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家敲響塑料汙染的警鐘

2020-09-22 全塑聯塑料產業平臺

研究全球水生生態系統中塑料汙染普遍性的生態學家們在測量了減少未來排放和管理已經漂浮在外面的塑料汙染所需的人類反應規模後,感到擔憂。

「除非停止塑料生產和使用的增長,否則塑料經濟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為以回收為基礎的框架,在這種框架中,廢舊塑料產品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成為垃圾。」多倫多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系助理教授Chelsea Rochman說,他是《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該報告概述了塑料排放物每年進入地球水道的速度。

Stephanie Borrelle說:「即使世界各國政府履行其雄心勃勃的全球承諾,其他國家也加入到遏制塑料汙染的努力中,到2030年,全球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年排放量可能高達5300萬噸,」多倫多大學史密斯博士後研究員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Stephanie Borrelle說,「這遠遠超過了2015年宣布的800萬噸數量。」

由Rochman和Borrelle領導的一個國際專家小組進行的這項研究包括評估實現全球減少塑料汙染800萬噸目標所需的努力程度。

該小組首先估計,目前每年有2400-3400萬噸塑料排放進入水生生態系統。然後,他們利用現有的緩解策略模擬未來的情景: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包括禁令),改善對產生的塑料垃圾的管理,以及從環境中持續回收(即清理)。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所有三種解決方案中同時努力,每一種解決方案所需的努力水平也是巨大的:(1)所有經濟體的塑料產量減少25-40%;(2) 將所有經濟體的垃圾收集和管理水平提高到至少60%,低收入經濟體的垃圾收集和管理水平從6%提高到60%;(3)通過清理工作,回收每年40%的塑料排放量。

Borrelle說:「要把最後一個數字轉化為人力資源,光是清理工作,就需要至少10億人參與海洋保護協會的年度國際海岸清理工作。鑑於這是2019年清理工作的660倍,這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然而,研究人員指出,即使規定的努力實現了,世界仍然被鎖定在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塑料未來。

Rochman說:「全球社會必須協調塑料經濟的根本性轉變,即減少原生塑料的生產量,並重新設想我們如何使用和處理塑料材料。」

相關焦點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日本人在深海一萬米的發現,看清後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
    可是隨著地球上人類的發展,我們對於海洋的汙染和破壞卻越來越嚴重,而且已經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不僅威脅海洋的生存環境,更危險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況,在日本人看清了1萬米的深海之後,這裡面存在的東西是給我們全人類都敲響了警鐘。
  • 北極塑料汙染嚴重 聯合國:已有1億噸塑料倒進海洋
    北極塑料汙染嚴重 聯合國:已有1億噸塑料倒進海洋 據外媒報導稱,近日,美國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北極鑽取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小的塑料碎片。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已至地球最偏遠的水域,給人們敲響警鐘。人類活動和洋流運動導致北極地區垃圾聚集,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 動物滅絕警鐘再度敲響
    在著名環保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9月公布的200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上,猿、珊瑚、禿鷹、海豚等常見的動物都存在滅絕危險,全球動物物種的滅絕警鐘再度敲響。為全球動物敲響警鐘的,是成立於1948年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這個著名的國際自然保護組織定期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是最具權威性的物種評估文件。這份「紅色名單」顯示,目前全球有41415個物種面臨生存威脅。其中,有16306個物種有滅絕危險,比去年增加了188種。近500年來,全球已有785個已知物種滅絕,另有65個物種通過圈養或人工培育存活。
  • 雲南水利廳長:百年大旱敲響警鐘
    雲南遭遇百年大旱再次敲響了保護水資源的警鐘。3月22日,雲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周運龍在紀念「世界水日」的座談會上表示,如果只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忽略水資源保護,經濟社會發展也將難以為繼。九大高原湖泊5個重度汙染周運龍介紹,雲南水資源總量2222億立方米,排名全國第三,但同時又是一個水資源「窮省」,目前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6.9%,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除去自然因素外,全省水功能區水質總體達標率僅為54.8%,符合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標準的河長僅佔評價總河長的74.4%。
  • 面積堪比3個日本,給全球敲響警鐘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烽火營】」,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消息資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與大自然的相處出現了很多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就是在給我們敲響警鐘,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這個問題,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盡最大的努力將這片碧水藍天完整地交到我們的子孫後代手上。
  • 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
    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不少人已經明顯感覺到地球上的環境遭到破壞,很多資源日漸枯竭,尤其是汙染嚴重。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我們都知道,南極洲擁有很大的面積,內部的環境寒冷擁有大量的冰川和冰雪層,如果這些冰川都逐漸融化的話,那麼帶給人類的危險不敢想像,很多地勢較低的國家已經漸漸被海水淹沒。近期科學家在探索南極的時候,竟然發現可怕的一幕,南極融化的同時,竟然還出現了冰凍。
  • 冰川消融,人類環保的警鐘已經敲響!
    地球早已為我們敲響警鐘,南北極的溫度都在不斷升高,其餘地方更是如此了。我國地形呈三級階梯狀,西藏地區地形為高,氣溫也極低,但近幾年來,西藏阿里地區也都已多次發生冰崩事件。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冰川面積已經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這說明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幾十年間,我國冰川整體萎縮了12442.4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20.6%。這數據著實令人心驚!
  • 警鐘敲響!廣東高溫和乾旱將成為持「久」戰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廣東將敲響全新的警鐘,因為廣東有兩種天氣情況將會成為持「久」戰,一種情況是不斷發展的乾旱,一種是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的高溫。首先關注一下乾旱。比較棘手的是,短期內廣東沒有大面積的強降雨來襲,因此乾旱的警鐘將持續敲響,同時應對乾旱將成為持「久」戰。廣東還將敲響全新的高溫警鐘,今天在廣東各主要城市中,廣州,韶關,惠州,梅州,汕頭,佛山,肇慶,江門,河源,清遠,雲浮,潮州,中山,揭陽等地將出現35~36度的高溫,另外在一些局部區域可能有38度的高溫來襲。
  • ​給全球敲響警鐘,美國衛星發現「新大陸」,正在逐步逼近中國
    這座垃圾山在潮汐、風力、海浪等作用的推動下,正在緩慢逼近我國以及日本所在的方向,這一幕給全球敲響警鐘,一旦垃圾山靠近陸地,那麼沿海地區很可能會形成有毒食物鏈,屆時這些毒素很可能會反饋到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
  • 警鐘再次敲響!存在了4000年的陸緣冰架倒塌,科學家無能為力
    地球的警鐘再次敲響從7月30日科學家們通過衛星,發現這塊陸緣冰架的北部出現斷裂,一直到它徹底垮塌,僅用了不到1天的時間,科學家認為,這是地球再次為人類敲響警鐘。什麼是陸緣冰架呢?它是一種不斷凍結的固定冰,一般形成的時間都是以「千年」為單位來進行計算的,它和極地大陸相連接,非常的堅硬,而且也不容易融化。
  • "死亡作文"敲響生命教育警鐘
    "死亡作文"敲響生命教育警鐘 2008年08月04日 14:53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應該說一篇「死亡作文」為我們敲響了生命教育的警鐘。   一直以來,孩子們所接受的生命教育較為薄弱,面對孩子對「生」與「死」的主動探究,大多數家長往往採取迴避的態度,認為生死問題不是孩子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這樣就會給孩子傳遞關於死亡的錯誤信息,使孩子們對死亡缺乏理性的認識。
  • 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
    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0-10-29 09:46:07 26日,環保組織為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下降敲響了警鐘。一位律師指出:「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前景將是嚴峻的。」露脊鯨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鯨類之一,具體分為北大西洋露脊鯨、北太平洋露脊鯨和南露脊鯨。在商業捕鯨時代,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數量銳減。自1972年以來,它一直是美國的保護物種。
  • 人類警鐘再次被敲響!加拿大科研團隊預測:北極熊或在2100年滅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人類警鐘再次被敲響這再次敲響了警鐘,人類是時候「醒」來了這個時期地球上的人類與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作鬥爭,但同時也不要忘了我們依然處於氣候變暖的難題之下。上一次未來五年的全球氣溫預測已經在2020年給人類敲響了一次警鐘,這次對北極熊滅絕的預測再次敲響了警鐘,人類真不能再繼續「裝睡」了,是時候醒來了。
  • 看看生態學家約翰卡爾霍恩做的「老鼠烏託邦」實驗
    這就是生態學家約翰卡爾霍恩做的「老鼠烏託邦」實驗。這個不斷膨脹的「鼠城」,像不像人口持續流入的超級大城市?年輕的勞動力從四面八方湧向這裡,接受教育,通過勞動換取報酬,同時貢獻利潤,掏空6個錢包買下幾平米的蝸居,擠人山人海的地鐵,競爭少得可憐的優質學位,還有一部分人主動放棄生育。這個實驗給人類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不要重蹈「鼠城」的覆轍。
  • 納米比亞海岸發現7000多具海豹屍體,給全世界敲響警鐘
    根據環球網報導,上周納米比亞海岸發現7000多具海豹的屍體,給全世界敲響警鐘對於這些海豹死亡的原因,科學家表示暫時還沒有弄清楚,他們給出猜測稱可能是汙染或者感染導致的,而當時發現的海豹屍體中大多都缺少脂肪,因此還有可能和飢餓有關。
  • 多起血鉛超標事件敲響重金屬汙染警鐘 整治提速
    血鉛超標事件因何頻繁發生  從2009年8月的陝西省鳳翔縣615名兒童血鉛超標,到今年初安徽懷寧的20多名兒童血鉛超標,以及兩個月前的浙江台州168人血鉛超標,多起血鉛超標事件敲響了重金屬汙染的警鐘:除了公眾熟知的水和大氣汙染之外,以鉛鎘汙染為代表的重金屬汙染也正在威脅著老百姓的健康,而且重金屬的汙染更難治理。
  • 臺灣文化為蔡英文兩岸政策敲響警鐘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潘罡的評論文章指出,這都因兩岸當前政治僵局,反映在文創產業上,不只意味臺灣少了商機,更嚴重的是臺灣文化發展前景敲響警鐘。評論摘編如下:大陸文化創作指標盛會之一的深圳文博會日前落幕,不論參展廠商與成交額都創歷史新高。
  • 評:「世界最大機械鐘」將停擺 為誰敲響警鐘
    評:「世界最大機械鐘」將停擺 為誰敲響警鐘 這座巨大的機械鐘為誰敲響了警鐘?答案想必不言自明。
  • 超150人傷亡,黎巴嫩大爆炸,敲響化學安全的警鐘
    新聞黎巴嫩大爆炸,敲響化學安全的警鐘黎巴嫩大爆炸令人痛惜,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從2020年新年前夕到現在我們都一直關注著新冠疫情,關注著生物安全,但化學安全其實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起碼應該有所了解。化學品的危險性取決於其物理、化學性質及其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