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2021-01-08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固廢網訊:在加拿大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日本和美國未籤署寫入數值目標、旨在減少日益嚴重的海洋塑料垃圾的文件《海洋塑料憲章》,被環境保護團體紛紛譴責「應該感到羞恥」。聯合國推測塑料垃圾廢棄量為每年3億噸。還有估算顯示,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為每年800萬至1200萬噸。本文為您分享《10000 個科學難題˙海洋科學卷》中一個相關的「難題」。

塑料製品由於輕便、彈性好和耐用等特性而被廣泛應用,2013 年全世界塑料的產量近3 億t。然而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海洋,使海洋幾乎成了一個「塑料世界」。海洋微塑料(marine microplastics)問題逐漸成為全球性的研究熱點,是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及海洋酸化並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

「微塑料」一詞最早被提及是在1990 年,國外學者在描述南非海灘調查結果時提到了「微塑料」;海洋教育協會在20 世紀90 年代的巡航報告中提及了「微塑料」;2004 年,在描述海水中的塑料碎片分布時也提及了「微塑料」。目前「微塑料」一般指在顯微鏡幫助下可看見的塑料物質,粒徑從幾毫米到幾亞毫米。在GESAMP 的評估中,微塑料被界定在1nm 至5mm 大小的顆粒。美國NOAA 將微塑料定義為小於5mm 的小塑料碎片。目前國內外研究大都將5mm 界定為微塑料尺度的上限。

國際社會近年來不遺餘力地呼籲重視海洋塑料垃圾問題。2003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發起「海洋垃圾全球倡議」,2009 年發布報告《海洋垃圾:一個全球挑戰》。這是史上第一次跨越12個不同區域,衡量全球海洋垃圾狀況的嘗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此前估計,每年有超過640萬t垃圾進入海洋。2014 年6月23 日,UNEP 在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發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4 年年鑑》和《評估塑料的價值》,指出海洋裡大量的塑料垃圾日益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保守估計每年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並將海洋塑料汙染列為近十年中最值得關注的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2015 年4 月,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GESAMP)發布報告,把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於大型海洋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2016 年聯合國第二次環境大會報告進一步從國際法規和政策層面推動海洋微塑料的管理和控制。

微塑料的來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洗滌劑、生活護膚及工業原料等中的微塑料成分,隨汙水排出進入陸海環境中;二是環境中的大塊塑料裂解釋放所致。海洋微塑料的主要危害是它一旦進入食物鏈,將會影響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小尺寸(<5mm)的微塑料和海洋中的低營養級生物,如浮遊生物,具有相似的大小,許多海洋生物不能區分食物和微塑料顆粒,因此微塑料極易被海洋生物誤食。除此以外,海洋生物還可通過攝食其他動物而間接吞食微塑料。

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過程和機制十分複雜。一方面,微塑料對海洋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效應,微塑料本身溶出物質可能會對生物的發育造成影響,同時塑料固體本身也會對生物組織造成物理傷害,從而影響海洋生物正常的生長、發育、繁殖。另一方面,微塑料被生物誤食之後,當該生物被上一級食物鏈的生物捕食之後沿食物鏈傳播、富集,加大對生物的傷害過程。最後,微塑料表面能夠吸附一定濃度的化學汙染物,這些化學汙染物對生物的健康往往是有害的。

世界各國近年來出臺越來越多的微塑料管理對策。歐盟制訂了海洋策略框架計劃,海洋廢棄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一些歐洲國家呼籲停止微塑料使用。德國總理默克爾在2015 年6 月的G7 峰會上強調了對塑料的重視,將關注目標放在減少塑料和微塑料的汙染上。為防止北美地區五大湖的環境受到破壞,加拿大議會宣布將塑料微珠列為有毒物質。2014 年6 月,美國伊利諾州首次出臺法案禁止個人護理產品使用塑料微珠,並規定從2018 年年底開始禁止生產含有合成塑料微珠的肥皂和化妝品,從2019 年年底開始禁止銷售此類產品。加利福尼亞和紐約也將緊隨其後。澳大利亞聯邦和省的環境部長也致力在2018 年7 月前自願淘汰塑料微珠產品。荷蘭、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和瑞典也已經發出聲明,表示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應禁止在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中使用微塑料。

微塑料汙染對我國近海生態系統構成了重要威脅,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外交壓力。然而,目前對微塑料在我國近海海洋環境中汙染的現狀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有害影響的認識仍比較缺乏;對海洋微塑料汙染的監測、控制和管理也缺乏有效技術和措施。我國關於海洋微塑料汙染的相關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開展大量的調查工作,全面掌握海灘、海底、海漂微塑料垃圾的汙染現狀。國家海洋局從2007 年以後,每年開展一次全國性的近岸海域和海灘海洋塑料垃圾的數量、種類調查。除此之外,我國目前尚未開展過大規模的海洋微塑料調查研究,對我國河口、近海微塑料的時空分布格局和動態特徵缺乏第一手資料;同時,由於海洋環境的複雜性,人們對在真實海洋環境中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健康造成影響的程度,知之甚少。

作為一種新型的海洋汙染,人們對海洋微塑汙染來源、傳輸途徑及對生態系統危害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目前面臨的海洋微塑料研究主要難題包括:

1. 揭示海洋微塑料的來源、通量及時空變化規律。

海洋微塑料的來源複雜,從入海途徑來看,既包括入海河流、直排海汙染源,也包括海難垃圾、海水養殖,還包括大氣沉降等,其入海途徑十分複雜;從形態來看,既包括直接以微塑料顆粒形態入海的原生來源,也包括大塊塑料入海以後逐步破碎、降解形成的次生來源。因此,目前還很難準確掌握塑料和微塑料的入海數量。塑料和微塑料入海以後,一部分逐步下沉到海底,也有一部分隨洋流不斷漂移到世界各地。目前對微塑料在世界大洋的分布狀態還缺乏全面的了解。

2. 海洋微塑料監測分析方法、標準。

目前國際上對微塑料的組成、種類、大小的認識差異非常大,在採樣面積、深度、採樣量、拖網速度、分選程序及裝置等上,國際上也缺乏統一的方法和規範,微塑料分離、分析和鑑定方法仍在不斷改進之中。因此,儘快形成規範化的採樣、分離和分析鑑定方法,建立相關的技術規範和標準,增強各國海洋微塑料調查和研究數據可對比性和信息共享,對評估全球海洋微塑料汙染形勢及加強海洋微塑料國際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目前海洋微塑料研究亟待解決的基礎性科研問題。

3. 海洋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技術。

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過程和機制十分複雜。它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來自其自身粒子的物理效應,來自其吸附的環境中的汙染物,還來自通過充當附著生物的基質間接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充分考慮微塑料在真實環境中對海洋生物的作用過程,綜合利用室內分析、野外調查和模型模擬等多種手段建立科學有效的生態風險評估體系。

4. 海洋微塑料汙染源頭控制與管理技術。

世界範圍的塑料和微塑料的用途十分廣泛,在生產、運輸和使用涉及多個環節,呈現出高度分散的特點,導致海洋微塑料的陸域來源複雜多樣,對它的管控不僅涉及技術問題,還涉及經濟、社會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針對微塑料的主要汙染源,綜合採取立法、政策、經濟、回收處理等多種手段,形成符合各國國情且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源頭控制和管理手段。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2012年全球因生產和使用塑料產品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包括填埋和焚燒)達3.9億t。大量塑料被隨意丟入湖泊、河流並匯入海洋,並通過運動的洋流在世界五個地區集中,形成世界的「海洋垃圾帶」。這些塑料碎片已對海洋生態造成威脅,甚至將可能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 專訪 |李道季:我國海洋微塑料管控正在加速推進,關鍵科學問題尚待解答
    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近日在接受採訪時做出上述表示。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遍布全球各地。近年來,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成為國際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熱點、難點。早在2013年,我國科研人員就啟動了海洋微塑料研究。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多國學者聚焦海洋塑料汙染話題
    符哲琦 攝   中新網上海4月24日電(記者 陳靜)每年全球有大量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為此,多國海洋塑料汙染研究領域的70名專家學者和環保人士24日匯聚上海,共同聚焦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生態效應等熱點話題。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據調查,微塑料分布遍及全球海洋,從近岸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深海洋底,人類都發現了它的蹤跡。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又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近年來,作為海洋環境研究新領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成為國際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熱點、難點。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海洋和淡水體系中微塑料汙染和生態效應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眾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體環境中大量而廣泛存在,且在一定條件下可對水生生物的生存與健康造成較大威脅,這些研究為世界範圍內開展水汙染防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 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安立會。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因而,文章提出要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以防範生態與食物鏈風險;並建議未來我國應加快土壤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建立,儘快部署開展土壤環境微塑料汙染與治理研究,探明微塑料、添加物質及其降解產物在土壤環境中的積累、釋放、轉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評估微塑料及其複合汙染物對土壤生態系統、食物鏈和人體健康的風險,建立土壤微塑料汙染的源頭管控和修復技術體系,為土壤及陸地生態系統微塑料汙染監管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 「蛟龍號」帶回海洋生物檢出微塑料,海洋汙染遠比你想的嚴重!
    撰文/屠強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據央視新聞昨日報導,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初步估計,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海洋受到汙染的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了。
  • 1500萬噸微塑料汙染海底:保護海洋生態,挽救海洋動物
    塑料垃圾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即使在遠離塵囂的海洋深處也未倖免。根據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的最新報告,估計約有1500萬噸的微塑料已落入深海,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量的兩倍之多。研究人員在距澳大利亞海岸線數百公裡的位置採集了海底沉積物,計算出微塑料在全球海洋沉積物中的分布可能遠高於預期。研究結果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雜誌。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趙春曉)2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 面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我們在行動!
    北極星固廢網訊:近年來,國際上對海洋環境與海岸微塑料汙染及其生態效應、漁業影響和健康風險的關注日益加強。中國被認為是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排放大國。開展我國海洋及海岸環境微塑料汙染監管與治理工作重要而迫切。本文在分析塑料垃圾汙染的基礎上,介紹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的監管與治理狀態,並提出應對策略。微塑料已成為環境中的一類新型汙染物。
  • 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或達1400萬噸以上 人類如何應對「海洋中的PM...
    塑料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白色汙染也在持續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海洋微塑料分布廣泛,危害頗多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種特殊形態,通常是指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包括碎片、薄膜、纖維等。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汙染大國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大國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彭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廣受關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介紹,2019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與北大西洋沿岸等近海區域處於同一水平,低於北大西洋中部環流區熱帶區域、東北太平洋和黑潮區域。
  • 馬爾地夫記錄了地球上最高水平的微塑料汙染
    馬爾地夫以其美麗的海岸線而聞名於世,是全球旅遊勝地,其周圍的水域中的微量塑料汙染量是世界上最高的,有可能嚴重影響淺礁中的海洋生物並威脅島嶼社區的生計。隨著時間的流逝,小塑料碎片會從塑料瓶,紡織品和衣物中分解出來,留在世界海洋中。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海洋科學家記錄了拉法亞尼環礁人口最多的奈夫魯(Naifaru)沿海22個地點的沙子中的塑料汙染水平,以確定該島周圍有多少微塑性物質。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
  • 中國就海洋微塑料汙染採取一系列行動
    根據2016年國家海洋部門的監測結果,長江口附近微塑料最高密度為每立方米2.35個。海灘上的微塑料密度介於每平方米100個~1200個之間。李道季團隊分析了從海灘收集的海洋塑料顆粒,「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這些塑料顆粒中的多氯聯苯濃度不高,低於世界中等水平。」多氯聯苯是一種造成環境汙染的主要的人工合成有機物。李道季團隊還研究了塑料垃圾入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