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垃圾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即使在遠離塵囂的海洋深處也未倖免。根據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的最新報告,估計約有1500萬噸的微塑料已落入深海,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量的兩倍之多。研究人員在距澳大利亞海岸線數百公裡的位置採集了海底沉積物,計算出微塑料在全球海洋沉積物中的分布可能遠高於預期。研究結果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雜誌。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有研究表明,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塑料進入海洋。儘管科學家認識到塑料汙染是一個重要的生態問題,但考慮到深海取樣的困難、費時和昂貴,對於海底附近的塑料積累及其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知之甚少,微塑料尤其如此。但是要預測全球塑料汙染的分布和潛在影響,必須了解有多少微塑性物質進入海底。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首席研究科學家Denise Hardesty表示,深海沉積物中的微塑料汙染程度歷史上鮮為人知。
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遙控車輛(ROV)從澳大利亞南部海岸外一個叫做大澳大利亞灣(Great Australian Bight)的海洋區域的六個位置挖掘出51個海底巖芯。挖掘位置距海岸288至356公裡,採樣深度從1655到3062米。衝洗樣品將有機物衝走,並在離心機中旋轉沉積,使微型塑料更容易檢測,隨後用螢光染料對樣本進行染色,並通過光學顯微鏡分離和鑑定微塑料顆粒。研究發現,一克海底沉積物含有多達14個塑料顆粒。根據樣本中微塑料的平均數量和海洋的大小,科學家們計算出全球海底微塑料總量將在900萬至1500萬噸之間。
然而,研究人員認為,全世界海洋微塑料的數量可能會更高。大澳大利亞灣的粒子密度可能低於靠近人口稠密沿海地區的海洋區域。此外,為謹慎起見,另一種已知的微塑料海洋汙染源塑料超細纖維在分析中被忽略,以防是在採集樣本後被衣服或其他織物引入。因此,對深海沉積物中微塑料含量的估計是保守的。
嚴重的塑料汙染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海面上大量塑料垃圾的存在就像硬化的「塑膠殼」覆蓋著島嶼和海岸線,甚至成為殺死鯊魚的致命絞索,在海龜和鯨魚腹內也發現了塑料垃圾。這些發現突出了塑料汙染的嚴重程度,並表明海洋中沒有一個區域能免受塑料問題的困擾。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能使人們反省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思考我們生活中購買、使用和丟棄的物品可能與世界上最原始的生態系統有多麼深遠的聯繫。
參考文獻: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Deep-Sea Sediments From the Great Australian Bight,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2020,DOI:org/10.3389/fmars.2020.576170。
責編:朱張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