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於當地時間10月6日發布公報稱,該機構已完成世界第一個評估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該類汙染物,預計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
該研究負責人賈斯廷·巴雷特介紹,進入海洋的塑料汙染物會分解,最終形成微塑料。「我們的研究對海底有多少微塑料進行了第一個全球性評估。結果表明,即使深海也容易受到塑料汙染問題的影響。微塑料確實正在沉入海底。」
此次研究中,澳研究人員使用潛水機器人在多個地點採集樣本,潛水深度達3000米,採集範圍最遠處距該國南部的南澳州海岸380公裡。他們發現,此次記錄的微塑料量比以前深海研究記錄量高25倍。研究人員將此次採樣所獲的深海微塑料密度按比例放大到全球海洋,估算出了全球海底微塑料總量。
研究參與者丹妮絲·哈迪斯蒂說,此次在偏遠的深海發現高聚集的微塑料令人驚訝。研究發現,深海就像一個匯聚微塑料的「水槽」,因此迫切需要解決塑料汙染的有效方案。
公報介紹,儘管人們越來越關注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以及人類健康帶來的危害,但每年仍有數百萬噸塑料汙染進入海洋環境,並且其數量在未來幾年還會增加。
儘管世界衛生組織此前曾發文稱,微塑料似乎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是他們的發現基於「有限的信息」,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但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的實驗研究表明,如果將含有塑料微粒的水,稀釋成50%、5%的溶液,再分別放入水蚤。
(a為非茶包水浸泡的水蚤,白色箭頭指的圓圈或為塑料微粒,圖片來自麥吉爾大學公開信息)
結果發現這些水蚤體內蓄積了許多微小的異物。其顆粒、形狀、大小,和過濾後留下的塑料微粒,非常相似。溶液濃度越高,水蚤體內的微粒越多。這些水蚤的形態發生了變化,連行為都發生了改變。
研究人員認為認為,塑料微粒可以對腸道產生最大影響,還可以進入細胞,引起遺傳毒性、細胞凋亡和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