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科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2015 年時人們認為超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 800 萬噸塑料排放量是無法接受的,但 2030 年全球年度塑料排放量可能達到 5300 萬噸——這足足超標了 6 倍多。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產生的一次性醫療防護用品(PPE)廢料更加劇了目前的汙染情況。
以新加坡為例,疫情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提高了塑料需求量。人們對於外送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在這期間產生的塑料垃圾,包括食物外賣的塑料包裝、送貨上門的日用品包裝袋等,在8周時間內,造成了整個城市共計 1400 噸塑料垃圾增量。
1909年,美國的貝克蘭首次合成了酚醛塑料,由此開啟了塑料時代,塑料在人類生活中具有非常廣泛的作用,在100多年的發展中,人類社會已經無法離開塑料,它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像我們的衣服,滌綸、尼龍、腈綸、等人造纖維的普及,讓多彩便宜的服裝正式進入大眾的生活,而這些材料都是屬於塑料。
以世界上最先進的客機A350 XWB為例,全機身採用了53%的碳纖維增強塑料(CFRP),這種高級塑料擁有更高的強度和剛度,而且更輕,為A350減輕了20%的重量,帶來了更少的燃油消耗。而每減重1千克,大概可以省下來100萬美元,同時由於這種塑料也不會生鏽或腐蝕,相關維護工作減少了50%,成本再次降低。
但是我們在享受塑料帶給我們的便利同時,塑料也在汙染我們的世界,許多塑料製品在陽光和海浪的衝擊下會分解,最終分解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大小,科學家藉助電腦模擬來分析這些調查結果後得出了驚人的數字:全球海洋中至少有5.25萬億個塑料碎片(直徑從低於1nm的微小粒子到直徑超過20cm的大碎片),海洋塑料汙染物總重量約26.9萬噸。
在洋流的助推下,會滲入到海洋的各個角落。近幾年,深海探測技術發展迅速,科學家們在遙遠深邃的深海角落(如太平洋最深的部分——馬裡亞納海溝)中發現了塑料汙染的蹤跡,微塑料可以說「佔領」了地球,即使是南極也不放過。
螢光珠緩緩穿過浮遊動物的身體
2018年,在南極地區執行海洋科考任務的中國科學家發現在南極區域的表層海水裡有肉眼不可見的塑料微粒(指直徑小於5微米的微型塑料),含量甚至高於地球海洋中的平均水平。
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對覓食的海洋動物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其中包括許多鳥類、海龜、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2017年,海洋環境保護科學方面的聯合專家小組Gesamp發表了他們評估全球微塑料的最新報告,結果證實,已有數萬種生物和100多種物種受到塑料汙染。
白色的塑料薄膜被珊瑚蟲所吞噬 | Duke University
比利時與英國研究人員發現經常出現在海鮮菜式上的青口(又稱貽貝)每20隻便含有約90顆塑料微粒,目前,科學家已經在人類體內發現塑料微粒,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博士Philipp Schwabl 在第26屆UEG周論壇上發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成果被整理收集在《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Human Stool》論文中。
科學家在亞歐找了8名志願者,他們完全來自不同的大洲,分別生活在日本、芬蘭、義大利、荷蘭、波蘭、俄羅斯、英國、奧地利,參與者按照步驟指導完成食物日記和糞便採樣。利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微光譜分析人類糞便中是否存在微塑料,以確定人類是否不自覺地攝入它們。
最後,科學家發現,所有8個糞便樣本都檢測出塑料微粒呈陽性。每10克人類糞便中有20個微塑料(大小為50至500微塑料)。總的來說,檢測到9種塑料類型,其中聚丙烯和聚乙烯對苯二甲酸是最豐富的。
科學家表示:算不帶有毒素,塑料微粒在肝臟中堆積到一定量,也能夠引發炎症反應,讓我們肝損傷和內分泌紊亂,如果對魚的影響與對我們的互通,那麼最細小的微粒將能,進入血管、淋巴系統,最終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
人類的生活既然離不開塑料,那麼人類就應該做好塑料垃圾的回收處理,但長久以來,人們因為塑料的生產成本要比舊塑料的回收再生成本更低,所以不重視塑料的回收再生,這導致了塑料汙染蔓延全球。
科學家提出,如果想要緩解塑料汙染,那麼首先,需要將全球塑料產量減小 25 – 40%;同時,將塑料的回收管理水平應提高 60%;此外,環境中的塑料排放清理水平還得增加 40%。但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完成的目標,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