑料對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微塑料通過長期的農用地膜殘留、有機肥和汙泥的施用、地表水灌溉和大氣沉降等方式進入土壤環境。
-
食鹽已被微塑料汙染,我們的地球和食物還有安全的嗎?
調查數據表明,全世界銷售的食鹽品牌中,有90%都被微塑料汙染,其中主要是海鹽。該調查一共抽取了39個品牌的食鹽,其中36種都或多或少有微塑料的汙染。其中不含微塑料的,一個是我國臺灣的品牌,還有一個是法國的品牌。很幸運,另一種是我們大陸的品牌。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不久前,據環保組織Break Free From Plastic公布調查,在對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統計後,可口可樂第三次蟬聯全球第一塑料汙染企業,隨後是百事可樂和雀巢。但就在幾年前,研究人員從海鹽中發現了微塑料,這項研究結果發布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研究人員從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歐洲的21個國家,收集39種品牌的食用鹽,其中僅只有3種不含微塑料顆粒。
-
美媒:貝類成微塑料汙染重災區
合眾國際社網站2020年12月28日發表題為《研究顯示,海產品中軟體動物體內微塑料含量最高》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你盤子裡的蛤蜊、牡蠣和扇貝可能有同一個秘密成分:微塑料。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的50多項研究進行了分析,以評估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微塑料汙染水平。調查人員發現,軟體動物中——比如蛤蜊、貽貝、牡蠣和扇貝——微塑料的含量最高。在亞洲沿海收集的軟體動物受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這些地區受到塑料汙染的情況更嚴重。報告稱,科學家仍在試圖了解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魚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
中國海洋漁業塑料垃圾排放現狀及防控淺析
大部分的塑料,需要超過100年的時間才能在自然環境中降解,大塊塑料垃圾的出現不僅造成海洋觀賞美感下降,影響海洋旅遊業的健康發展,還會在物理磨損、化學降解和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下逐漸破碎為微塑料。微塑料被海洋動物攝取後會劃傷和阻塞動物的消化道、影響海洋生物生態系統平衡和正常代謝、降低海洋生物身體機能。微塑料表面還可能附著有害病原體,隨著其遷移對海洋水質乃至人類都會產生廣泛的危害。
-
中國首次在南大洋發現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汙染廣受國際社會關注。25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的東經45度斷面進行海洋微塑料拖網取樣作業。這是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開展微塑料調查,並成功獲取樣品。12月24日,「雪龍2」號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無人機拍攝)。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在過去近10年間我國實施了大批不同精度的地下水環境調查與評價項目,基本摸清了近55萬km2範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狀況,掌握了地下水汙染的分布範圍和汙染特徵(郭高軒等,2014年)。自2015年起,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我國首輪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工作,計劃到2015年完成主要區域的地下水汙染調查工作,掌握地下水汙染狀況。
-
我國將持續加大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的防治力度
近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有外媒稱中國目前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輸出國的報導,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回應,中國是最大的塑料生產國,但並不代表中國是塑料汙染大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治理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多個環節,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